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在全国热播,这是近二十年来较为罕见的现象。一同带火的,还有一位诗人。这位诗人,因为在剧中的一首诗,让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叫丁可,1955年出生于江苏沛县,是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诗作《母亲的专列》在剧中被郑西坡深情的朗诵,打动了全国观众。《人民的名义》的作者周梅森直言,“丁可太老实了,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老实人,为老百姓写了那么好的诗,丁可就是当代杜甫呀!”
就是这样一位老实人、诗人丁可,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轨迹,才能写出如此有血有肉的经典作品呢?
丁可一直工作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沛县。因为写诗,于1983年1月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曾连续担任三届徐州市人大代表,曾任沛县文化馆副馆长和工会主席,2015年9月退休。而爱人因无正式工作,长年就是推着三轮车摆摊卖煎饼卷。
可以说,丁可这大半辈子一直在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打交道。这对于他的作品元素影响极大,因而作品的显著特征就体现出现实性、在场感和草根性。他写的是最基层的民众,讴歌的也是最基层民众的美。
丁可夫妇的现状就是剧中郑西坡夫妻的原型。剧中郑西坡的妻子孙二云,天天推三轮车卖早点,最后在躲避城管的途中遭遇车祸去世。郑西坡的儿子郑胜利给他出了一本诗集,用的是香港书号;而诗人丁可的第一本诗集《啼叫的月光》,也是香港书号。
说到出书,我们再了解一下丁可正式出版的两本书。2011年,丁可的作品在某次微型诗歌大赛中跻身前十三名,于是获得了主办方的资助,有了第二本诗集《母亲的专列》获得出版的机会。2016年5月,当地作协给丁可的作品开了一个研讨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诗歌集“地气、才气、正气”。此次研讨会上,在周梅森的建议下,该县政府扶植资助出版了丁可的第三本诗集《丁可诗选》,并于2017年1月由凤凰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相比周梅森,他的小说《人民的名义》,在2017年的相关报道就已出售150万册以上。那丁在电视剧里被引用的《流动的国土》《母亲的专列》两首诗歌究竟有多少稿费呢?
2015年5月,编剧周梅森在思考用哪位诗人的作品时,在当期《扬子江》上搜索到了丁可的作品,并被他的作品立马震撼,他认为丁可把中国农民的艰辛写得非常深,非常细腻,非常能打动人心,非常符合其作品人物的身份特点。并于当年年底与丁可确认,以1000元每首的价格,预定了他两首诗歌,计划在《人民的名义》剧中使用。
这里补充一下,周梅森和丁可都是圈内人士,早年就因为文学而相识,只是交集不深。而正是因为周相中了丁的作品,才有了这场机缘。如果说,电视剧带火了丁可,那丁可的诗歌也成为了这部电视剧的点睛之作。让我们再重温这首《母亲的专列》:
这是你唯一的一次乘车
母亲你躺在车肚子里
像一根火柴那样安祥
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
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
第一次乘车旅行
第一次享受软卧
平静地躺着像一根火柴
只不过火柴头黑
你的头白
这是你的第一次远行呀
就像没出过远门的粮食
往常去磨房变成面粉时
才能乘上您拉动的
那辆老平车专列
我和姐姐弟弟妹妹
陪伴着您
窗外的风景一一闪过
母亲您怎么不抬头看看
只像一根躺着的火柴
终点站到了
窗外是高高的烟囱
在读完这首作品后,诗人刘春这样写到,短诗《母亲的专列》是我近几年读到的令人感动的作品之一。诗歌语言平实简练,比喻新奇精确,情感似淡实浓,有噬心之痛。全诗的调子很低沉,通篇叙述,没一句议论和升华,但读者读起来早已浮想联翩。我相信只要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的人读了这首诗,都会慨然长叹。更多人评论他的诗,是带着人民的体温。
总体而言,丁可的诗倾向于非虚构写作,写实,接地气。他的诗让我们想起了很多打工诗人。但他的作品又和打工诗人不同,他贴近于乡土写作。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乡土诗人,作品让我们喜欢的同时,也不由让我们感叹:当诗歌照亮底层的时候,那每一首提及的人物的命运,你会发现,竟与我们息息相关。是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有你、有我、有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