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菜花古诗六首:绿野菜花三四亩,一段春光属菜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中,将菜花列为早春雨水节气的花信,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通常我们认为的菜花之美,是在仲春时节,共着桃花,绚烂成黄黄的一片,有着极其壮观的美。何以这里要将菜花列为早春的花信呢?
这实际有个原因,二十四番花信风是民间关于小寒到谷雨节气,各种花开的信息。虽然从五代开始流传,实际是到明朝才正是写进明初王逵《蠡海集》,后人多有沿用。
那么从南宋开始起,这种十字花科的蔬菜,在早春吃完了蔬菜嫩叶后,人们发现其种子可以压榨出油脂,开始了大规模种植。到了明朝初年,油菜开始作为油脂类植物广泛种植于江南江北,已经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由于各地气候不一样,温暖的南方地区,菜花可能在晚冬和正月初就开始抽穗开花,二月盛花,而在北方,盛花期会在晚春。但是油菜花盛开无疑是农村春天最壮丽的春天风景之一。
明朝初年将菜花列为早春雨水节气的花信风,证明油菜在此时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作物。花信,有着花芽开始开放的意思,此阶段正是菜花抽花苔,打花穗的时段,不但含着菜花即将绚烂的美,也有着初春农事那种欣欣向荣的希望和蓬勃。
实际上菜花,也就是十字花科的植物油菜,在中国的栽培非常古老。
“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
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
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
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蘋。”唐 · 温庭筠《宿沣曲僧舍 》
油菜,在中国叫作芸薹,胡菜,其历史已经很难考究,因为它到底是上古人们自己在野外发现的,还是西汉从外国带来的,已经不大清楚了。
最初肯定是吃新鲜的叶子和嫩茎,这种蔬菜,提供了晚冬到早春必要的嫩叶。
温庭筠中唐人,这首诗写了在春天在长安东面沣水游山踏青的情景。
这里的一座寺庙是建在平野中不高的丘陵之上,所以站在这里,视野开阔,这里有桑林,也有桑林外无尽的沃土,土地上此时是摇曳开放的早春菜花。
那么这么说唐朝也有成片的油菜花,用来榨油吗?
不是,这是靠近长安的郊区,蔬菜用来供应城市,但显然这里还有大片的蔬菜开花,虽然美,却逐渐老去,不堪食用。为什么人们还保留呢?
这是因为,这种植物是田间的绿肥,在没有翻耕之前,它们的摇曳绚烂,证明着这里土地很肥沃。而菜花那种黄灿灿的美,也是郊区的风景之一。
宋朝在长江中下游的汉水流域,就开始有种植油菜花专门提炼食用菜油。南宋初年的项安世“自过汉水菜花弥望不绝土人以其子为油”。他本身就是湖北江陵人,不会不知道这楚地种植油菜花是为了榨油,但是他后来考中进士做官,在杭州,回乡路过汉水,又看到成片连绵的油菜花田,他写出了这里和杭州江南的不一样。是他的家乡楚地,用菜籽榨油,而同纬度的杭州农村还在使用麻油。
那么汉江流域成片的菜花,意味着这里种植油菜提炼食用油已经是风俗历史,至少可以上推到北宋时期。
到了南宋中期和晚期,油菜已经大规模广泛种植了,就是为了提炼食用油。
“水拍田塍路半斜,悄无人迹过农家。
春风自谓专桃李,也有工夫到菜花。” 南宋 · 张炜《马塍》
这是在春天骑马走在两边都是农田的路上。
这农田很有意思,大部分是水田,而且路是歪歪斜斜的,你会想到什么?是水田,也是梯田。
此时风很大,山风或者春风,惊动水田中的水,形成小小的浪。
在走过水田之后,是一座建在半坡上的农家庭院,有几树桃李在开花,而在山坡附近,开满了明艳向上的油菜花。
这明丽清旷的视觉美,因为菜花的明黄,更为朝气。
所以他感叹,那春风之下,菜花不比桃李逊色啊,更艳丽于它们。
那是春风的无私和浪漫,催开了最美丽最耀眼的油菜。
如果没有这一抹黄,这水田桃花,究竟显得春色不浓,有了这抹黄,真正是亮眼提神。
