正当秦国大举向东方各国用兵,进行统一战争时,秦国内部的王位争夺却暗潮汹涌,
这场争夺的结果,使一位商人成为了政治的中心人物,
也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顺利地接替王位,成就了他统一中国的大业。
这个商人就是吕不韦。
可以说,吕不韦是秦国统一的最后一位奠基人,是他给嬴政铺好了道路,
然而,这位传奇的大秦相邦,
十余年为秦国呕心沥血,却以一杯毒酒退场,结局令人唏嘘……..
“阳翟大贾”吕不韦
吕不韦,出生于卫国濮阳,后来在韩国阳翟经商,致“家累千金”,成为当地有名的“大贾”。
一次,吕不韦经商到邯郸,偶然见到了在赵国作“质子”的秦昭王的孙子嬴异人,吕不韦觉得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
没准能得到一本万利的生意,于是决定进行一次大胆、高风险的“政治投资”。
异人是秦昭襄王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异人被送去赵国作人质,显然比起他的众兄弟来说,他是很不受重视的那一个,
他的母亲夏姬也只是安国君众多姬妾之一,亦不受宠,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被送走。
异人在秦国的处境尚且如此,更别说他在赵国的处境了,
秦赵两国自长平之战后,本就结下了梁子,此后秦国又多次进攻赵国,
可想而知异人在赵国过着怎样艰难的日子,
能不能回到秦国都很渺茫,至于政治前途恐怕是毫无希望的。
作为精明的商人,吕不韦自然知道异人的状况,不过这也是他押注在异人身上的缘故,
他为异人分析了秦国王室内部的形势,表示愿意帮助异人回国继承王位,
对于如此落魄的异人来说,吕不韦就像能将他拉出苦海的人,
他很感激,当即承诺: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当时秦国是什么情况呢?
秦昭襄王在位长达56年之久,原本立了长子为太子,岂料长子先他而死,于是就立了次子为太子,也就是安国君。
安国君的年纪也不小了,当时都年过半百了,膝下二十多个儿子,没一个是嫡妻华阳夫人所出,
虽然选了一个儿子公子傒为继承人,但是这个儿子不受华阳夫人喜爱,
因此,秦国王位继承人的问题,实际上正处于摇摆不定之中,明争暗斗不断。
吕不韦要的就是这样的机会,他趁机开始为异人活动。
他先拿出五百金给异人,让他在赵国开展人际关系,并将自己的爱妾赵姬送给了异人,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牢固,
自己则买了很多珍稀玩物带到秦国。
从富商到文信侯的华丽转身
吕不韦到秦国后,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
对他说:你们危难临头了,你知道吗?
你们这一家子非富即贵,仓库中堆满着珍珠宝玉,马厩中养着骏马,身边美女环绕,还不是因为华阳夫人的关系,可是如今公子傒门下却没有显贵的人,等他继承王位,你们就完了…….
阳泉君听后很害怕,连忙问他该怎么办才好。
吕不韦告诉他,现在赵国为质子的异人,贤能有才,
他在秦国国内无援,很想回来,若是华阳夫人收他为子,将他立为太子,“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
阳泉君觉得吕不韦说的很有道理,于是跑去劝说华阳夫人将异人认作嫡子,这样就会一直在秦国受到尊贵…….
