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徜徉于北京西四胡同,仿佛徜徉于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坐标,开始一场穿越之旅

徜徉于北京西四胡同,仿佛徜徉于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坐标,开始一场穿越之旅

在北京这座历史深厚的城市里,每一个院落都有很多故事,每一处历史文化街区都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文艺作品中。“京城文化漫步”栏目专注于发掘书·影·音中的北京印迹,带领大家寻访北京文化故事的发生地。有空的时候,不妨带上这张“文化地图”,以文艺的角度漫游北京的大街小巷,在现实场景中体验一场跨时空的旅行,感受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脉络。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是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被誉为“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那一条条灰色的胡同是老北京的“根”,保留了元大都时代的坊巷肌理与明清风格的四合院群落。

徜徉于西四胡同,仿佛徜徉于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坐标,开始一场穿越之旅。

随元大都兴建而诞生

北京西四胡同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平安里西大街,西起赵登禹路,东至西四北大街,占地约35公顷。在这块不大的街区里有八条平行整齐排列的东西向胡同,被称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这一地区是第一批确立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是随着元大都的兴建而诞生的,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元大都兴建时全城有统一、严格的规划,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正是按严格规划建设起来的,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是反映元大都建城规划难得的历史遗存。同时,七百多年间,朝代更迭,世事沧桑,这些变化也无不反映在这些胡同中。

西四北大街与阜成门内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处原有明代建造的4座牌楼,人称西四牌楼,简称西四。如今,牌楼虽然早已拆除,地名却保留下来了。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在元、明时属鸣玉坊,清代为正红旗地界儿。

从西四北头条东口到西口,转到赵登禹路,从西四北二条西口到东口,然后又转到西四北大街,再从西四北三条东口到西口,如此反复则可以全面地了解到这片历史保护区的文化韵味。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海外文摘办公地就在西四胡同内

这片历史保护区不像南锣鼓巷那般旅游区紧凑,但有一点是非常珍贵的,那就是它的原汁原味,有的甚至是几百年前的格局,这就使得这里的院子更富有一种文化底蕴和价值,这就是西四的魅力之源。

诗人陈三立保节守义的民族英雄

漫步在北京胡同,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随处都是历史印迹。从西四头条胡同一直向北走去,每一条街巷都能讲出自己的沧桑变幻。

西四牌楼周边在元、明时期,曾有不同种类的牲畜市场,因而留下了羊市大街、马市大街、羊肉胡同等多处与家畜相关的地名。而当时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东段)往北的第一条胡同,称为驴肉胡同,清代时,家畜市场逐渐消失,1911年被雅化改称为礼路胡同,这就是今日的西四北头条。

在西四北头条中段路南,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姚家胡同,南口通阜成门内大街。这条胡同3号,曾是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父子的家。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陈三立(1853—1937年)字伯严,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在西湖之畔的净慈寺,特地拜会了陈三立。两位不同国籍的老诗人,互道仰慕之情。

1933年,他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斥他“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诗集《散原精舍诗》时,愤然删去郑所作之序,以示断交。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1934年,年逾八旬的陈三立来到北京,与其三子陈寅恪同住。陈寅恪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特意租赁了姚家胡同3号这座有大小三个院子及一个小菜园的住宅,为父亲养老居住。父亲住在正院堂屋东侧主卧室。陈寅恪及家人平日住清华园寓所,周末及假期回城与父亲团聚,住在东跨院内。

陈三立曾游西山,看到被八国联军破坏的园林遗址,他义愤地连叹“国耻!”七七事变后,他表示:“我决不逃难!”日军百般游说陈三立与他们合作,均遭到严词拒绝。面对日寇的猖狂,他绝食五日,最终忧愤而亡。办理完父亲的丧事,陈寅恪离开了北京,随校南迁。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程砚秋拒为侵略者唱戏

西四北三条旧称箔子胡同,到了清朝叫做雹子胡同、报子胡同。胡同39号是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的故居。1938年,程砚秋买下此宅,简单修整后,他便搬了进去。此后程砚秋再没有搬家,这里成为程家四代人居住的“程氏祖居”。程砚秋买下的报子胡同18号,即现在西四北三条39号。

四四方方的小院中间有几棵柿子树,是当年程先生和其子共同植下。南房檐下,齐齐地列着残破不等的石门当和简瓦,这是老先生和儿子搜罗来的。来到这里,仿佛穿越时光,一代宗师的绝世风采又回来了。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程砚秋搬入报子胡同时,日寇已经占领了北平。他的本意是立即停演。但当时百业凋零,剧社同仁的生活极为困窘,为了维持大家的生活,他不得不继续演出,但绝不为侵略者演戏。

一次日伪当局令梨园公会邀程砚秋参加为日军捐献飞机的事义演。程砚秋对来人明确表示:

演戏买飞机来轰炸中国人的事我绝对不干,日本人不满意叫他们来找我程某人,不要难为你们下边办事的人!

