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张幼仪:“他那样讨厌我,却最终输给了我的身体”

张幼仪:“他那样讨厌我,却最终输给了我的身体”

小编按:徐志摩曾说:“在24岁以前,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这位汉密尔顿,是美国开国元勋、首任财政部长。他是一位社会政治家、社会领袖。徐志摩以汉密尔顿为目标,是想从经济入手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此,他还取了个英文名“汉密尔顿·徐”。

张幼仪:“他那样讨厌我,却最终输给了我的身体。”

文/宏灯诗话

1918年8月14日,上海十六浦码头,“南京号”轮船缓缓起锚离岸。21岁的徐志摩站在甲板上,与前来送行的亲友挥手告别,踏上去美国留学的旅程。此时,年仅18岁的妻子张幼仪刚刚在老家海宁县硖石镇为他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徐积楷,还没满月。

诗江湖63期 | 张幼仪:“他那样讨厌我,却最终输给了我的身体”

徐积楷与妻子

徐志摩这次走得很坚决,一来这位接受新文化熏陶的年青人,对包办婚姻是抵触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旧思想,是错的、要不得的,他不想在无爱的婚姻中停留一分一秒,也急于用行动鞭挞这种“陋习”;二来内心对这位上海姑娘并没有看对眼,闲人家“土气”,也就无太多情感的投入;妻子张幼仪对他而言,更像是为了完成家族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使命。

徐志摩奔赴美,除了逃离不满意的婚姻,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徐志摩曾说:“在24岁以前,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这位汉密尔顿,是美国开国元勋、首任财政部长;是位社会政治家、社会领袖。徐志摩以汉密尔顿为目标,是想从经济入手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此,他还取了个英文名“汉密尔顿·徐”。

到美国后,进入伍斯特城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就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1918年11月,当一战胜利的消息传来,美国人涌上街头欢呼庆祝,发自肺腑地为国家骄傲。徐志摩初到异邦就旁观了这一幕,感触颇深。于是,他与室友共同订立章程以鞭策自己发奋图强,章程的内容除了早起晚睡、多运动、多学习外,还有每天7时朝会(激耻发心),傍晚面对祖国方向,高唱国歌。苦没白吃,仅入学10个月,徐志摩便顺利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诗江湖63期 | 张幼仪:“他那样讨厌我,却最终输给了我的身体”

克拉克大学

1919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几件大事。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学生和群众的抵制日货事件,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教育界引起巨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学监制,在“开放女禁”呼声下,1919年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岭南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

“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汉密尔顿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政治学。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大都市进一步激发了徐志摩的爱国热情,让他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兴趣,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之后,他的学习兴趣由政治转向了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他的思想认知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家的梦想已慢慢消退,他的目光不再停留在实业救国,转而关注社会问题。

诗江湖63期 | 张幼仪:“他那样讨厌我,却最终输给了我的身体”

徐志摩

1920年9月,徐志摩以毕业论文《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结束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日子,收起行囊,徐志摩离开美国前往英国。这一次,他追随的目标,不再是汉密尔顿;而变成了哲学家、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徐志摩没有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最终,徐志摩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英国社会主义思想家拉斯基教授,开始一些政治实践,比如曾参观基层选举。这一时期,他给国内的《改造》杂志写了几篇文章,谈的也大都是政治话题。

然而命运在此时,已给徐志摩安排了一个桃花劫。他在校偶然结识了林长民(林也是梁启超的密友),并由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尽管徐志摩一口气注册了6门课,学业非常繁忙,但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在异乡已独自闯荡两年,他在生命中终于遇到钟情之人,并很快陷入到如痴如醉的追求中。影响大诗人志摩先生灵感喷涌的主人公——才色兼备的林徽因出现了!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林长民的女儿。

诗江湖63期 | 张幼仪:“他那样讨厌我,却最终输给了我的身体”

林徽因

也就在此期间,徐志摩收到国内二舅哥张君劢的信,信中要求他要善待他的妹妹张幼仪。考虑到张君劢对自己有恩,是他将自己引见给了梁启超,得以顺利成为梁的入门弟子,徐志摩还是及时写信给家里,邀请妻子张幼仪来伴读。张幼仪受宠若惊、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的丈夫在国外受尽了背井离乡的苦楚,终于明白了家人的温暖。

于是,满情欣喜的张幼仪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前往法国的轮船。当她到达法国马赛港时,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徐志摩。多年后张幼仪回忆初到欧洲时的心情说到,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张幼仪忽然想起了她和徐志摩结婚时的场景。也就是5年前的大婚当天,宾客们闹洞房,开很过分的玩笑,所有人都十分尽兴,唯有她独自一人坐在洞房中。直到很深的夜里,宾客散去,徐志摩才迟迟进入洞房,掀开张幼仪的盖头,全程没有交流,在沉默中完成规定动作,在床笫间成为了夫妻。张幼仪说:“他那样讨厌我,却最终输给了我的身体。”

张幼仪初到欧洲,和徐志摩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1921年,徐志摩由于荒废学业和兴趣转移,在英国作家狄更生的帮助下,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夫妻二人因此搬到离大学6英里的小镇沙士顿。

诗江湖63期 | 张幼仪:“他那样讨厌我,却最终输给了我的身体”

徐志摩与张幼仪在英国

张幼仪真正成为伴读家属。21岁的她没有机会再继续中断的学业,成了十足的家庭主妇,洗衣做饭,操持一日三餐。而徐志摩则挥霍无度,忙于应酬,社交;张幼仪不知道,此时的丈夫正在追求他心中的女神林徽因。而对于妻子,徐志摩没有半点的感恩,只从父亲徐申如寄来的支票中拿出很少一部分,交给她维持家用。

1921年9月的某天,徐志摩突然从家中消失,留下怀孕的妻子独守空房,并要求妻子堕胎。两人的婚姻生活至此走到尽头,张幼仪觉得自己像是一把被遗弃的“秋天的扇子”,并向正在巴黎访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张君劢在回信中劈头第一句却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然后告诉妹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张幼仪到法国后,被二哥安排到乡下朋友家里。那一段时间,张幼仪反躬自省,和徐的婚姻为何走向破裂。怀孕8个月时,张幼仪随七弟张景秋前往德国。1922年2月24日,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托人送来的离婚书信就到了。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并明确表态已经爱上了林徽因。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诗江湖63期 | 张幼仪:“他那样讨厌我,却最终输给了我的身体”

剑桥大学:康河

在剑桥两年,徐志摩良好的学识加上广泛的社交和丰厚的家底,让他的朋友圈很强大。既有狄更生这样的大作家,又有知识界领袖迪金森、激进学者欧格敦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并通过欧格敦认识了罗素,成为罗素家中的常客。也就是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志摩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徐志摩正式开始创作新诗。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转向走入诗人的行列。

本想剑桥的生活过得惬意而丰富,但徐志摩的英伦行却突然结束。1922年8月,他决定回国,并放弃了博士学位。在这个决定的背后,既有众所周知的原因——追寻林徽因的脚步,还有一个少有人道的理由——恩师梁启超有一个“中国的文艺复兴”计划,需要其回国相助。

徐志摩在阔别祖国4年后回国了!!他自己不会想到,他的恩师梁启超更不会想到:他的身份也即将扭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将横空出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8587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