“移家杨柳湾,小筑田家坞。
一宵春雨晴,满地菜花吐。”南宋 · 郭仁《村居 》
南宋中期的郭仁,世代居住在江西,他是进士,但是常年生活在农村。
想必也是当地不大不小的地主士绅。当然他搬家的原因已经不清楚。总之他搬到了一个有杨柳树的湾子,在两山之间的平地,这里有山有水,门口可以看见一片土地。
春雨下了一夜,早上才晴,他走出户外,眼前是一片油菜花在雨后的阳光里开花。
那照眼的黄色青色,还有停留在花叶上的雨露,都沐浴在最清新的太阳里。
看得见他此时的快意。这里空气清新,这里菜花香甜,这里是世外桃源啊。
我愿意相信他是一个有学问,但是懂得农事的人,我愿望这田野间的菜花是他亲手播下的,因为那样,才真正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安稳喜悦。
“绿野菜花三四亩,不图娱客犹供口。
旧种庭前三树槐,更有门前五株柳。”南宋 · 释居简《 酬方岩 》节录
此时油菜花的种植几乎全民都知道,提供生活的食用油。
比如这个和尚,就是亲力亲为,他种植了三四亩油菜,这是什么概念,就是2000多平方米。油菜花开,那么绚烂,就像黄色的花海。
但是他也说了,我种植油菜,不是为了好看。想来在南宋很多地方,尤其是著名风景区,种植油菜花,也是揽客的一种方式,比如寺庙等。这也是寺庙或者风景区吸引游人的一种手段。对于寺庙来讲,香客游客多,自然香火钱也多。
那么这个僧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种油菜是为了糊口吃饭。这么大一片油菜地,最终的目的是提供食用油和寺庙的香油。
门口种植三槐五柳,显示这个僧人自给自足,不靠香火钱,靠的是虔诚的修行和磨砺。
实际上很多僧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成为了最热爱土地又有信仰的农民。
“流水小桥江路景,疏篱矮屋野人家。
田园空阔无桃李,一段春光属菜花。” 南宋末年黄庚《田家 》
这里可以看到南宋末年,长江流域,江南等地方大规模种植油菜。
在江边的平原上,一望无际是成片的油菜地,小桥流水,篱落在这样浩大的景色里,也显得渺小,如同点缀。而且这里连桃李都不种植,视野极目,是无尽的油菜花田,壮观绚烂。
就是春风吹到此地,也有壮阔之美。
这里是油菜花的海洋。
“朝日开衙暮散衙,略无一刻及春华。
偶过县舍坡陀外,随分春风领菜花。”明 · 叶子奇《县舍即事 》
明朝的油菜花,更是成为一道不能忽视的春天的风景。比如这个县官,一天到晚忙着县衙的公事,没有时间去踏春赏春,甚至连县衙附近都很少出去。
结果,这天他偶尔有空,转到县衙后面看了一下。
这一看,好让人心情明丽,因为那官舍后头,就开满了此时最美最绚烂的油菜花。
其实古代很多小地方的县衙,并不华丽,可能就是几间房子,靠在县城的主街上。
这位勤恳于工作的县官,办公条件不好,刚刚来到此地,千头万绪整理事务,肯定也是想有一番实在的作为。
而踏上衙门后的山坡,看见一望无际的菜花开,我相信他觉得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中国的历史是不能忽略这些底层官员的敬业和努力的,他们像最细微的血管,联系帝国的心脏和基层。这菜花春天的香气,也一定让他振奋,这是他的家国啊。
明朝开始起,就叫这种菜花叫油菜,明朝李时珍 《本草纲目》写:“此菜易起薹,须采其薹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薹;而淮人谓之薹芥,即今油菜,为其子可榨油也。”
实际上对于油菜花的观赏,至少在唐朝就有,随着历代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油菜花的欣赏,也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
很多宋词里的春天,不能忽视的就是菜花黄,菜花香。
而随着油菜品种的改良,当代的油菜花海更为壮观,通常都是万亩十万亩的油菜种植园。
南方的云南贵州的油菜花正月就盛开,然后江南婺源的油菜花海装点仲春,西北青海的油菜花居然在夏天盛开。油菜花的春天,是如此绚烂而漫长,让人沉醉。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