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1932年4月生于北平,山东济南人。国家一级作家。出版有诗集《大雪纷飞》等19种,文艺评论集《致诗友》等2种,散文集《步行入藏纪实》等3种,长篇小说《仓央嘉措》以及歌剧《二次婚礼》、《向阳川》(合作),电视连续剧《贺龙》(合作),随想录《闪念》,释著《易经诗解》以及《高平诗文精选》、《高平自选集》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名誉理事。
当个作家不容易
我说的不是仅仅有个头衔的作家,而是真正合格的作家。
对于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来说,发表几篇诗文是容易的,加入某一级的作家协会也不是很难,但是要成为真正合格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家,可就不那么简单了。纵观古今中外的例证,我想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一要多走多看,丰富经历。
“行万里路”的古训永远有效。文学是写人生的,描世界的,坐井观天,必然孤陋寡闻,笔下能展现什么画廊?想象是以亲历为基础的,连蛇都没见过能想象出龙来吗?对于作家来说,任何经历都是财富,说不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能用上。当然,作家的精力、财力、时间也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走遍天下,更不能要求他什么都写,但是丰富的经历总“不压身”,生活积累或深厚或浅薄,写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正如土厚才能长大树,土薄只会生小草。作家可以或者应当只熟悉某一方面的生活,写作某一类的题材,但生活体验的深度要与生活经历的广度结合,一处的漩涡不能脱离于整条河流。
二要博览群书,丰富知识。
“读万卷书”对作家特别需要。作家是写书的人,你不知道别人写过些什么书,达到过怎样的高度,埋头写出来的东西和人家撞了车,炒了人家的剩饭,拾了人家的牙慧,甚至被误为模仿、抄袭,还不自知。同时,任何一个作家的成长,都离不开前辈作家所提供的营养和同时代作家的启迪,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写自己的书而不看别人的书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天下书如海,谁也读不完,可以在尽量多读的前提下有所选择,大致可分四类:有些书应当认真细读,有些书采用浏览的方式,有些书翻一翻就可以了,有些书则根本就不要看它。
三要刻苦勤奋,常想常写。
要当作家且有所成就,必须经受乐前之苦,甚至经常处于废寝忘餐、如痴如醉的状态。无假期,无节日,无昼夜。头脑翻江倒海,纸笔不离左右。试问,不想问题不练笔能写出什么质量?胸无大志懒懒散散会出什么大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有什么丰收?即使是天才还是要加勤奋的,想舒舒服服当作家,从来没有那回事。
四要独立思考,独出心裁。
作家如果满纸“陈言”,人云亦云,重复他人,甚至复制文件报纸,要他何用!创作是要“创”的,首先要有创见,不能、不会、不敢独立思考,何“创”之有?看问题要独具只眼,写作品要独树一帜,这是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唯一办法。作家应是思想家,不是复印机。这里当然有个胆识问题,也必然牵扯到环境问题,那要另做探讨。
五要甘于寂寞,敢于清贫。
想升官发财的,想红火热闹的,想登台露脸的,千万别当作家。科举时代要想考个秀才,还得苦读十年寒窗,要做作家岂能不肯埋头。文人都是重精神轻物质的人,所以古今中外许多作家艺术家一生穷困潦倒,生前都不走红。文学一旦成为权或钱的奴仆,必然会失去自身的品格。作家若是在某人的领导下为某事服务,只能写出些趋势、趋时、应景、应酬的言不由衷的赝品,即使会得宠于一时一地,也绝难流传后世。规律是无情的,也是不可违背的,若上战场就要准备牺牲,若进官场就要准备遭贬,若涉情场就要准备失恋,若办企业就要准备破产,若当作家就要准备寂寞无助,在专制时代还要准备罹难文字狱。
想当合格作家的人,都不能回避上述的要求。如果对这些条件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也够明智;如果仅是一时兴起,舞文弄墨一下,做一个边缘作家,那也不错。好在没有谁会强迫谁去当作家,那绝对是“愿者上钩”的事。
作家与争名
——重读老庄笔记之三
争名夺利是贬义词,但是争名夺利的行为在社会上从未减少,名利场仍是处处有。尤其在求名心切的作家中,争名之事更是屡见不鲜。
比如,在评论文章中争位置,在排行榜中争名次,在评奖中争等级,在会议上争座椅,在介绍中争评语,在集体创作中争排列署名的前后。又比如,或赤裸裸地、或拐弯抹角地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在商榷文章中把争鸣变成了争名,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再比如,更有出下策者,即自身无力去争时,干脆使用剽窃、抄袭的手段。我在文学界逛荡了六十余载,对此可谓见多识广:为争名脸红脖子粗者有之,当场对骂者有之,宣布绝交者有之,诉诸公堂者有之,使鬼点子搞小动作者有之。古人说的“文人无行”多半是源于争名。这其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文人学士作家之类,可以耐得了清苦,受得住物质的贫困,但对于名这个东西则特别在乎,因为这是他的精神寄托,生存支柱。庄子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众人重利,廉士重名”(《人间世》),但他同样并不赞成争名。他认为“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刻意》)。争名必然相互倾轧,调动智谋去争斗,所以名和智这二者都好比是凶器,都不可肆意使用。
其实,作为作家,应当是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应当知道“文章千古事”,岂可逞一时之能,争一时之名?一手拿笔,一手执“凶器”,是与作家的形象不符的。
作家的虚心
——重读老庄笔记之二
人们都承认虚心是有益的,必要的,是做人的美德之一。道理何在?老子不止一次地作出过形象地解释。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五章》)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不正像一架风箱么?因为空虚,藏的风才不会穷尽;越是排除,它里面的风越是扩张。他又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意思是:揉和黏土制作出器皿,器皿中间是空的,东西才能往里充填。开凿有门窗的房屋,屋里有相当的空间,才能进入人、空气和光线。
李聃他老人家即使不说这些话,做人应当虚心的道理是容易懂得的,用言辞表示谦虚也是容易做到的,但是发自内心的确实不多,能够真正“闻过则喜”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根据我的观察,在世界上最不虚心的人中,占第一位的是大权在握的统治者们,占第二位的可能就是作家了。因为作家是个体劳动者,从事的是主观性极强的事业,作品好比是作家自己经过怀胎、生育、养大的孩子,肯定受到“母亲”的热爱、疼爱、偏爱、溺爱。孩子是自己的好,作品也是自己的好。你说他的孩子不好看、有毛病他能高兴吗?
