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仲冬梅花两首清赏,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北宋 · 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其一 》
57岁的苏轼仕途已经几经起落,这次他被贬谪到惠州。六月贬谪,一路风尘颠沛,十月到达惠州,居住在嘉祐寺,他在这里住了一年零两个月。
这是惠州并不算海拔最高的寺庙。当时的嘉祐寺并非在市区,而且松风亭在山顶,但是57岁的苏东坡明显感到体力不支,看到松风亭,却怎么也走不上去,他豁然开朗,劝自己就在这离松风亭不远的地方就近休息。
这次疲劳望峰而息的心情给了苏东坡很大的震动,他已经不年轻了,应该随遇而安。
实际上我已经从这里看到苏轼已经多病。几十年宦海浮沉,他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但是最美好的是他彻底想开了。不就是贬谪吗?落地生根,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心情一定要好。
既然常住寺庙,自然不会错过这里温润气候的美丽梅花。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又是梅花的故乡,所以北方的仲冬大雪飘飘,这里的梅花却是盛开,小寒不冷。这让苏东坡极其惊讶。
而且梅花就开在松风亭下,休整好了苏东坡再次登上松风亭,令他惊讶的就是亭子附近这两树玉树琼花。不禁让他感怀。
十四年前,43岁的他被卷入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从湖州知府经历三个月的牢狱,最后贬谪到黄州的路上,他路过春风岭时,看到了道路边的野梅花,春寒中开放,梅花照眼凄凉明艳,安慰着他落魄的心。
第二年他拜访朋友,曾经又踏过原路时,那种细雨梅花的凄凉感仍旧缭绕心头,写下“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的美篇。
十几年过去了,又非早春,再次贬谪到惠州的苏轼,居然在仲冬看到了两树灿烂梅花,在他的住所附近,这难道不是花为他开吗?
但这次,苏轼没有太多的落魄在心头,反正事已到此,落魄已经是常态,但是这两树梅花仍旧带给他无限欢喜,这是他乡故人的感觉。
我曾经在春风岭头看到梅花,让我断肠,如今流落在惠州,居然又看到你,依然和我一样,在细雨黄昏里。而这里的风雨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是迥然不同的岭南风雨。
你说咱们怎么这么像哦?
你那舒展的长条一半在水中,但是这卧倒在水边的姿态,像极了就地休憩的无可奈何的我。
你这满树的花开不是为了留住夜色吧,是为了我的到来,用这样冷艳的花开给我冬夜的温暖。
让我觉得你就是仙女仙子啊,一袭白衣来请我叙旧。
而我和你什么都不需要说,就这么对着,已经很满足了。
看着月光从你的身上,移动到我的酒杯里。
梅花是半卧的山林老梅,人是已经疲劳仕途,57岁的苏轼。
苏轼在这两棵梅花身上,看到了自己。生命还在,有着傲人的清气,只是人老了。或者就这样明月梅花的相对,隔绝一样悲凉郁闷的尘世也好。
时间忽然静止了。苏轼坐在梅花根边,开始饮酒,他要享受这天地给予他独特的一点静谧悠闲。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纷纷初疑月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
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
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
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
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
麻姑过君急扫洒,鸟能歌舞花能言。
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黏空樽。”北宋 · 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其二 》
这罗浮山自古就是梅花的故乡,这里的梅花,雪为骨冰为魂。
这仲冬就盛开的满树梅花,让人疑惑这是月宫的桂花树啊,桂花飘断月中香,这雪白的梅花如何不是一样,它舒展清高,只共明月和星辰。
我又一次落魄在这荒蛮的惠州,多病乏力在这僧园。只有梅花你,国色天香,为我开放。
只有你知道我爱着清诗美酒,淡然着世上的一切。
你为了我,用冷艳开出两树鲜花,用鸟声来敲门,让我一步步走进你,看见你花为我开,鸟为我舞,在这个荒凉的夜晚,我怎么会不开心?
我在这里畅快喝醉,醒来的时候,还有落花粘在酒杯上。
实际达观是苏轼的一种姿态,做人必须达观 ,但是内心的苦涩,都在一杯杯含着梅花香气的酒里吧,他没有什么像年轻时必要倾诉的,但是这狂醉,也是一种无言的抒发。或者还有泪吧,因为苏轼是懂得苦寒二字的,而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们看到闻到的是香,又有多少人真正经历苦寒呢?
他苏轼算。湖州做官,他爱民如子,乌台诗案,险些人头落地,四年黄州,开荒种地,几年重振,为国为民,但是除了仕途跌宕起伏,很多人不知道苏轼的穷吧。然而这一切,在57岁的松风亭边放下了,一次是他爬不动,一次是这两棵为他盛开的梅花。
他坐地成梅。
从此苏轼更淡然他自己的处境,只是想像梅花一样做点什么实在事。在惠州,他看到这里的农民插秧技术和工具都非常原始,主动去教会他们使用中原地方的工具,二是看到这里缺医少药,努力用自己的学识去推广防病治病的知识。
三年之后,他又发往更南方的海南岛。在这里,他简直是不浪费自己的生命,兴办教育,播种文化,像一棵芬芳巨大的野梅花,没有在意过自己是被贬谪沦落的命运。
正是这样的燃烧,65岁的苏轼耗干了自己,在北归的途中病逝,践行着古代爱国知识分子梅花的一生。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