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图奋起命太衰
英宗终于亲政了,颇有所作为,他知人善任将直臣唐介召入朝,让他权御史中丞,
但仅仅过了半个月,因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血浓于水,他想把生父也升格为皇帝,将这个问题交给礼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
以王珪、司马光为首的大部分朝臣认为,按照礼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伯”;
而大权在握的韩琦等人却认为,“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也是英宗自己的意思,
其实韩琦等人并不算是为了讨好英宗,而是从现实角度考虑,毕竟当今皇帝是英宗,
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追尊其生父情有可原。
不过这确实有违礼法,毕竟英宗能够继承皇位,还是因为他是仁宗“皇子”的身份。
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不亦乐乎。
有意思的是,18个月后,原本强烈反对“皇考”之称的曹太后,态度大变,
竟然在议定濮王为皇考的诏书上签押了!令人费解。
有人传言,这是曹太后后误签,
不管怎样,白纸黑字,诏书发出了这是事实,
太后既已下诏,赵曙即命百官停止讨论,至此,濮议一事尘埃落定。
英宗亲政时,还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
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
还对其书写成的《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
从财政、物资、人员方方面面支持司马光编修史书的事业,
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也应该算上宋英宗的一份功劳。
虽然英宗在生父名分问题上取得了小胜,但他本人不久也因重病缠身难以理朝。
韩琦等大臣进宫看望,见他病情沉重,知道又将面临又一次君权交替的严峻考验。
为此,他开始关照英宗的长子赵顼朝夕不离皇帝左右,
赵顼认为身为人子这本就是分内的事,韩琦却意味深长地说:不仅如此啊。
想来心中早有了打算。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英宗病情加剧。
韩琦趁着英宗神智还清醒时,请他“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并把纸笔递给了他。
英宗费力写下了七个大字:立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看后说:一定是颍王,烦圣上再亲笔书写。
英宗只得拿起笔,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添上了“颍王顼”三字,放下笔后泫然泪下。
这场景令人心酸,
出宫时,文彦博问韩琦是否看到英宗流泪,
韩琦说:国事当如此,有何办法!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赵曙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
英宗去世时,韩琦急召皇太子赵顼前来,其间英宗的手忽然动了一下,
另一宰相曾公亮担心英宗活过来都要背上大逆罪,提醒韩琦。
韩琦不为所动,说:先帝复生,乃太上皇。
继续安排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
帝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帝复手动,曾公亮愕然,亟告韩琦,欲且止勿召。琦拒之曰:“先帝复生,乃太上皇。”愈促之。——《续资治通鉴》
宋英宗赵曙在位时间虽短,却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费等弊政,
可惜天不假年,宏图未展、英年早逝。
他死后宋朝所面临的危机则进一步加深,
仅财政一项,仁宗时每年亏空的数额达300万缗以上,英宗时竟达到1570余万缗,
英宗的丧葬费,也因财政困难不得不大大削减。
对于宋英宗的一生,《宋史》说他执意推让,最终还是登上了帝位,是天命,
因为疾病早逝而不能大有作为,然而却使百代以下,都钦佩敬仰他的高风,歌颂叹服他的大德…….
耐人寻味的是,宋英宗临终之前的眼泪,代表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