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大出血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2岁。
去世前,他曾问妻子许鹿希:“30年后,人们会记得我吗?”
其实,不管是30年,还是更久的时间,邓稼先这个名字都注定会永垂青史。
因为他,中国成功设计出了原子弹和氢弹,从而粉碎了霸权国家对核武器的垄断,中国从此站起来了!
而为了这份成功,本可以轻松过完一生的邓稼先,选择隐姓埋名30余载。可以说,他为核武器的发展倾尽所有,包括生命。
寒窗苦读,不忘初心
1924年,邓稼先在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呱呱坠地。他的父亲邓以蛰是中国有名的文学博士和著名的美学家。
邓稼先一出生,父亲就对这个襁褓中的男孩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有一番大作为。
邓稼先6岁时, 蒋、冯、阎三大军阀越斗越凶,硝烟弥漫,国内动荡不堪。
7岁那年,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6年后,日本变本加厉地侵占中国,拉开了全国侵华的序幕。
内忧外患下,邓以蛰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学理才能救国,学理勿学文!”
这句话放到现在也许饱受争议,但对当时的中国确实如此,那时中国科学技术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
邓稼先(右一)与其姐弟
邓稼先亲眼目睹战火对国家的破坏,在求学期间甚至秘密参加了抗日运动。
17岁那年,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没想到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进程。
在西南联大上学时,邓稼先根本吃不饱,伙食条件非常差,饭碗中常常沙子与米饭共存。
即使是这样的饭,也要尽快吃完,不然会得到其他同学的觊觎。
吃不饱却要干体力活,邓稼先所在的物理系要做实验时,清华大学运来了200多箱实验仪器,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只能埋藏在离学校二三十里地以外的村庄下面。
也就是说,邓稼先和同学们每次要跑到二三十里外的地方去挖掘仪器,用完还要扛回去继续埋起来,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泯灭邓稼先对物理的热爱,也没有改变他想通过知识精忠报国的决心。
在大学里,他不仅拼命学习物理的相关知识,还对英语饶有兴趣,为此遭到同学们的嘲讽:“学洋鬼子的语言,有什么用呢?”
但邓稼先自有规划,他早就计划好,将来要远赴国外留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大学毕业后,邓稼先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彼时的他活力四射,同学们到处吃喝玩乐,放飞自我,而邓稼先则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
他不是待在实验室,就是待在图书馆,为此美国普渡大学还给他颁发了一个“史上最苦读学生”的头衔。
就是这样的苦读,让本来需要三年才学完的课程,被邓稼缩短为一年10个月,并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年,邓稼先才26岁,大家都敬佩地称他为“娃娃博士”。毕业后,邓稼先被美国的同学和老师挽留。
但优渥的条件并没有留住邓稼先的身心,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做好了为祖国奋斗终身的准备。
(邓稼先归国)
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不少优秀的科技人才,比如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制之父”的钱学森。
美国害怕钱学森,他们宁愿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想把钱学森放回中国,因为他们认为钱学森能顶5个师。
让美国人没想到的是,邓稼先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胜过千军万马,他成功地设计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让当时的美国领导人约翰逊震惊不已。
(钱学森和邓稼先)
投身核建设,一别28年
1958年,新中国成立已经八年,此时的邓稼先正值34岁,和许鹿希妻子步入婚姻殿堂5年,日子安稳又幸福。
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邓稼先偶尔拿了稿费,还会带孩子们上街去吃喝和买玩具。
(邓稼先和妻儿)
但在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他突然对妻子说道:“希希,因为工作调动,我明天就得走。”
妻子许鹿希急忙问道:“去哪?去多久?”
(邓稼先和许鹿希)
邓稼先摇了摇头,无奈地回复道:“不能说。”
任凭许鹿希怎么苦口婆心地哀求,邓稼先都是摇头回应。
最后许鹿希妥协了,她只要求邓稼先留一个信箱号码联系,但是邓稼先也拒绝了。
许鹿希才30岁,女儿典典4岁,儿子平平2岁,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需要父母共同的照顾。
(邓稼先和妻儿)
许鹿希还在畅想和邓稼先未来美好的生活,邓稼先就要去一个未知的地方,不知归期。
许鹿希明白,邓稼先有了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事情,只有这件事情完成了,他才会觉得完成了人生的使命,才会感到活得有价值。
作为妻子她必须支持丈夫。于是,许鹿希拼命憋住眼泪,纵有万般不舍,还是帮丈夫打点好了行李。
可谁也不曾想,这一别,竟然是28年。
这28年里,这对深情伉俪只见过几次面。
没有人知道许鹿希具体是怎么熬过这28年的,这其中辛酸唯有她自己最清楚。
她自己是一个医生,在解剖学教研室教书育人,担任教授等职,平时忙得脚不沾地,回家后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甚至要照顾日渐年迈的公公。
除了身累,还有心累。
周围人时常对许鹿希指指点点,以为她和邓稼先离婚了,或者邓稼先移情别恋,抛妻弃儿,和其他女人远走高飞了。
对于生活的艰辛和外界的流言蜚语,许鹿希都默默忍受着,她不知道丈夫究竟从事什么工作。
但以她的聪明才智,她推测出了邓稼先一定是在为中国的科研努力着,她相信丈夫是干大事的人,而且会一鸣惊人。
相比妻子的辛苦,邓稼先的内心更苦,他不仅要忍受孤独,还要忍受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更是在守卫森严的大院和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度过漫长的28年。
当时的工作是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邓稼先不能被报道,必须过着无人问津的日子,甚至不许发表任何论文。
但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邓稼先无怨亦无悔。
两弹元勋,熬到油尽灯枯
1964年10月,中国第1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邓稼先功不可没。
原子弹爆发后,邓稼先还亲自率领工作人员前往爆炸现场采样,以确定最终的结果。
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悦,他又马不停蹄地和于敏等人研究起了氢弹。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邓稼先及其团队用了2年零8个月,就成功制成了氢弹,创造出了历史上最快的速度。
取得这样的成果,是邓稼先一日三班倒换来的,他时常感慨:”哎呦,一个太阳不够用啊!”
