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诗词解读:高启《梅花九首》丽句赏读,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诗词解读:高启《梅花九首》丽句赏读,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高启《梅花九首》丽句赏读: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明朝高启《梅花九首》其四

这组《梅花九首》应该是高启在34岁从翰林编修上放还之后,到39岁被朱元璋诛杀的四年间的作品。32岁的高启应征赴朱明王朝编修元史,和16岁时应征去张士诚 饶介幕府的态度不同,他当时年轻,也不大看好张士诚的政权,所以推迟再三。16岁到23岁,他最青春旺盛的华年供职饶介幕府,年轻有为,声名远播。但是23岁那年,他忽然辞去幕府职位,和岳丈妻子隐居青丘,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或者他在一大堆宿儒之间倍感孤独,又或者知道自己不适合从政?

随着张士诚政权的倒台,他曾经的上司饶介被押解至南京伏诛,高启是否幸运于自己没有跟随张士诚太久,还是为自己的上司可惜?

高启《梅花九首》其四其五赏读: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朱元璋定鼎大明王朝,都城在南京。开张第一年,就废除了科举制度,专门从民间征招人才,而高启等曾经在张士诚政权中工作的文人,都在征招之列。这看起来很不错,但是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各个州县官员不能自行聘请幕僚。大量的文人失业,只能通过朱元璋的考核进入官僚体系,获得前程和饭碗。

32岁的高启为什么应征?从他的年龄来看,或者是想有点作为,但是从他匆匆两年就急于返乡,可以看到这次征辟,实际是带有强迫性质。新朝开始,这些旧政权挂过名字的人,肯定要表个态,避免落到饶介的下场。实际高启是敏感的。有人说杀高启,是朱元璋斩杀文人要求服从皇权的开端,但是在高启之前,饶介的死足以杀鸡儆猴。

高启是抱着观望的态度,也无法拒绝的应征了,或者他的愿望是落选,或者担任不重要的职位和职责。但是他的才气和年龄让人侧目。而且高启瘦长秀美,长相俊朗。

朱元璋对这个32岁的年轻人抱着希望,不但让他主修元史,还将皇子们的教育托付给他。两年之后,元史修撰完成,朱元璋委任户部侍郎的重任,但高启坚决拒绝了,他说自己年少未习理财,不能担当重任。这或者有一半是实话,有一半是真诚地不想干。

他当年不看好张士诚,他也未必看好朱元璋,熟读历史的人,总会有一种愿意跳开历史做客观观察者的清醒感。高启有不符合年龄的早熟和忧郁,况且两年多的宫闱经历,也感到了伴君如虎的压迫感。这两年,他的工作无可挑剔,但是谁又知道,他内心的脆弱和牵挂?

父母早亡的他分外有种对家庭的依恋,他的妻子已经为他生下三女一子,青丘的产业足以让他们过上幸福平安的日子。乱世后的人分外看重家庭的守护和温馨。

高启《梅花九首》其四其五赏读: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朱元璋看着高启如此轻易地辜负了自己的期望和重托,他感觉不可思议。但是仍旧重金酬谢了高启。高启归心似箭,无官一身轻,奔赴了他的故乡家园。

高启有着朱元璋的赏金,还有青丘的产业,他开馆授徒,教授学生,歌颂大明王朝富庶安康,当然也有闲暇时间,踏遍这里山山水水。他爱着故乡梅花,爱着天下的梅花,这是乱世趟过的人一种深刻的情怀。此时他是时光和岁月的胜利者,诗情满满,也有着内心的满足和些微的得意。

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提前退出了张士诚的幕府,免于了政权倒台的屠戮,想办法退出了朱元璋的官场,有多少人乱世完身?他以为自己这样的低调会让自己幸福长久一点,毕竟曾经是孤儿的他更在意人间朴素的安稳和幸福。他爱着妻子在灯下给他补衣裳,他爱着孩子们在他身边。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巨大才名背后,是对安稳生活的由衷渴慕。那是他从小就缺失的,他要用一生把握住。

这几年,他的心情是旖旎的,他对梅花情有独钟,因为那是乱世之花。如何不是他自己。

是因为自己有过艰苦寒冷,所以分外喜欢梅花的寒冷开放吧。

这是又一次山中访梅。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那山中的白梅盛放,在烟雨中,处处清丽,花朵繁茂却花枝萧疏,远看像一笼淡淡透明的烟纱。高启是真的上山看梅,且看到的是江南常见的白色江梅,他对这种花的喜爱明显胜过了用于观赏的粉色红色梅花。因为这种江梅,更加清丽耐寒,靠着自己的生命力存活。

