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敦煌曲子词里的冬天,天气苦寒,请求施舍寒衣的歌曲也凄切动人
敦煌。 甘肃西北部,丝绸之路 上的重镇。古代的玉门关就在此地,阳关也在附近。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因为这里被沙漠戈壁包围,仅有少部分地方有绿洲,而传统的杨柳,在沙漠地区很难存活,这里和中原的气候迥然不同。
这里气候干燥,夏天的高温可以高达40多度,而冬天可以低到零下28.5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上古时期就有人居住,且汉朝时,击退匈奴,这里成为边塞重镇,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方的交流,必经之路就是这里。这里不多的绿洲,养活了大量的人口,成为商业贸易的重镇,也是佛教东传的一个重要门户和通道,极端的气候反而使佛教盛行,这里自秦汉就开凿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到了唐朝多达千座。唐僧取经后回归大唐,也是通过敦煌和长安。
这里有大量的边关将士,商人,僧人,百姓,繁荣归繁荣,但是这里的冬天,也的确是寒冷。
敦煌自明朝建立长城之后,关塞的地位下降,也就没落,甚至明朝之后很少有人听说敦煌。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此后数年由于清朝的腐朽没落,英法巧取豪夺,卷走了大量的文物经书,敦煌这才引起重视和轰动,这些建筑,壁画,经卷的存在为我们展示了敦煌恢弘厚重的历史,和我国历史的一个璀璨切面。
其中有大量的唐朝到五代之间的民间曲子词,当你看到这些带着鲜活口语的古代的诗歌时,仿佛敦煌的历史立体而生动起来。
“沙门入言如来典句。盖不虚拈。令护命于九旬。遣加提于一月。是以共邀流辈。同出精蓝。讽宝偈于长街。浣深怀于碧涧。希添忍服。望济寒衣。他时猊座。上答酬恩。此日轩阶。略呈雅韵。”
这是巡查此地的官员,到达敦煌,考察民情。有僧人来拜访,首先谈的是佛教的典章,然后说了,我们接到上头的指示,在这里做长生颂经,这种活动我们进行到正月。我们率领了僧众,白天在长街上祝祷,晚上在河边洗衣裳。但是我们这里缺少过冬的衣裳,我是来请求施舍的。
“远辞萧寺来相谒。总把衷肠斩切说。
一回吟了一伤心。一遍言时一气咽。”平吟
这首诗应该是官署的记录管记录了僧人来时,那种凄切的状态。
从寒冷的寺庙过来拜访,将内心话诚恳地说出来,唱了一回一伤心,说一遍事,他哽咽,也让在场的人动容。
那么这个僧人说的哪些话呢?
“话苦辛。申恳切。
数个师僧门刃列。
只为全无一事衣,如何御彼三冬雪。”唐 · 敦煌曲子其一 望寄寒衣十五首
已经无从知道这个僧人是用怎样的声调,来唱这首诗歌,但是可以相见,用唱诵诗词的方式,获得认同,解决问题,在敦煌或者在唐朝可能是一大特色。
说着这里生活的辛苦,我的请求十分恳切。
好几个僧人,在冬天的门口罗列站立,像刀剑一样冷瘦,因为他们没有过冬的衣裳,如何来抵挡这冬天即将到来的大雪?
“最伤情。难申说。
杖笠三冬皆总阙。
寒窗冷慑一无衣,如何御彼三冬雪。” 望寄寒衣十五首
我最伤感也最难为情,也最难以诉说。我们用的木棍斗笠,冬天里都短缺,窗户的风灌进来,却没有过冬的衣裳,怎么能够抵御这三冬的寒雪。
“命同人,相提箧。
总向朱门陈恳切。
不是三冬总没衣,谁能向此谈扬说。” 望寄寒衣十五首
我命令同行的人抬着空箱子,我来这高门大户,恳切请求,如果不是冬天里没有衣裳,谁愿意在此这样的乞求,在这样的场所申请?
“恨严凝。兼腊月。
既是多寒且无热。
怕怖忧煎将告来,垂慈御彼三冬雪。”望寄寒衣十五首
我们恨着严寒天气,又是风雪腊月天,这里多寒,没有温暖,忧患恐惧煎熬即将到来,请求您们施舍衣裳,让我们抵抗冬天的雪吧。
“尊夫人。也相谒。
敬佛敬僧人尽说。
背子衫裙百种衣,施交御彼三冬雪。” 其十一 望寄寒衣十五首
尊敬的夫人,我也拜拜你,人们都说你敬佛,是个好心肠的人,您的褙子衣裳有百种,请你施舍一点给我们抵抗这严寒天气。
“诸郎君。不要说。
记爱打傍兼出热。
酒沾墨污损伤衣,施僧御彼三冬雪。”其十二 望寄寒衣十五首
诸位郎官,你们不要嘲笑我们,你们经常运动游玩,身体暖和,经常酒和墨损伤了衣裳,如果你们不需要那些衣裳,请你们捐出来,给我们抵抗这风雪吧。
我节录了几首,但是十几首的歌曲,都无一例外是围绕三冬雪的寒冷展开,可以知道唐朝敦煌的冬天,极度寒冷。也许又遇上了比往年更为寒冷的天气,连这些一向苦修的僧人也觉得恐怖悲伤,才向高官请求寒衣支援吧。言辞平易恳切,凄切动人。
那么敦煌的将士们呢?虽然有朝廷给予的寒衣,但是这样的衣裳,未必厚实,能够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且边关物质条件非常有限,所以唐朝还有个规定,就是让家人制作冬衣,通过驿站和运输送给当兵的家人。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李白《子夜吴歌·冬歌》
盛唐时候的李白,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动员场景,边关来了通知,赶紧做厚棉袄送到前线,长安的女子在冬天里不眠不休,冻着手一夜做出棉衣,又一大早上抱着衣裳送到驿站,想得见天寒地冻的时候,这些女子还在牵挂家人,这棉袄什么时候能够到临洮,也就是敦煌附近的边关。
在这之前,她们也一定听到过那里冬天冻死人的传闻。
“十二月季冬冬已极。寒衣欲送愁情逼。
莫怪裁缝针脚粗。为忆啼多竟无力。”唐 · 敦煌曲子 十二月 其十二 边使戎衣十二首
在这样一首从敦煌保留下来的诗词里,也可以看到,这可能是一个女子的诗信。
十二月晚冬,冬天冷到了极致,我给你缝制寒衣,时间短,心情乱。
请不要怨恨我缝制的针脚粗,我想到你在边关吃苦,针线都拿不稳,急忙颤抖中给你做的衣裳啊。
在唐朝,棉花还没有大规模种植商业化,对付冬天的棉衣里,并不是棉花,是布头,丝麻,动物羽毛,芦苇或者树叶。只有财力丰厚的人才能穿貂裘。在敦煌冬天的严寒里,僧人们冻得向朱门求救,而那些边关的将士却年复一年在寒冷中守卫着国土,这样在一首首真切的敦煌曲子词里,看到当年的艰辛和寒苦,文明是这样在风雪寒冷真实中传承下来。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