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出生于1883年。
10岁那年,父亲马廷培聘请一位举人给他当老师,没几天,这位举人就辞职了:
“令郎是个神童啊!他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了我。我自愧不如,没有能力做他的老师啊!”
15岁那年,马一浮与自己的老师郑垓,周树人(鲁迅)等人一同参加绍兴县试。
鲁迅拿了37名,郑垓拿了23名,马一浮拿了第1名!
马一浮一举夺魁,声名大噪。
浙江名士汤寿潜,非常欣赏这个小伙子,即刻将自己的大女儿汤仪许配给他。
1899年,16岁的马一浮,正式迎娶17岁的汤仪。
婚后,夫妻感情甚笃。
汤仪服侍公婆,体贴丈夫,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汤仪温婉贤淑,样样都好。
唯有一样,让马一浮颇为遗憾,那就是——汤仪没有进过学堂。
于是,马一浮对妻子循循善诱:
“不能识字,比于盲瞽;不能读书,比于冥行。”
接下来,他耐心地教妻子识字读诗。
汤仪勤奋好学,渐入佳境。
两人越发相知相得,马一浮颇有“喜逢知音”之感。
然而,这样温馨的夫妻时光,持续了不到3年。
1901年,马一浮正在上海求学,突然接到噩耗——汤仪病危。
他连夜赶回家,却只看见亡妻的灵柩!
马一浮不吃不睡,不哭不语,昼夜守在妻子灵柩前,紧紧握着妻子的手,无论亲友怎么劝说,他都不愿意放开。
之后,汤仪下葬入土,马一浮一下子悲哭出声,哭得撕心裂肺,肝肠俱碎……
在场的亲友看了,无不掩面而泣。
待到心情稍微平复,马一浮作《哀亡妻汤孝愍辞》,以笔为媒,对亡妻倾诉自己的哀思:
你是世间唯一懂我的那个人。如今你去了,我的志向、我的才学、我的性情、我的意识,还有什么人能够懂得一二呢?!
这篇祭文有一种世间再无知己的绝望,表达了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的失侣之悲。
“孝归我三十一月,中间迭更丧乱,无一日不在悲痛中,浮未有与卿语尽三小时者。然浮所言他人所弗能解者,卿独知其意。……卿既死,马浮之志、之学、之性情、之意识,尚有何人能窥其微者!”
马一浮的内心似乎在呐喊:
往后余生,我都要生活在寂寞中了……
他恨老天不公,决心不再续娶:
“吾见室人临终后之惨象,惊心触目,不忍人睹,自此遂无再婚之意。”
后来,一些世阀大户,仰慕马一浮的为人,派人替自己的女儿提亲。
但是,马一浮不为所动。
汤寿潜心疼女婿,待到小女儿年纪稍长,他主动提出将小女儿嫁给马一浮:
“我的三女儿已经14岁,温婉贤淑,酷似其姊,可否考虑?”
马一浮仍然拒绝:
“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
汤寿潜去世的时候,一直放不下马一浮,念叨着:
“亡女缘悭福浅,希望马先生能再继画眉之乐,不要再孤灯独对地苦待自己了。”
然而,19岁那年妻子病逝之后,马一浮再没有续娶,只是与书相伴——
他将余生都用来研究学问,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成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马一浮坚守对汤仪的爱情,赢得了汤家上下的敬重。晚年的时候,汤仪的侄女汤俶方,将马一浮当作父亲一般赡养照料。
1967年,马一浮与世长辞,享年85岁。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友友们留言讨论。
(这里是不惧孤读,分享一切喜欢的故事、书籍、人物传记,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