但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次实验事故,让邓稼先从生龙活虎变成了缠绵病榻的人。
某次,航投原子弹试验时,降落伞没有打开,原子弹掉在地上摔裂了。
工作人员展开了地毯式搜索,都没有找到。
邓稼先作为负责人,急得团团转,他和部分工作人员驱车亲自去寻找。
找到后,他阻止其他人下车:“你们还年轻,不要去。我去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他独自一人跑向那块原子弹碎片,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起来,细细地检查问题。
虽然穿了防护服,但还是遭到了严重的核辐射。
(邓稼先与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
果然,检查完毕后,想要走回车里时,他的步履开始沉重,并且大口喘气,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正在加速地流逝。
但他仍然开心地向其他工作人员报平安。
这个平安,不是指他自己,而是对全国人民来说的。
回北京后,领导强烈要求他去医院体检,但邓稼先选择了拖延,一来是因为体检费用贵,二来是因为体检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他不想浪费丝毫的时间。
直到身体越来越差,他才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前往医院体检,结果并不乐观,他被检测出小便中含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
但邓稼先却不以为意,他又继续参加到核试验中,在罗布泊继续工作。
不料,回北京后他就病倒了,原来他不幸患上了直肠癌,并且已经到了晚期。
等他住进了医院,妻子许鹿希才有机会好好地看他一眼。
放射性钚的衰变扩散后,日夜折磨着邓稼先,让邓稼先不住地叹道:”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许鹿希心疼他,不断嘱咐医生注射止痛剂,希望能减轻他的痛苦,也时常轻言细语抚慰他,希望能分散邓稼先对痛苦的感知力。
在照顾邓稼先的这段期间,许鹿希也明显变老了,这让邓稼先愧疚不已:“希希,很抱歉以这种方式回到你的身边。”
可即使癌细胞转移,需要化疗时,邓稼先仍放不下他的工作。
许鹿希是懂邓稼先的,她想阻止邓稼先不要那么辛苦,但她同时也知道,如果不让邓稼先工作,那比他承受的肉体之痛还要痛上1000倍。
1986年1月,邓稼先已经被医院告知无法进行化疗了,也就意味着他只能等待死亡。
虽然生命进入倒计时状态,但邓稼先却松了一口气,因为他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休养,可以跟生命抢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科研上。
邓稼先决定用透支身体的方式来跟生命抢时间,许鹿希目睹丈夫为了科研恶意透支自己的身体,只能偷偷地抹眼泪。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全身大出血,医生奋力抢救依旧回天乏术,邓稼先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62岁。
弥留之际,他对妻子说道:“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待在中国,继续从事核事业。”
可以说,邓稼先为中国的核武器熬到油尽灯枯,死而无憾。
邓稼先名字的解禁和逝世,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直到此时世人才真正认识了这位两弹元勋的功臣。
邓稼先出名之后,很多记者纷纷登门采访许鹿希。
当他们看到邓稼先的家庭居住环境是如此破败时,他们震惊了。
为了包装邓稼先,他们提议用邓稼先的照片合成到装修富丽堂皇的豪宅里面,这样才符合邓稼先的身价。
但许鹿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知道邓稼先一生不为名,不为利,只注重精神世界,不注重物质享受。如果把他P进豪宅里,那就是对他极大的侮辱。
很多人都很好奇,邓稼先参与核建设,到底得了多少奖金?
其实才20块钱,当时国家给整个科研组发了1万元的总奖金,按级别分为10元、5元、3元,邓稼先是最高级别的奖金——20元。
(邓稼先和杨振宁)
把名利看轻,把国家看重,这就是邓稼先的家国大义。
他不求回报,心怀国家,他一辈子不忘初心,胸有丘壑,用最朴素的家国情怀,投入到最危险也最重要的国家建设中。
这样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如今还鼓舞着无数中国人!!!
—END—
作者|一钒
责编|沐阳
排版|李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