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是天下霸唱写的一部非常好看的盗墓题材小说,曾经在零几年掀起了一股“鬼吹灯热”。在鬼吹灯系列当中,有一个非常频繁出现的数字:841。比如《龙岭迷窟》一章当中的陈教授的盒子密码就是841.而且小说当中还经常提及历史上的公元前841年。那么,《鬼吹灯》多次提到公元前841年,到底发生了什么,竟如此重要?。
《鬼吹灯》之所以受到狂热喜爱和推广,主要是因为文本中引用许多中国古代历史事迹和文化内涵,让其中的神秘感和同化感被刺激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兴趣。
在章节《龙岭迷窟》中,数据“841”的使用令人关注,作者还反复提及公元前841年。那么,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作者才如此强调?
公元前841年,干支为庚申年,其年为周厉王三十七年,也是共和元年,是公历闰年,共366天,52周零两天。公元前842年,周厉王奔彘,次年,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为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不平凡的一年
据《竹书纪年》记载:“庚申年,国人暴动,烈王(讹,周厉王)出奔,姬虎等公卿代政…乃以其子代王太子…”
被称为“庚申年”的这一年,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来计算,刚好是公元前841年。当时,在国人(各诸侯王)的暴动下,西周历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正式进入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时期,被称为“共和元年”。 公元前841年,如果仅仅以年份而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而在这一年之前,在前面写了好几千年,明确写出年份的也有一千多年,但那些年代,都是大致年份,并不是有文字确切记录的年份。只有到了公元前841年,我们才敢于充满信心地将哪一年的事归于哪一年。感谢伟大的司马迁先生,他以他的付出,为我们这些后世历史工作者及爱好者,梳理出了一条准确的历史通道。伟人千古。
说他在编纂史书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关于纪年的书籍很多,但是他们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后的记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以后的确切纪年是可以确定的。
《鬼吹灯》中提到的密码841或公元前841年,指的就是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周懿王去世以后,王位由叔叔(周共王的弟弟)辟来继承,称为“周孝王”。
周孝王也去世以后,周懿王的儿子太子燮在诸侯们的帮助下,重新将王位夺回,称为周夷王,再次确立懿王血脉的统治系统。这两次特殊的事件对西周政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表明当时贵族内部矛盾激化,权力的争夺已经公开化,即周公旦时期定立下来的周礼制度在王室中开始崩溃。
那么前841年以前的纪年有没有记载呢?有,而且司马迁说,自黄帝时代以来都有确切的纪年。可是不同的资料说法也有所不同,真实的历史纪年没法确定,于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司马迁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随着历史的演进,那些有着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纪年的珍贵史料渐渐湮没失传了,流传下来最早的年表就只有史记的十二诸侯年表了,因此我们取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的开始。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始于前841年。是年为:共和元年,鲁真公十五年,齐武公十年,晋靖侯十八年,秦嬴仲四年,楚熊勇七年,宋釐公十八年,卫釐侯十四年,陈幽公十四年,蔡武侯二十三年,曹夷伯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
共和行政指西周时期国人暴动后,周厉王出奔,由召穆公、周定公共同主持政事的政权,一说为共伯和执政。从公元前841年到公元前828年,共持续十四年。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即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结束。
公元前841年召公、周公行政,号曰共和。中国历史准确年代自此开始。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在位14年。公元前841年1月12日,周厉王三十七年、鲁真公十五年夏正头年十二月朔壬子。周历共和元年正月初一日。由《西周金文历谱》按《膳夫山鼎》推定为:“厉王三十七年正月壬子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系列的变化呢?
“井田制”遭到破坏是让周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混乱的直接原因
在整个西周时期,“井田制”仍然是最主要的一种土地分配方式。所谓的“井田”,就是将面积比较大的田分为9块,排列成“井”字形,处在最中央的一块田为大家共同耕种,但收成全部归国家所有,是为“公田”;其余的8块田为私田,收成归各家所有。
但是,私田的人平时要向授予者交纳贡赋,战争时还有服兵役的义务。天子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可以随便向生活在土地上的任何一个诸侯或民众征收赋税(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有权回收所有土地。
因此,西周时期周王有两种方式收赋贡,一种是庶民耕田上的收获,另一种是从诸侯处获得。由于周夷王借助诸侯的力量获得王位,权威有所下降,所以从他的这个时候起,就开始有诸侯王不纳贡和上朝。
同时,私田不断地被开发,使西周的礼制和“井田制”遭到破坏。随着国人对湖泽和山林进行开发,给周王的收入带来极大的损坏,为后来的“国人暴动”埋下伏笔。
周夷王死后,其儿子姬胡继位,后人称为周厉王。他一上任,就着急地改变王氏的经济状况,先是让荣夷公为卿士,然后实行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和湖泽直接控制,禁止国人进入谋生。
这一政策很快就引起国人不满,怨声载道此起彼伏。大臣召穆公进谏说:“民不堪命矣!”但周厉王并不听,依然我行我素,对妄议者或反抗者格杀勿论。
没有活路,国人只能反抗。公元前841年,镐京的“国人”纷纷聚集到一起,手持农具和棍棒围攻王宫,欲要杀死周厉王。他本想调兵进行强制镇压,但无奈于无兵可用,只能一路出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于13年后的公元前(周共和十四年)病死。
所以,从他逃亡的那一刻起,刚好是史学界认为的“共和元年”。那么,《鬼吹灯》为什么要反复提及这一年?对书又有什么意义?
