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央视播放了特别制作的节目《一个人顶几个师》。标题中的“一个人顶几个师”,是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对熊向晖的高度赞扬。朱镕基总理看过节目后深受感动,立即赶去医院看望熊向晖。两人抚今追昔深入交谈,感慨良多。
熊向晖当年到底做出了何等卓越的贡献?毛泽东为何称赞熊向晖“一个人顶几个师”?熊向晖又是如何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打入胡宗南内部的?熊向晖送出绝密情报后差点暴露,为何能化险为夷?想要弄清这些问题,且看下文讲解。
一、胡宗南闪击延安,熊向晖将绝密情报发给毛泽东
1947年3月11日,胡宗南在陕西洛川召开旅以上军官参加的作战会议,确定在洛川组织前进指挥所,统一指挥西安绥靖公署所属各部闪击延安。
当时,胡宗南派出了整编第一军和整编第二十九军,下属整编第一师、第二十七师、第九十师长等6个整编师,部众10余万。不仅如此,还有从国内各战场上抽调的近100架飞机进行空中掩护,另有一套美国最先进的探测无线电台的装备。而陕北我方部队,仅3万人左右。
兵力如此悬殊,装备差距又大,胡宗南更是突袭,延安岌岌可危!好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正在延安的窑洞中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胡宗南的作战计划。原来早在几天之前,胡宗南身边的机要秘书熊向晖便将绝密情报传递回了延安!
2月底的时候,熊向晖正和新婚妻子谌筱华在杭州蜜月旅行。保密局的人忽然在街头找上了熊向晖,要他火速前往南京见胡宗南。这可把熊向晖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的身份暴露了。分别前,熊向晖动情地对妻子说:“如果5天内收不到我的信,我就凶多吉少,请珍重。”
熊向晖到了南京后,很快被带去了胡宗南的临时办公室,他那颗悬着的心也彻底放了下来。原来,胡宗南急忙让他回来,是因为马上有大事要发生,托保密局找人是因为他们路子多速度快。
胡宗南见到熊向晖后,先是哈哈一笑,随后说道:“总裁急电召我来南京,说美、苏、英、法四国将于3月10日在莫斯科开会,届时讨论中国问题。总裁当机立断,令我直捣延安,日期就选在四国外长会议的第一天。”
之后,胡宗南拿出一个文件包交给熊向晖,让他根据文件内容画一幅草图出来。临走时,胡宗南叮嘱熊向晖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文件内容。熊向晖锁好门,打开文件包后看到了两份绝密文件:一份是进攻延安的方案;一份是我军在陕北的兵力配置情况。
那份进攻延安的方案详细规划了各军各部的行动,整编第一军军长董钊率部于右路进攻,整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部从左路进攻……进攻时间为3月10日拂晓,前一日起调集94架飞机分批轰炸延安地区。
熊向晖看到文件后极为激动,赶紧将胡宗南部的进攻方案记下了。随后,熊向晖随胡宗南一同回到西安。当天晚上,熊向晖便通过地下电台(设在西安《新泰日报》主编王石坚家中)将情报传回了延安,传到了毛泽东手中。
因此,在胡宗南手下的军长和师长都还不知道作战计划的时候,毛泽东却已经在延安的窑洞中仔细研读着胡宗南的绝密部署!
到了3月7日的时候,熊向晖又通过王石坚传回了一个重要消息:胡宗南总攻延安的时间推迟3天,为的是等美军观察组全部撤离。那次会面,王石坚向熊向晖转告了延安的来电:毛泽东和周恩来称赞熊向晖的情报很及时、很得用!