华阳夫人本就不喜欢公子傒,也担心丈夫死后自己会失去尊贵地位,因此决定接回异人将他立为太子。
就这样,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最终逃离赵国回到了秦国,3岁的嬴政和母亲赵姬却被留在了邯郸城内。
吕不韦的心思极为细腻,他让异人穿着楚服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见到异人穿着家乡的服饰大为感动,越发喜爱他,还为异人改名为子楚。
如此一来异人成为安国君的嗣子,其在秦国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秦昭襄王不久就去世了(前251年),安国君继承了王位,是为秦孝文王。
华阳夫人被立为王后,子楚(异人)则被立为太子。
这一年,秦孝文王53岁,虽然尚处于壮年时期,不幸的是,他当了三天的国君就去世了,
子楚登上王位(前250年),是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未忘吕不韦的恩情,任他为相(前249年),封为文信侯,初食蓝田12 县,后改洛阳10万户。
这样,吕不韦从一个身份低微的商贾一跃成为秦国的丞相,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吕不韦为相时秦国的政治
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之后,便派人前往赵国接回了赵姬和儿子嬴政,
这一年嬴政10岁,
七年里,赵姬母子在邯郸城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史书无载,
想来很暗淡,这一段少年经历也使得嬴政看待问题要比同龄人成熟得多。
嬴政13岁那年,其父秦庄襄王就去世了,小小年纪的他就这样被推上了大秦国君之位,
吕不韦继续担任着秦国相国,并以秦王政的“仲父”身份继续主持着秦国政务。
早在秦庄襄王在位时期,秦庄襄王更像是一个秦国国民的精神领袖,实质上来说,秦国大政就一直掌握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在担任国相的同一年,继续开展兼并战争。
此前范睢为相,秦国围攻邯郸城虽然失败了,但很快秦国就攻下了魏国的宁新中,之后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又夺取赵国20多个县邑,
还夺下了西周君仅剩的弹丸之地,获得“其邑三十六城,人口三万”,
于是“九鼎入秦”,周“天子”从此就不复存在了,秦国的统一战争也就名正言顺了。
待到秦庄襄王即位,东周君与诸侯谋秦,吕不韦率军灭掉了东周,
此后又派秦将蒙骜率兵伐韩,夺得通往东方的要道地区成皋、荥阳,并连同原先西、东周土地,建立了三川郡。
秦庄襄王三年的时候,秦将蒙骜攻取了魏国的高都、汲,以及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等37城。
面对虎视眈眈的秦国,六国都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在魏国信陵君的主持下,韩、赵、魏、燕、楚组成联军攻向秦国(公元前247年),
然而五国联军虽然大败秦军,但追至函谷关后不得不“望关兴叹”撤军而还。
不久,秦庄襄王病逝(公元前247年),其子政即位(公元前246年)。
正当六国贵族稍稍松一口气,以为秦王政年幼,秦国的攻伐会有所收敛之时,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想错了,
他们将吕不韦这个一直处于政治中心的人物忽略了,秦国也没有停止攻伐,反而加紧了对三晋的进攻,
这一年,蒙骜又攻取了赵国的晋阳;
次年,秦国攻取魏国的卷;
秦王政三年,蒙骜攻取韩国13座城,以及魏国的畼邑、有诡两地;
秦王政五年,攻取魏国的酸枣、燕、虚、桃人、山阳、雍丘和长平等20城。
之后,秦国将成皋以东的土地,连同卫国旧都濮阳建立了东郡。
这样秦国的国土东境就直接同齐国相接壤,
从而把燕、赵与韩、魏、楚隔开,达到了斩断“山东从亲之腰”的目的。
秦国的东进,使在互相攻伐的六国又恐慌起来,于是在赵将庞煖的率领下,又组成了出现赵、燕、韩、魏、楚五国“合纵”攻秦的联军(秦王政六年),
然而,这支联军的战斗力实属有些勉强了,或许是出于对秦军的恐惧,
总之,这支联军遇到秦军反击时,慌忙后撤,对秦军无法造成有力的打击,
更不可思议的是,打着打着赵国的军队就将矛头指向了未出兵的齐国,
趁机还夺下了齐国的饶安,
五国联军多少有些不战而溃的意味,使得秦军士气大增,继续加强对三晋的进攻。
此后两年(秦王政七年、八年),秦国已经夺取赵国的龙、孤、庆都,以及魏国的汲、首垣、蒲、衍氏。
到了这个时期,秦国统一的步伐已经锐不可挡了,这一切离不开吕不韦的功劳。
然而,吕不韦虽然给秦王政铺好了路,却没想到等待自己的究竟是怎样的结局。
秦王政和吕不韦的斗争
秦王政可以说是在吕不韦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但是很显然,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
世人皆猜测秦王政与吕不韦之间是否存在着血缘关系,
