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驾照是怎样一种体验?
为了一个小本本,简直是爆出了“洪荒之力”,说多了都是泪啊。
但是你知道古代“驾驶员”是如何上岗的吗?在正式上路之前,他们要经过哪些培训呢?
说起来,古代的马路远不如现在这么平坦,而且古人“驾驶”的还是马车、牛车之类的,
这就使得他们首先要学会和力气很大的动物们友好相处,才能谈是不是能套上车子上路的问题,
想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很复杂,
毕竟谁也不能确定动物的心情是不是一直很“美丽”,
稍稍不慎,就会酿成“人仰马翻”的交通事故…….
不过,为了尽可能避免发生这种不幸的情况,
古人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不仅要对“驾驶员”们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还制定了严格的“交通规则”。
古代“驾驶员”的五项考核,一项比一项难
早在西周时期,驾车技术就被官学定为学生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之一,
也就是《周礼》说的“六艺”之一,要说礼、乐、射、书、数这“五艺”还能由学生自主控制,
那么比较起来,“御”(驾车)这个技能的难度就大了许多,
尤其是这一技能的考核标准——“五御”,远比现在的驾考科目还让人头疼!
所谓“五御”,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啥意思?
“鸣和鸾”——“和”是轼上的铃铛,”鸾”是衡上的铃铛,这一标准的要求就是,“御人”(驾驶员)在驾车时,得达到”和”、”鸾”发出的铃音节奏要统一。如果铃音杂乱,说明御人不及格(不晓得古人有几个哭晕的)。
“逐水曲”——指沿着曲折的水沟边驾车前进,这是为了考核御人在路面状况糟糕时驾车的灵活与稳定,也就是控车的能力。(是不是比S弯道复杂?)
“过君表”——“君表”即标示国君位置的旗帜,这里指的是插着旗帜的辕门,门口放置障碍物,比如石墩,而且这一考核标准有严格的数据标准,车头两侧与石墩之间仅隔五寸,马车要恰到好处从中经过,这是要考核御人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估算能力。
“舞交衢”——“交衢”指的是交叉路口,“舞”字有些“秀车技”的意味,意思是在叉道上来回驰驱,在其中一条马路走上一段,然后掉头转弯上另一条路,类似于现代科三考试,考察综合能力。
这就完事了?并没有。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期,兵车是主要作战方式,所以还有一条考核标准是为了考察驾车射杀的能力,也就是“逐禽左”——是在赶车的同时追赶禽兽,
这一项技能远比其他四项难度要大得多,因为这一技能完全颠覆了御人的驾车习惯,
若是驾驶平日里出行用的马车,御人一般是在中间的位置,
但若是兵车,那么御人要在左侧,这就使得视角、判断能力都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
所以说这一项是最难的。
那么,顺利通过考核的“驾驶员”从此以后就能驾车在路上肆意狂奔了吗?
并不能,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驾驶员”内心即使装着大草原,
还得严格遵守交通礼仪和规则。
古代的“乘车之礼”和“驾车之礼”
在礼制严格的西周,是极其重视各种礼仪的,包括“乘驾之礼”。
啥是”乘车之礼”呢?
对乘车人就要求上车的姿势,先抓住“绥”(车上的绳子),然后立正站好,双手扶着轼,不能乱撒眸,要俯视来表示致敬~
还有妇人乘车不可以站着、君子乘车遇到老年人要扶轼行礼、经过卿时要下车步行、进入城里不要急速奔驰、在车上不能大声咳嗽、不可胡乱指点等等……..
对于“御人”也有很多“驾车礼仪”的细节要求,比如《礼记》所说:
驾马的人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缰绳,
但若是为妇人驾车,妇人通常坐在左侧,为了避嫌,那么左手握住缰绳在前,右手在后,也就是侧着身子背对着妇人驾车;(僕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
若是为国君驾车,国君也是坐在左侧,那么驾车人的姿势则反过来,也就是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侧着身子面向国君驾车,并稍俯身, 以表敬意;(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
进入城中就改用鞭子末梢安抚马匹,让它慢慢行走不要奔跑,以使荡起的尘土不飞扬于辙迹之外。(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
其实这一礼仪,延续到了今天,
雨天的时候,很多司机开车时还是很注意放慢车速避免溅湿路边的行人。
上面讲了乘驾之礼,再来说说古代的“交通规则”。
古代的”交通规则“
驾车的人除了要谨守驾车礼仪,还有遵守严格的“交通法规”。
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一套交通规则,即“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
意思是,道路上女士靠着左侧行走,男士则靠着右侧行走,车辆从路中间通行,
这样就避免了马车行驶时与行人发生交通事故,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安全意识。
到了唐宋时期,朝廷还颁布了重要的交通诏令:“礼让为先”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还要求驾车的人,不能在行人密集的地方“走车马”;
除了帝王及朝臣公务出行,道路上要“车让人”;
若是有人违反规定“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那么就要受到鞭笞五十的惩罚;
如果出现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就对照斗殴杀伤人的罪行减一等处理;
不过,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免于皮肉之苦:公文传递、朝廷命令发布、有病求医、急于追人;
但若是造成人员伤亡,却要交纳罚款赎罪。
还有一点也特别有意思,那就是驾驶资质,我们现代有驾驶证,那么古代是如何规定的呢?
据秦朝《除吏律》规定,如果御人考核四次都没有通过,就会失去考试资格,此外还要罚做四年的徭役并处罚金……..
我的天呐,显然这是要必须通过的,否则要受苦受累四年…….
那么,古代发生过交通事故吗?
答案是肯定的。
古代发生过交通事故
按理说在严格的培训和各项交规的保障之下,应该很少会发生事故才是,
不过,有这么一桩古代“交通事故”算是比较典型了,这是记载于《庄子》中的一则故事:
有个叫东野稷的人,算起来是一个“古代老司机”,驾车技术很好,他也想凭着自己优秀的车技获得鲁庄公的重用,
这也是当时男子们广泛的爱好之一了,鲁庄公自然也想看看东野稷的驾驶技术究竟有多好,便给了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于是东野稷驾驶马车前进、后退,车辙印十分笔直;
东野稷又驾驶马车开始转圈,车轮压出来的也很圆……..
鲁庄公没见过驾车技术这么高超的人,便让他这样按着原车印跑一百次再停下……
这时有个叫颜阖的人正巧过来拜见鲁庄公,他见到这一幕后说东野稷的马肯定要倒地,
鲁庄公并没接这话茬,继续观看东野稷的表演,
谁料还真让颜阖说中了,东野稷果真出了交通事故——马倒了!
鲁庄公很惊讶,问颜阖,你怎么知道他的马会倒?
颜阖说,他的驾驶技术虽然高超,但他的马的力气用完了,怎能不出事故?
所以,古代常见的一种交通事故,就是马匹出问题造成的,
这是需要驾驶人细心注意的一点,否则再好的技术也避免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