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西南部的索利兹伯里平原上,有一处建于3600年前的巨石遗迹,它由数根巨型石块排列而成,整体呈圆环状,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巨石阵”。
无独有偶,类似的史前巨石遗迹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埃及的金字塔、西班牙米诺卡岛的石碑阵、墨西哥的奇琴伊察观象台……
几乎每一处人类古文明圈,都能找到这样或那样的巨石遗存,而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古代天文学有所关联。
但唯独在中国,在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中,迟迟未能发现这样的遗迹。
一、史籍里的中国天文起源
据文献记载,华夏先民对宇宙星空的探索可追溯到遥远的伏羲时代,到了三皇五帝时期(即公元2000-3000年前),人们已经掌握了相当成熟的天文历法知识。
然而,这一伟大成就,长期以来只见于古代典籍之中,缺乏最直接的实物证据,故而一直饱受国外学者的质疑。
上个世纪,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兴起,在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陆续找到一些与远古天文学有关的蛛丝马迹,比如:红山文化的祭台,凌家滩遗址的玉版与玉龟,以及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虎墓等等。
这些发现确实振奋人心,但它们都缺少最直接的、明确可以用于观测天象的数据,因此,始终无法成为中国远古天文学起源的最有力支持。
不过,在21世纪初,事情迎来了转机。
二、陶寺的奇迹
2003年,考古人员在山西陶寺遗址的中期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处距今约4100年的台址。
其整体呈圆弧形,可分为3层台基:
第一层位于正东方,呈月牙状;
第二层面积较之略小,东西两端与城墙相连;
第三层为半圆形,在接近圆心的位置,出现由四道同心圆组成的夯土,在其不远处,有13根呈环状排列的夯土立柱,弧长19.5米,半径10.5米,柱与柱之间构成十几道宽度不等的狭缝。
复原图
这块遗迹到底是什么?宫殿?城楼?还是祭台?
全都不是,这是一处远古天文观象台!
通过两年多的精确测量与计算,专家发现,若以第三层台基中部的同心圆夯土为观测点,在冬至日和夏至日时,分别透过立柱之间的E2和E12两条缝隙,恰好可以观察到太阳从远处的崇山上升起。
观测原点及夯土遗迹测量图
而剩余的几道观测缝,也可以不其他不同的时节分别对应起来。
不仅如此,通过分析发现,如果观察者身处这座遗址所在的年代,即4100年前观察,所得到的结果远比现在更为精准!
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此半圆形遗址,是一处古人精心设计的观象台,先民们通过它获取日出的方位信息,从而确定季节、制定历法。
三、陶寺观象台的意义
此项考古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引发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
2005年,包括《Nature》在内的众多国外权威杂志报刊纷纷对此进行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也举办了论证会,对该观象台的意义与功能进行充分的论证。
中科院院士、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席宗泽先生表示,陶寺观象台是中国天文学史的真正开端,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陶寺观象台不仅填补了我国史前天文领域的空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其他文明的“天文”遗迹更具优越性。
从时间上讲,它比英国的巨石阵早500年,比玛雅的天文台早2000年。
从功能上而言,它最为清晰与明确。
埃及金字塔虽然年代更久,但其真正的建造目的至今仍有诸多疑问、众说纷纭;
英国的巨石阵亦是如此,有人认为它根本就不是3000年前的遗迹,而是后人所建,甚至还有人提出巨石阵与外星人、天文学这些神秘莫测的元素压根儿就没有关系,也许,它就是个跑马场。
而陶寺观象台,通过碳-14验证,其建造时代确属4100±100年前无疑,不存在后人造假的可能,并且,它并非凭空出现,从我们的文献与甲骨文中,均可以找到相关印证。
四、帝尧与观象授时
陶寺遗址,无论其存在时间还是地理位置,与史书中所记载的“尧都平阳”非常符合。
并且,在几处王级大墓中,均发现了代表等级与礼乐的石磬、鼍鼓,以及反映图腾文化的朱书龙纹陶盘,种种证据表明,这里很有可能就是陶唐氏时代的都城,尧都。
而唐尧,就是史书中敬授民时、制定四岁时序的上古帝王。
《尚书·尧典》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从文中可知,帝尧曾命羲和四子,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进行天文观测,并“宅嵎夷”、“宅西”、“宅南交”与“宅朔方”,即建立观测站或观象台——可见,通过观象台监测天象的习俗自古有之。
其次,我们从中也可找到古人通过观测日出日入之方位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记录,里面所提到的“暘谷”、“幽都”等地方,很可能就是观测时的地点或标志物,它们也许是自然背景,也有可能是人工建筑。
最后还有一句,“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指的就是古人通过太阳先后两次在夏至/冬至当天的日出时间间隔,计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即366天——这也充分体现了两至日出的观测对历法制定的重要性。
除此以外,在商人的甲骨文卜辞中,我们也能找到佐证。
比如,在殷墟花园庄东出土的一片甲骨中,就明确刻有冬至日出的观象记录;
也与商武丁时期卜辞中的纪日法也与尧帝时期的366日的周年长度一致;
另外,《尧典》中的“厥民析/因/夷/隩”,与甲骨文中的四方风“东风析,南风因,西风彝,北风伏”互相对应。
由此可知,《尚书》中帝尧命羲和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制定四时岁序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我国先民早在商周以前,在天文历法方面,已取得了影响后世深远的重大成就,陶寺观象台的存在绝非偶然。
更有意思的是,陶寺观象台并不是单纯的人工遗迹,其观测中最重要的参照物,就是崇山这一自然山体,天然山峰与人工建筑的完美融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天文观测体系。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在此有迹可循。
可以说,从人类抬头仰望星空的那一刻开始,对宇宙的探索就起航了。
天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从另一个角度也可反映出一个文明的厚度与深度,陶寺观象台的出现,也再一次证明了华夏文明的其源有自、源远流长。
来源: 琅琊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