只是这样的梅花,经受着风雨的洗礼,在这晚冬时节,先行开花,谁能够保护这些美丽的梅花,在寒冷的夜晚,给它们一个帐篷?它们自己的花开就是自己的帐篷,可敬可怜。

这明显是含着他自己身世的凄楚和人生过往的疼痛。

所以他才愿意走十里的山路,在半夜去探访寒夜梅花。

高启爱梅花,雪满山中高士,是写的雪中遒劲的梅花干,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写的雪夜月光下梅花的样子和香气。

高启《梅花九首》其四其五赏读: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深更半夜,又不是唐宋时代流行的踏雪狂欢,尤其是在王朝末期和开始,赏梅活动会让位生存,但是高启为什么这种钟爱半夜去看梅,这里肯定是有关于他生存的故事和经历的。

是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寂感,还是在张士诚政权中年轻却又处在无处不在的压抑状态,还是别有情事,已经不可了解。但是我相信,他最烦闷的时候,必定会看梅花,因为那种冰冷而芬芳的感觉可以让他安定,找到一种自我。

高启之所以被朱元璋忌惮,大约是朱元璋也看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的隐忍,只是他不清楚,这种力量会怎么爆发,而心生恐惧吧。

而对于高启来讲,手里抓住最冷的雪,看到最傲然的梅花,才可以平息他尚年轻的心火。

这个以磨砺自己保全家庭的男子,身上正是有一种旺盛的元气,才让朱元璋所猜忌吧。

高启的诗作有一种浑然清朗的仙气,如果你不细想他是夜晚走十里山路,你简直怀疑他是李白附体。我有理由相信高启身体不错,相貌年轻俊朗,这应该也是朱元璋所疑心的地方。他不能够想象这个年轻人的未来,就此躺平。何况此人曾经深入宫中,教授皇子,不为我用,难道我等着给自己留下隐患?

人生之长,有很多变数。李白受知于唐玄宗,却在晚年协助 永王李璘叛乱。

高启当然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活在了最潇洒幸福的当下,却不知道自己为才所累,命运已经注定。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此时的高启在梅花身上,开如仙云,落如玉屑。他和李白一样,有着空山寂寥的仙意。大家都正寒夜安眠了。高启继续走十里山路,回家睡觉。

高启《梅花九首》其四其五赏读: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明朝高启《梅花九首》其四

在这一首,自然高启就是梅花了。

这是山中的白梅,绿野仙踪。那云雾为屏风,那雪做宫殿,藏在深山里的梅花,隔绝了世上的道路,不再有人打搅它。

但是它保持最天然的敏感敏醒,当春风没有来临的时候,梅花最早感受到了阳气的变化,枝头会开出小花,当明月来临时,那花朵洁白融化在月光下,清美华丽,和光闪烁,若有若无。

高启聪慧敏感,以梅花自比,远离尘嚣,却又洞察先机,他有学者的自负,道家的玄美,还是我总结的那句话,他愿意站在历史和时光的边缘,去看待正在发生的历史,具有睿智的学者气质。

说梅花像清丽的佳人和竹子为邻,这是化用杜甫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的是品格高尚坚贞的美女被遗弃却自守的美。

说梅花像没有朝廷官职的布衣宰相,穿着白衣裳,一树花开,足以引领春天。

这两句诗是对梅花的高度赞美,它身居山林,却提前预春,白衣卿相,统领春天。

这不能不说高启此时内心的小有得意。这固然是说梅花,如何不是说自己,布衣而有宰相之才,甘愿隐居山林。

在这样的地方,梅花你不要埋怨命运,你想一想,如果你长在贵族园林里,早已经王朝代谢,人世更迭,梅花不存,你还能这样全身在山野里,自在花开吗?

这是高启的自白。

他不信任朱元璋,自己的确有才,不愿意出山,是因为惧怕玉石俱焚的下场。他的退隐,的确是在逃避。他很清醒自己在做什么。

高启《梅花九首》其四其五赏读: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都说朱元璋不识字,那是谣传,他的确读书很晚,但是阅历和聪明,远过常人。

我不知道朱元璋看到这首梅花没有。以朱元璋的霸气,我相信他看到这首诗,明白了高启不合作的态度。高启自诩白衣丞相,洞察天机,却质疑朱元璋政权的长久性,且一心自保,充满傲气。

朱元璋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愿意留着高启了。

高启的错误就是太有才华,太醒目,如果第二次不被征辟,不是深入了朱元璋的宫中,和皇子有过交集,他就是狂写一百个布衣丞相,也没有谁过分联系。他的悲剧就在于遇到一个疑心深重的朱元璋。他的求退都成为了过错。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朱元璋杀了高启。

高启的悲剧,是元末明初所有文人的悲剧,他们进退艰难,辗转乱世。

一树最美的大明梅花,藏在深山乡野,也被朱元璋亲自砍伐。

高启《梅花九首》其四其五赏读: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流连于家乡山水梅花的高启,如果说有过幸福,也是这最后的四年,写下了文学诗歌史上最美的梅花组诗《梅花九首》。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9369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