也有人认为,或许秦王政的生母赵姬与吕不韦之间存在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使得秦王政十分憎恨吕不韦,
这些都是无端的猜测,其实秦王政和吕不韦之间的矛盾,早就有了端倪。
一是,两人的思想并不一致。
我们从史料中来看,秦王政在读到韩非子的著作后曾感叹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由此可见,他继承的是秦国历代国君的法家思想和作风。
而吕不韦,从他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来看,名为“杂家”,实则是以儒、道为主。
如书中收录的《贵公》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顺民》说“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先王先顺民心”;等等等等,
本质上讲,吕不韦试图用儒家的“德”和“仁”替代法家的刑罚,这与秦王政心中所想的君主专制是背道而驰的。
在秦王政亲政的那一年,吕不韦将这部《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悬挂千金让人指出书中的错误,
这个举动绝非巧合,吕不韦的目的在于想让秦王政接受他的政治主张。
然而,适得其反,秦王政在未亲政的八年时间里,早就对大权在握又有三千门客的吕不韦很是忌惮,
对于他来说,祸乱秦国内政的嫪毐集团远不如吕不韦的威胁大,他早晚都是要排除吕不韦这个政治集团的。
二是,河间封地事件。
这是在传统史料中没有直接记载的一件事,只见于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中,也就是《战国纵横家书》。
据这些竹简记载:秦国攻取了燕国两座城池,燕王为了消除这一祸患,采取了离间秦赵关系的做法,派谋臣蔡乌来到秦国拜见到吕不韦,承诺将燕国的河间十城献给他做私邑。
那么,吕不韦是怎么做的呢?
据《战国纵横家书》第二十五篇《李园谓辛梧章》记载:
起初吕不韦认为自己无功不受禄,如何能接受十城之地?
但是蔡乌说,燕国所献的河间十城,原来并非秦国所有,你如果不接受,就是对秦王不忠。
于是吕不韦将此事如实禀告给了秦王政,秦王命令他接受。
看似吕不韦接受这河间十城从程序上来看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45年,这一年嬴政并未亲政,把持秦国大政的实际还是吕不韦本人,
从这一点来看,很难判断嬴政当时内心是什么想法,也就难以排除吕不韦是否假借秦王的名义谋私了,
而且,吕不韦在接受燕国的河间十城之后,结合《战国策·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一文来看,吕不韦联合燕国攻伐赵国,以扩大他在河间的地盘。
这一点似乎与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也是相合的,我们继续看后面发生的事:
吕不韦年仅12岁的门客甘罗前往赵国游说,迫使赵悼襄王割让赵国五城予吕不韦。
赵国也因此有恃无恐地进攻燕国,夺得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得到其中的十一座城邑,
其实说起来,秦国得到了不少好处,而吕不韦此举让燕赵两国陷入战乱之中,
怎么看怎么像是大功一件,那么,为何说这是秦王政与吕不韦矛盾的一个原因呢?
吕不韦手里的燕国河间十城、赵国五城,都是在秦王政没有亲政时得到的,
换句话说,对于秦国的国相来说,除了他原本的洛阳封地再加上收到的这十五座城池,吕不韦的势力范围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再加上他的门客有3000人之多,
这看在年少早熟、早有拥有自我认知的秦王政眼里,吕不韦的一系列举动让他很不安,
对于他来说,这是他统治之路上最大的障碍,
他不动声色忍耐着,只是等待亲政这一天,开始对吕不韦加以严厉打击。
秦王政在平定嫪毐集团叛乱以后,就借故解除了吕不韦的相印,命他迁出国都咸阳,移居食邑河南。
然而,吕不韦罢相居河南时,仍不放弃自己政治抱负,期待继续帮助秦王实现一统天下,
仍旧接待六国的使者和宾客,想继续影响秦国的大政,
秦王政怕发生变故,就命令他迁徒到蜀中去居住。
吕不韦见秦王政不放过对他的打击,就自杀了。
自此,阻碍秦王政任意发号施令行事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被排除了。
其实,吕不韦的结局是比较悲催的,从一个身份低微的商人到一代名相,十余年为秦国呕心沥血,
他的功劳是不可否认的,然而,他在最关键的一步却发生了判断失误,盲目地认为自己足以改变、引导年轻的嬴政,
所谓树大招风,吕不韦过度地表现出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
反倒让秦王政认知到秦国存在着这样一个有能力、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他的政权才是最大的威胁,
由此下定决心将其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