真正淡泊名利的作家,视野宽广的作家,胸怀大志的作家,追求突破的作家,是不会护自己作品之短的。他们不会满足已有的成就,不愿停滞于已经达到的水平,他们总想着下一部作品会更好。因而能摆脱自满,与评论家和读者并肩站在一起,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不足。他们能够虚心听取意见,尊重不同的看法,欢迎“一字之师”;他们敢于承认失败,甘于否定自己的平庸之作,他们期望的是能够为读者留下有生命力的作品。
作家应当像老子所说的“风箱”一样,总是不停地把自己抽空,保持虚心,才能永远充满着鼓劲之风,写出新的更好的作品。
作家与炒作
——重读老庄笔记之四
《庄子·天运》中有言:“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意思是说:天鹅并不天天沐浴,羽毛也是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羽毛也是黑的。这两句大实话引起了我的联想。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都是非常看重名声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扬名声,显父母”“青史名标”“赢得生前死后名”“名扬四海”“名垂千古”等等,成了他们的座右铭,是他们生活的目标,生命的动力,毕生的追求。
当代的作家们,固然有了新的表白,如“为人民写作”“为时代代言”“革命的功利主义”“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淡泊名利”等等,实际上对于名的追求,对于名的计较,其热情与认真程度并未稍减,而且随着智慧的增长和科技的发展,其手段也更为丰富、高明。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炒作。
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尽可能多的人所了解,是正常的;自己或请人做一定的介绍和宣传,是正当的。如果愿意它默默无闻、无人问津,那就不会去写它了。即使是把它“藏之名山”,也还是想让它“传之后世”的。
但是有些作家明明知道或恰恰因为知道自己的作品档次不高,水平不行,又不甘心居于下游,甚至妄想引起轰动,一举成名,于是利用媒体,借助权威,夸大作品的成就,进行廉价的颂扬,制造名著的假象。岂不知只能热闹一阵,收效甚微。正如货物的优劣要靠质量说话,而不由吆喝声的大小来决定。
当前社会上为收取费用帮人出名组织的活动甚多,卖头衔的名堂也不少,而且动辄冠以“中国”“中华”“东方”“世界”“杰出”“优秀”“骄子”“功勋”等前置词,十分吓人。它满足的只能是一部分作家的虚荣心,而终将成为泡影,给人留下笑柄。
作家应属于人类中的精英,是高尚的。应当保持本色,守住品味,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写文章。虽然不必甘于寂寞,但也不可热衷炒作。因为人的名气,作品的光彩,绝不是靠炒作可以得到的。
“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有了名作自然会成为名人。
文学的七种精神作用
文学与人类同在,文学对人类来说永远不可也不能缺少,它是人类的第二食粮。我认为它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有以下七种作用:
显示屏。人的七情六欲它都可以形象地传达,可以说是人的各种精神表现和不同社会存在的万花筒;
营养液。它对丰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认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发动机。它能够鼓动、鼓舞、鼓励人,使人兴奋,奋勇,奋起;
安慰剂。它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创伤,调剂人的心理状态,起到止痛片、安眠药达不到的效果;
纪念碑。它可以为善行歌功颂德,为业绩树碑立传,使之名垂千古,激励后人;
报警器。它也充满忧患意识,指出社会上的弊病,地球上的问题,使人冷静思考,保持警觉、警惕,“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水平仪。人类整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作家,其良知,智慧,思想的高度,认识的深度,审美的情趣,文明的程度,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窥知水平,得到印证。
当然,这是要通过读者的内因起作用的。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读者身上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这是普遍的规律,人们的常识。但是作为作家,面对文学的作用,面对我们的读者,必须有一个坚定不移地出发点,或者叫主观的意图,写作的动机,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善。善是真善美的核心,美而不善形同陷阱,真而不善等于作恶;善而不真是伪善,善而不美不容易被接受,所以在文学上要求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文学是人学,是人写的,写人的,写给人看的。文学的核心是人。作家必须研究人,熟悉人。人有先天带来和后天形成的四性,即人性、兽性、社会性、阶级性,而且都是可以改变的。作家的责任,作家的天职,作家写作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自己作品的感染力,消除兽性,弘扬人性,使人善良,使人间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