面对胡宗南大军来犯,毛泽东根据“存人失地,地终可得”的原则,决定避其锋芒,做出了暂时放弃延安的重要决策。对此,毛泽东亲自向工作人员们解释称:“他们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就以为自己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一占领延安,他们就输掉了一切。”
14日拂晓,胡宗南麾下的十数万大军对延安发起全线进攻。可是,当胡宗南攻入延安时,却无奈地发现延安已然成为了一座空城。在查看毛泽东原住所时,胡宗南发现了一个纸条,上面写道: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胡宗南看后只能苦笑。他名义上获得了延安,但实际上却吃了大败仗。为了保住颜面,他选择了谎报军情。他令手下在发给南京的战报中写道:我军经7昼夜的激战,整第一旅于19日晨攻占延安,俘敌5万余,缴获弹药武器无数,正在清查中。
蒋介石看到胡宗南的战报后极为激动,在第二天早晨发出了嘉奖电,直言“雪我十余年来积愤”。他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胡宗南其实吃了大败仗。他更不会想到,马上还有一系列大败仗等着胡宗南。陈赓纵队趁晋南空虚,率太岳铁军一举拿下17座城池。羊马河战役全歼一三五旅……
若非熊向晖传出的绝密情报,战局不可能如此顺利。而这,已经是熊向晖第二次在保卫延安的行动中立下大功了!鉴于熊向晖的突出贡献,周恩来称赞说:“熊向晖真是好样的,关键的时刻又一次保卫了党中央。”
毛泽东则高度赞扬称:“熊向晖,一人可顶几个师。”
二、周恩来未雨绸缪,提前在胡宗南身边布下熊向晖这枚“闲棋”
熊向晖于1919年4月生于山东省掖县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当地的县长。熊向晖自幼聪颖好学,17岁便考入了清华大学中文系。1936年12月,熊向晖由蒋南翔介绍入党。
七七事变之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大学南迁,先是在长沙组建了临时大学,就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熊向晖和广大师生一起经过艰难跋涉,于11月赶到长沙报道。
日寇横行,山河沦陷,熊向晖一腔热血郁结于胸中。他无心学习,只想杀敌报国。但当他向组织提出前去延安的要求后,上级却指示他不要暴露党员身份,让他报名参加湖南青年战地 服务团,并在到了武汉之后去八路军办事处找蒋南翔。
原来,当时在长沙的爱国学生们正组建“青年战地服务团”,准备前去胡宗南部为抗战服务。胡宗南收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当即回电表示欢迎。胡宗南知道,大学生中有很多人才,稍加培养便能成为高素质的军人,甚至是自己的心腹。
周恩来得知消息后,立即要求蒋南翔推荐一位秘密党员报名参加战地服务团。周恩来跟胡宗南打过交道,深知胡宗南的性格喜好。于是,周恩来根据胡宗南的喜好对人选做出了这样的要求:出身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年纪较轻,言谈举止有爱国进步青年的气质,知识面较广,记忆力较强,肯动脑子,比较细心,能随机应变。
蒋南翔迅速筛选了一遍,推荐了熊向晖。周恩来和董必武听完蒋南翔的介绍后,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当熊向晖联系组织表示想去延安之时,组织也正好要向传达熊向晖参加战地服务团的指示。
1937年12月底,胡宗南到达武汉,随后分批传见服务团成员,当面考核并决定是否录用。在传见熊向晖之前,胡宗南已看过熊向晖的资料,知道他参加过抗日救亡组织,是一个进步学生。但胡宗南并不知道,熊向晖是一名中共党员。
交谈中,熊向晖机警应对、对答如流,顿时赢得了胡宗南的好感。这也证明了周恩来的判断和选择极为正确,尽管他从未见过熊向晖。当胡宗南问起为何参加之时,熊向晖说出了真实的心声:
清华学生大都来自中上之家,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埋头读书可以出国深造。就我个人而言,看到日寇侵略,汉奸横行,感到愤慨,不愿做冷血动物,课余参加爱国运动,出于自觉自愿。现在投笔从戎,到贵军参加革命,决定上前线洒热血,更是出于自觉自愿。
熊向晖有感而发,说得情真意切;胡宗南亦听得动容,起身与熊向晖握手,欢迎他加入第一军。当时熊向晖的父亲正在湖北高等法院担任庭长,据说他起先不同意熊向晖参军,经过胡宗南的劝说才转而同意。