此时的国家乱成一锅粥,百姓都想抓到这位周天子,好好地讨伐他,可国家大事应该交给谁呢?周定公和召穆公出马了,他们来到皇宫,共同处理国家大事,这才避免出更多的岔子。两位君主共同执政,这还是头一遭,但他们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两位君主不抢夺功劳,而是发挥所长,共同维护这个国家的安稳、和谐,历史上将这段二人共同掌权的时期称为“周召共和”。
为什么如此重要
对于西周来说,共和元年是一个转折之年,标志着王室衰落,沿袭两百多年的礼乐制度崩溃,开启了诸侯势力逐渐强健的元年。
在诸侯共同管理国家的10多年里,继承周历王王位的太子竟因年幼而不能执政(必须年满15岁及以上),所以国家的所有政务都由召公和周公代行,而他们都是地方诸侯,所以压根就没有办法压制地方的诸侯,让西周的统治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有人认为,西周从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是非常不确切的断论。只能说,整个周朝时期,特别是周朝前期,都是由原始部落步入文明社会的过渡阶段,等到铜等生产工具被广泛使用以后,封建制度才正式开始。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也可以标记为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标识,比如鲁国承认私有田地合法化,被认为是进入封建社会最早的开始。然而,这一时期已经是春秋时期,西周则早已灭亡百多年的时间。
由于处在过渡阶段,所以其内部成员主要是氏族成员转为国人,是维持西周统治的主要基础和力量,国人的暴动意味着统治阶级和平民阶级之间的分裂,而西周的统治基础也受到严重威胁。
基本上从“国人暴动”以后,周朝的天下不再是天子的,天子所说的话也不再被诸侯遵守。《鬼吹灯》将这一文化背景用句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当时处于混乱时期,许多财宝可能从王宫中流出来,以盗墓类型为题材的这一小说难道不想发财吗?周厉王的逃走,必然会让盗墓者获得很多宝物。
二是当时的历史背景特殊而神秘,可以将其进行妖魔化,让小说中其他荒诞的地方得以解释,令读者愿意相信那是真的或者是融入其中。正所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亦真亦假”,唯有这么做,才会俘获读者的心。
编年史准确的重要性
有一种历史文本叫编年史,也就是按照时间年代顺序把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也称之为纪年。其中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记录而形成的编年史,就叫正史。世界上最早采用这种体例是我们中国编年史,而且一直延续迄今记录了2800多年。
编年史这件事是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头的。《史记》虽然是从黄帝写起的,但是直到共和元年的公元前841年才给予准确的纪年,此后的史家也依此延续,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司马光的编年史也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为了编订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历史年表。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才将中国历史纪年推算到了公元前1300年,只是这一研究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也许,最近出土的三星堆如果后期有年份记载的,说不准将会成为世界最大奇迹。
其实,司马迁的做法是对的,因为空白总比瞎编好。司马迁坚守着编订纪年必须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的原则,而他当时掌握的可靠纪年资料又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说,司马迁仅追溯到700余年前的具体年代,再往前,即夏商周的记载,仅有世系(各个王在位的先后顺序),而没有具体年代。本来,司马迁认为自黄帝时代以来应该就有历史纪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也是有纪年的;可是他在写《史记》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历史记录不全,说法也各不相同,模糊不清,真实的纪年没法确定;只有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后的纪年才是连贯一致的,可以确定的,于是他只能以此为开头编订纪年。
因此,《鬼吹灯》多处使用到841或公元前841年,其作用就是用其俘获读者的心。
阅读许多小说,唯有《鬼吹灯》系列比较好看。回想起来,主要是因为书中提及很多传统的知识点和文化内涵,比较容易同化。类似题材的小说也有许多,但那些作者并没有做到如此的境地,所以读起来荒诞不经。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固然非常重要,但也要与现实或者历史上的某一重要事件相嵌合,那更会让人沉迷于小说之中。《鬼吹灯》之所以多处提及到841或公元前841年,其意义和作用就可想而知。
其实,对于发生在公元前841年的事,学术界还是存在很长时间的争论的,有的人认为那只是一段短暂的时间,周厉王被赶走以后,王权又回到王室的手里;但有人并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共和一共延续了10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大。 我们现在有没有能力对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历史进行断代呢?有啊,那为什么没有断代呢?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呀。
如果相信史记,那历史只能精确到公元前841年,要想迈过公元前841年这个坎,就必须相信竹书纪年,而竹书纪年又说,儒家不是个东西,那就不能相信竹书纪年,不相信竹书纪年,又想把历史精确到公元前841年之前,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历朝历代都是这个死循环。
孟子倒是提前预言到了中国不可能在儒家持续伟大的情况下,把历史精确到公元前841年之前,所以儒家和精确的历史,你必须选一个。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选择了儒家,放弃了精确的历史,如果不改变思想,无论谁想给历史断代,都会像堂吉诃德一样走汽车的老路,不断重复着失败和无奈。
循环一直在,但是我们不要盲目尊崇和信服
无论有多大的分歧,对此唯一统一的就是普遍认为共和元年是中国有史记载中最重要的一年,在此以前的历史基本上都基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