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为我国编写多本数学教材,培养多位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的名师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为我国编写多本数学教材,培养多位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的名师

2003年,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则特殊的新闻报道,这篇报道没有讲述国家时事,而是大篇幅地介绍了一位老师取得的辉煌成就。

通过行云流水的文字,世人第一次认识了这个为我国编写多本数学教材,培养多位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的名师。

但除了那些成就之外,大家其实并不了解这位老师的人生历程,在几十年的沧桑岁月里,他用生命讲述了教师的真正含义。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他就是北大第一位博士,他的名字叫做——张筑生。

命途多舛的成长历程

在祖国版图的西南方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省一直都是相对贫困的地区。

几十年前,这里的城市化进程还并未轰轰烈烈地展开,难以耕作的土地和闭塞难行的道路,让当地人民生活的并不富足。

张筑生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他的家庭与当地大多数人一样,凭借辛勤的汗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计。

按照童话故事中的叙述,主人公往往都会得到命运的垂青,但张筑生显然并没有得到生活的额外偏爱,相反,上天似乎并不青睐这个小孩。

从2岁那年的一场大病开始,张筑生的人生就注定要比别人多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从死神手中逃脱。

在那个医疗并不发达的年代,脑膜炎是一种极容易导致幼儿夭折的疾病,而张筑生偏偏不幸患病。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家中东拼西凑才勉强凑齐了治疗费用,但却没能让张筑生安然痊愈。脑膜炎虽然没有损伤他的大脑,却让他小脑留下了无法挽回的后遗症。

这让张筑生自小就行动迟缓,平衡能力也很差,当别的孩子已经到了踱步小跑的年纪时,他才刚刚学会走路。

面对这样一个可怜的幼儿,张筑生的父母给予了孩子所有的关爱,只希望他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

但命运却又一次和张筑生开起了玩笑,一次意外让张筑生不幸摔断了左手手臂。

按理说,这样的疾病并不会致命,但张筑生却偏偏遇到了医疗事故,原本的骨折变为了危及生命的败血症。

在不断的治疗之下,张筑生艰难地从死神手中逃过一劫,但败血病的后遗症却让他留下了终身残疾。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左臂肌肉和神经彻底萎缩,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张筑生甚至无法将左手手指伸直。

疾病影响之下,张筑生的身体发育远远落后于同龄人,13岁的年纪看起来却还不到10岁。

与此同时,多年住院治疗掏空了家庭的积蓄,贫穷成为了他童年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

但就像那句俗语所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饱受疾病摧残的张筑生,没有拥有一副健全的体格,但却拥有了超出常人的智商。

上帝为张筑生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通过这扇窗户,名为智慧的光芒,照亮了他看似暗淡无光的人生。

从上小学开始,张筑生就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智力水平,尤其在数学学习中,他的计算能力让所有老师都大吃一惊。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当别的同学还在苦恼于书本知识的时候,张筑生已经可以熟练地解决高年级的题目,而且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导。

凭借着超群的学习能力,张筑生的成绩始终在学校名列前茅。看似瘦弱的身躯里,隐藏着无穷无尽的能量。

1965年,张筑生成功考取了著名的四川大学,而他所学的专业正是常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数学。

来到大学校园之中,张筑生找到了人生的新起点,在数学的海洋中,他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之后毕业的他,因为现实因素,只好暂时放下自己继续深造的计划,选择从事一些其他的工作,但数学始终是他难以割舍的热爱。

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研究生招生重新开始,张筑生看到了重新回到课堂,更深入学习数学的希望。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第二年,张筑生在做足了充分准备之后,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考试,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来到了这所顶尖学府。

张筑生与数学之间微妙的联系,牵引着他回到了知识研究的海洋,翻开了崭新的人生篇章。

百人见证第001号

来到北大之后,张筑生彻底没有了其他的疑虑,全心全意投身到了数学研究之中。

图书馆成为了张筑生每天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那些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公式,在他眼中却有着别样的美丽。

当时,数学界中有着非常著名的史蒂文斯梅尔“四大猜想”,这些问题困扰了许多数学家多年的时间。

张筑生对于这几个问题,一直饱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将其作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导师一开始并不认为张筑生作为研究生,能在这个深奥的数学领域取得研究突破,因此反复劝导他改变研究题目。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但张筑生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和导师多次进行讨论,证明自己想法的可行性。