熊向晖看到胡宗南有意培养自己后,心中却感到非常不踏实。组织之前只传达了任务指示,并未详细进行说明。为了弄清组织的意图,熊向晖找到一个机会秘密前往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当时,蒋南翔和周恩来都因公外出,董必武出面接见了熊向晖。
董必武首先向熊向晖介绍了周恩来的决策思路。周恩来认为,胡宗南是一位有才能的将领,在淞沪抗战中表露出了抗战的决心,但日后的发展却难以预测,因此未雨绸缪,在他身边下一步闲棋。之后,董必武还代周恩来向熊向晖传达了3条铁律:
- 不要急于找党,等待组织的联系;取得联系后,也许不需要你或你不可能发挥特殊作用,你都不要着急,要甘于做闲棋冷子。
- 隐蔽党员身份,不发展党员,相机推动胡宗南继续抗日。即使受到进步朋友的误解咒骂,也不要认为丢脸,急于表白,要忍耐,有韧性。
- 情况复杂,要适应环境,同流而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要发扬你肯用脑子、比较细心的长处,敢于和善于随机应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熊向晖谨记着周恩来定下的3条铁律,在积极表现的同时格外注意隐蔽身份。不久之后,胡宗南将熊向晖送去了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习。193 9年3月,熊向晖学习期满,胡宗南指定熊向晖在毕业典礼上代表毕业生致词。演讲词是熊向晖自拟的,胡宗南听完后极为赞赏。
此时的胡宗南正缺一个既懂政治又懂军事的机要秘书,便从“黄埔大家庭”中选择了熊向晖。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正是黄埔军校,胡宗南是一期,熊向晖则可以算作是十二期。熊向晖先是推辞了一番,但胡宗南却表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于是,熊向晖便成为了胡宗南的亲信助手,侍从副官兼机要秘书。此后,熊向晖除了处理来往文电和日常事务外,还为胡宗南拟写讲话稿。熊向晖的稿子写得精简,但又极为豪壮,非常合胡宗南的心意。
周恩来未雨绸缪布下的这步闲棋,虽然在好几年里是一枚冷棋。但在日后胡宗南攻打延安之时,这步闲棋却发挥出了力挽狂澜的巨大作用。
三、熊向晖身份暴露,为何胡宗南却不去查办?
1947年5月,熊向晖在胡宗南推荐下赴美留学。其实熊向晖在一年前就获得了推荐名额,但因为被各种事情耽搁,始终未能成行。直到第二年5月,熊向晖才被准许离开。分别前,连续吃了几个月败仗的胡宗南淡淡地熊向晖说:“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事了,你还是去美国吧。”
直到此时,胡宗南都还不知道熊向晖的真实身份,更不知道他曾多次传出绝密情报。然而,就在留学期间,熊向晖的身份暴露了。原因是北平地下党的一部秘密电台被特务破获,连带挖出西安地下党的一部电台,致使多名地下党员相继被捕。和熊向晖有关的一些资料、信件,亦被特务搜查出,最终使熊向晖暴露了真实身份。
胡宗南得知这个消息后,瞬间便想清楚了许多事。难怪自己的计划会被别人未卜先知,原来问题出在这里!按理来说,胡宗南应该着力去查办这个案件。但是,除了中止熊向晖在美留学的公费之外,胡宗南竟然没有再往下追究,蒋介石竟然也不闻不问。
这个谜题背后,隐藏着不少有趣的故事。其中最为有趣的,当属周恩来用戏票迷惑马歇尔,用高超的智慧化解了一场危机。
据说,周恩来有一次坐马歇尔的专机去延安,不慎将一本笔记本遗落在飞机上,而上面正好有熊向晖的名字。这样一来,马歇尔自然会猜到熊向晖的真实身份。为了让马歇尔将情报烂在肚子里,周恩来送了几张戏票给好友傅泾波。
京剧演出的曲目是《群英会》,傅泾波则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私人助理。周恩来料想傅泾波收到戏票后,肯定会送几张给自己的上司司徒雷登,因为他是有名的“中国通”,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司徒雷登收到戏票后,肯定会请马歇尔一起去看,马歇尔也是非常喜欢中国文化。
果然,一切正如周恩来所料。司徒雷登收到戏票后,叫上马歇尔一起去看了。马歇尔看到“蒋干盗书”这一段时,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周瑜伪造书信让故意让蒋干看到的情节,跟周恩来让马歇尔捡到笔记本的情节,简直一模一样啊!
马歇尔又想到,周恩来向来极为谨慎,本就不太可能将笔记本遗落在飞机上。于是马歇尔聪明反被聪明误,误以为自己险些中了周恩来的计,当时就决定要将那个情报烂在肚子里。而周恩来,用自己高超的智慧化解了一场危机。
这个故事发生在胡宗南攻打延安之前,当时的胡宗南根本没有怀疑熊向晖的身份。也就是说,这只能解释事情为什么没被蒋介石知道,而不能解释胡宗南不追查熊向晖。那么,胡宗南在意识到熊向晖的身份后,为何不加以追查呢?