程砚秋的拒绝激怒了日本当局,各种迫害接踵而至。有一天,程砚秋带剧团从上海、山东演戏归来。伪警察在火车站勒令检查,不问青红皂白,便拿刺刀乱戳乱捅,把铁皮戏箱和大堂鼓戳破,弄坏了许多戏装。

1942年秋,程砚秋从青岛演戏归来,他让戏团同仁先走,自己独自一人后回北平。在前门火车站,他被四五个日本宪兵和伪警察围住,想把程砚秋带走。程砚秋怒火中烧,立即施展拳脚,将围他的人打得鼻青脸肿,狼狈四散。

程砚秋知道敌伪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决定息演,隐居务农。1944年3月19日深夜,日本宪兵等突然闯入报子胡同程宅,翻箱倒柜,突击检查,一直闹到第二天上午。他们没有找到程砚秋本人,也没有查到什么证据,只好悻悻而撤。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后,程砚秋才返回城里,重组秋声社,再度出山。

历史悠久的古老小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间的嬉闹总是难免的,胡同里银铃般的童声往往能让人忘却世间烦恼,露出会心一笑。西四北四条在明朝的时候叫做熟皮胡同,因当时有熟皮作坊在此而得名。因熟制皮料臭气四溢,后又称臭皮胡同。1911年后以谐音改称受壁胡同,在这里有一所北京胡同里最古老的小学——西四北四条小学。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坐落在受壁胡同里的古老小学

光绪九年(1883年)正红旗官学由阜成门内巡捕厅迁到报子胡同14号,是当时的八旗学校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八旗高等小学堂。1905年在受璧胡同25号建分校,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四小学堂。以后又数度改名,但一直坚持办学,成绩卓著。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在受璧胡同内,曾有一座供奉吴禄祯、蔡锷的祠堂。画家齐白石和纪晓岚的四世孙纪堪颐曾在祠堂内创办私立石年小学。1950年两校合并,命名为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1972年按校址改名为西四北四条小学至今。现在这所小学纵跨西四北三、四、五三条胡同,使用的仍是四合院的院落。青砖灰瓦的校舍与古槐浓荫的校园,时时传来孩子们的读书与欢笑声。

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曾是张宗昌外宅

西四北五条4号曾是大军阀张宗昌外宅,新中国成立后是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西四北五条,明代称石老娘胡同。旧时称接生婆为老娘,这条胡同因居住过石姓接生婆而得名。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1950年6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在4号院创办表演艺术研究所,设有编剧班、表演班等。1951年5月,改称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3月,改名北京电影学校。校址又扩大到石老娘胡同9号院,及受璧胡同、大乘巷内的几处院落。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中央电影局曾在胡同内创办表演艺术研究所

当时严恭、谢铁骊、陈怀恺等任主任教员,周扬、夏衍、冯雪峰、艾青、丁玲、陈荒煤、蔡楚生等文化界领导和文学艺术家,都曾在此授课和开专题讲座,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导演、演员、剧作家。大家现在仍很熟悉的著名演员印质明、赵联、庞学勤、于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学员。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迁往新街口外新校址。胡同内的14号院,曾是电影洗印厂,现在仍住着电影界的职工。世事多变,谁曾想到张宗昌的外宅,竟成为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摇篮。

砖塔胡同元杂剧唯一记载的胡同

从西四北头条胡同向南走,便能看到一座八角七重檐的青灰色砖塔,这座塔是元代砖塔,根据史料推断,可以肯定在六百年以上,明人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清人吴长元所著《宸垣识略》,均把砖塔胡同作为京城古迹加以收录,由此亦可以推断砖塔胡同历史之久远。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万人老松塔矗立在一片翠绿之中

不过要证明砖塔胡同的久远历史,最好的例证是元杂剧。在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作为戏曲活动的中心,是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元代杂剧在京城非常流行,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的第一折中张生与龙女定情后,家童与龙女的侍女梅香调情其中提到了砖塔胡同:

家童词儿:“梅香姐,你与我些儿什么信物!”

侍女词儿:“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

家童词儿:“我到哪里寻你?”

侍女词儿:“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文化艺术与历史的互相佐证在这里有了典型的表现,这些产生于当时元杂剧的台词道白留存至今,足证元大都时期已有砖塔胡同,胡同名字保存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京城文化漫步 | 这条胡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近代史上,鲁迅和张恨水两位先生都曾经在这条胡同里居住过,在这里写下过《祝福》和《金粉世家》等名著。今天,围绕在万松老人塔身边的是正阳书局,用阅读、文化、书香守护着这座北京胡同之根。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1499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