在听到张筑生无比严谨的逻辑推理后,导师终于相信了他的研究能力,并且主动支持张筑生继续研究。

此后的日子里,张筑生像一个沙漠中口渴的求生者一般,如饥似渴地进行着数学研究。

一叠叠写满公式的稿纸和一瓶瓶使用殆尽的墨水,无声地诉说着张筑生那段研究旅程。

终于,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答辩会上,张筑生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居然真的破解了“四大猜想”的其中之一。

这个轰动性的学术成果,不仅让在座的答辩教师大吃一惊,国际上其他数学家同样感到不可思议。

一个硕士生居然解决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问题,这不禁让大家感叹佩服这位难得一见的天才。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由于张筑生取得的成果过于突出,已经远远超过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范围,学校中多位教师联名,希望能授予他博士学位。

但当时我国的学位体系中,还没有成立博士制度,研究生已经是最高的学位。

因此,将张筑生评为博士的计划也暂时停止,学院继续授予了他硕士学位称号。

但张筑生的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学校校长的注意,面对这样的学术成果,的确应该授予更高的学位称号。

在征得多方意见之后,校长最终在第二年决定为张筑生举办一次特别的答辩会,如果通过的话,将会直接为他授予博士学位。

这一次的答辩会,校长请来了全国一百多位数学领域的专家,专程来听取张筑生的学术汇报。

汇报当天,身形清瘦的张筑生在台上显得有些紧张,但随着他逐渐开始讲述自己的推理过程后,在数学海洋中的他便开始如鱼得水。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一条条简洁的公式犹如上天打造的工艺品一般,展现在了全国专家的面前,张筑生的成果彻底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会议结束后,在场教授一致决定授予张筑生博士学位,而他也成为了北大历史上第一位博士生,他的博士学位证编号为001。

呕心沥血的人民教师

由于张筑生的表现过于突出,学校决定外派他到美国留学,深造学习更为深奥的数学原理。

留学归国之后,张筑生的名字成为了学校中的传奇,但他却从来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

相反,张筑生经常会主动与同学交流学术问题,他极好的口才和清晰的逻辑推理,让同门师兄弟都把他当作学问家对待。

学校同样注意到了张筑生身上的教学天赋,于是主动提出让他来负责编写基础教材。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可这项工作却远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相反,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界,编写基础教育教材就意味着要放弃顶级学术成果的研究。

张筑生身边的好友出于对他的关心,反复和他商讨,希望他推脱掉这项工作安排。

毕竟人一生的时间十分有限,精力充沛的岁月更是不可多得,如果他现在去编写教材,那么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造就顶级的学术成就。

尤其在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中,没有人会看重编写教材的老师,学术成果才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面对身边亲友的种种劝诫,张筑生心中却丝毫没有波澜。比起外人眼中所追求的功名荣誉,他更想为祖国和数学做一些贡献。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兴办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举措,而基础教育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如果他拒绝学校的安排,继续投身学术研究,可能会取得更多的荣誉,但那也让他难以抽身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人才。

比起自身的前途发展,他更希望将学术精神薪火相传给后起之秀,让我国数学领域研究不断涌现可造之材。

于是,张筑生在略作思考之后便主动承担了这一份工作,开始教授基础数学课程,并着手编写数学分析相关教材。

许多数学家虽然拥有极高深的学识,但却不知道如何将其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描述给入门的学员。

而那些掌握了教学技巧的老师,却往往对学理上的钻研有所欠缺,但张筑生恰恰同时具备这两种可贵的素质。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用多年后他的老友回忆的话说,张筑生不仅数学天赋极佳,语言天赋更是得天独厚,无论多复杂的数学模型,他都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

在张筑生的课堂上,学生仿佛看到了不一样的数学世界,曾经在他们眼中难不可攀的学术高峰,在张筑生循循善诱的教导下,变为了低峦起伏的美妙景象。

每到期末教师评价的时候,学生总会给张筑生的评语上留言道:张老师让我有信心了解更加深奥的数学知识。

除了课堂教授知识外,张筑生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数学分析新讲》《微分系统动力原理》和《微分拓扑讲义》三本教材编写之中。

不同于那些大名鼎鼎的学术著作,这三本教材只是初学者了解数学的入门书籍,但想要将其编纂完善,却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首先,当时我国的基础数学相关教材非常少,张筑生的工作是在填补我国的一项教育空白