事实上,当熊向晖于1949年7月回国之后,周恩来在接见熊向晖时曾特意分析过这个问题。 周恩来当时是这样跟熊向晖说的:
共产党员在他身边这么多年,还带你打延安,保荐你去美国,这种事捅出来,蒋介石饶不了他……我估计胡宗南心里有数,必然压着顶着,不敢声张。
的确如此,胡宗南尽管气得要命,但却不敢向任何人声张。因为他非常清楚,如果蒋介石知道跟随他多年的机要秘书竟然是卧底,攻打延安的计划更是因此破产,那么蒋绝对不会轻饶他。跟他有矛盾的那些人,更是会落井下石、借机发难。
四、张治中说:“熊老弟,你也起义了?”周恩来笑着解释:“他不是起义,是归队。”
1949年4月底,熊向晖从美国归来。不久之后,罗青长领着熊向晖去见周恩来。周恩来非常高兴,激动地握住熊向晖的手说:“终于在胜利以后见面了。”
周恩来谈到,两年前胡宗南进攻延安,幸亏得到了熊向晖的情报,事先做了准备。同志们担心毛主席的安全,要求毛主席转移到比较安全的解放区。但毛主席认为,陕甘宁边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安全方面没有问题;只要了解敌情,最危险的地方也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
在得知胡宗南打算固守延安的情报后,毛主席又同意周恩来到真武洞出席祝捷大会,公开宜布自己还在陕北,以此牢牢拴住胡宗南,牵着他的鼻子走。这样一来,果真应了此前毛泽东说的话——骑虎难下。
熊向晖听完周恩来的话后,深深佩服毛泽东的韬略以及周恩来未雨绸缪的智慧。周恩来最后还做出了一个高度评价:在我们党的情报工作中,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可以说是前三杰,你、陈忠经、申健3人则可以说是后三杰。
1949年11月6日,周恩来在海勤政殿特设盛宴招待和谈代表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人。 宴会上,张治中看到熊向晖周恩来身边后,不禁问道: “这不是熊老弟么?你也起义了?”
周恩来则笑着答道:“他不是起义,是归队!”
客人们脸上都一片茫然,不明白周恩来为什么说熊向晖“归队”。于是,周恩来便向大家介绍了一下熊向晖的经历。刘斐听完之后,不禁感叹道:“真想不到! 难怪胡宗南老打败仗!”张治中则不禁连连感叹。
当天晚上,张治中就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先是讲了熊向晖的经历,之后发出两问:你有像熊向晖这样的人才吗?胡宗南怎么能不打败仗?一切都在周恩来的预料之中。周恩来之所以向张治中介绍熊向晖,就是想通过他将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让胡宗南不再受到信任。
果然,蒋介石看到了张治中的信后极为恼火,并对胡宗南的忠诚产生了怀疑。这个时候,胡宗南正在再三向他请求撤离西南,取道四川进入云南。蒋介石此时已不再信任胡宗南,便连续拒绝胡宗南的请求。这样一来,蒋介石等于是帮忙看住了胡宗南。胡宗南的数十万大军,只能等着解放军前来歼灭。最后,胡宗南只身乘飞机逃走,解放军取得了西南战役的完全胜利。
之后,熊向晖长期在外交部工作,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驻英国代办、驻墨西哥大使等职。此外,熊向晖还时常以周恩来助手的身份,出现在一些重大活动中。如1954年随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担任中国代表团新闻办公厅主任。1971年到1972年,作为周恩来的助理参加了中美建交重大活动。
1982年,熊向晖从调查部和统战部副部长的岗位退下后,在荣毅仁的再三邀请下,他又出任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继续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国家做贡献。
2005年9月9 日,这位著名的隐蔽英雄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他生前时常对女儿熊蕾说:“向晖这个名字,取意当时形容隐蔽战线工作境地的一句话——面对着黑暗,怀揣着光明。”
熊蕾在回忆父亲时则说:“他相信历史,相信人民。所以,他从不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