这项工作第一没有经验可循,第二又要考虑到涉及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

想要让这三本教材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结合无数节课堂实践经验,才能达到张筑生内心的要求。

五年里,张筑生极少有休息的时间,白天向学生教授课程,晚上便挑灯夜战,编写这三本教材。

披星戴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随着张筑生主导编写的三本教材问世,我国数学基础教育领域的空白得到了完美的补充。

当其他老师看到这几本教材后,无不对张筑生表达敬佩之意。

用多年后北大“十大才子”陈天权的话说:“张筑生的《数学分析》是我见到过最有特色的,时至今日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参考书籍”。

就连从不表扬学生的廖院士,也对自己的爱徒张筑生赞叹不已,夸奖他知识面十分丰富。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呕心沥血的五年时间,张筑生完成了学校交付他的任务,尽到了一名教师的所有责任。

但这些难得可贵的成就,却并没有为张筑生带来更多实质性的荣誉和奖励。

淡泊名利的不朽丰碑

张筑生作为北大的第一位博士,一直以来投身于一线教育工作和教材编写工作,始终没有时间做更为深奥的数学研究。

对比曾经和他师出同门的同学,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突出,因此也难以获得更高的职称和奖励。

如果按照对教育工作的贡献来看,张筑生早已能够被评选为博士生导师,但由于科研成果不足,他始终没能获得这一职称。

多年以来,张筑生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一袭深灰色的中山装和肩膀上那一层没抖掉的粉笔灰,便是他生活的最好缩影。

在北大校园中,这个清瘦的中年人如同曾经好友劝说的一样,因为没有科研成果,只能享受最基本的教师工资。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可对于张筑生而言,所谓的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那些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才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但就在编写完教材不久后,张筑生却又一次受到了命运的打击,多年辛勤工作让他的身体状况很差,鼻咽癌随之找到了他的身上。

为了对抗病魔的侵扰,张筑生不得不开始长达12年的放疗,无休止的疼痛,不断折磨着这个坚强的人民教师。

按照医生的建议,张筑生此刻应当停下一切工作,专心在医院接受治疗,但这让张筑生断然不能接受。

在张筑生看来,一个人的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在活着的时间里,没有对社会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于是,张筑生强忍着疾病的痛苦,主动请缨担任我国数学奥赛国家队主教练,带领天才少年们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高的荣誉。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培训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手不同于教导一般学生,这要求他必须付出极大的精力,时刻紧盯国际最新的数学科研报告。

与此同时,还要将这些信息传达给选手,而这些选手往往只是中学生,很多高级数学知识都要用初等化的方法处理,才能便于学生理解。

从1995年到2000年的时间里,张筑生以透支自己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孩子们的成功。

这五年的时间里,张筑生带领的中国数学奥赛队连续拿到五届总分第一的成绩,同时还三次培养了奥赛金牌选手。

在此前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达到这样的成绩,张筑生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多年后,曾经在他带领下取得过国际金牌的选手姚建刚回忆,张老师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时至今日,我都无法找到其他人与之相比。

但一切成绩都是有代价的,张筑生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每况愈下的身体情况。

北大首位博士张筑生:编教材,带病助中国队获冠,临终前仍在上课

虽然张筑生一直在接受治疗,但鼻咽癌还是无法避免的发生了转移,癌细胞扩散到了他的全身。

到2001年时,他已经无法正常吃饭,只能依靠部分流食和医院提供的营养液维持生命。

可即便如此,张筑生依然坚持走上了三尺讲台,为了避免总是频繁去厕所,他甚至会在上课当天,全天不吃不喝,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

这样的教学态度,让学生和学校领导既佩服又心疼,可无论如何阻止,张筑生都坚决反对停课休息。

麻绳只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虽然张筑生无比坚强,可依然逃不过生命的规律。

2002年1月的一次监考过程中,张筑生再也无法控制自己身体,被学生抬出教室,抓紧送往了医院。

2月6日,在无数学子的哀哭声中,张教授永远的离开了自己奉献一生的课堂。

结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筑生用一生的时间,铸造了一座关于教师的不朽丰碑。

如今,在北大百年校庆的展览馆中,那一本编号为001的博士学位证,依然在无声的讲述着他光辉灿烂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874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