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军在喜马拉雅山下搞破坏,总指挥官是一位叫考尔的中将。此人没能一天实战经历,却当上了总指挥,很快就闹出了笑话。
一、印度版赵括
印度的心态很神奇。印度独立以后,丝毫不以曾经的殖民史为耻,相反,以印度的继承者自居,自认为是南亚次大陆的宗主,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等弱小国家横挑鼻子竖挑眼,妄想继续当大家共同的英皇。
南亚次大陆上的国家对印度都构不成什么威胁,印度的心态越来越膨胀,慢慢地开始对中国领土产生野心。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印度屡屡挑起边境上的小摩擦,企图以渐进的方式,侵占中国神圣的领土。
印度人的自信不知道从哪来的。要知道,朝鲜战争结束刚不到十年,1953年7月美军灰头土脸地签订了停战协定。
印军从哪个层面觉得自己能打得过解放军呢?这个世界之谜今天未能解开。
但印军确实有这样的自信。
就是在这种自信之下,印军选中考尔担任对中国作战的总指挥官。考尔上过军校,但是没有到作战部队当过一天军官,一直混迹在各种非作战部队和后方机关,靠种姓优势和尼赫鲁的额外关照,他一路爬升到印度陆军参谋局长,尼赫鲁决定对中国开战时,又将考尔提拔为第四军军长,让他全面负责对中国战事。这就是个典型的赵括型将领,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实际指挥作战。
考尔一上任,就引发了众多印军资深老将的抵制。其中以印军前陆军参谋长蒂迈雅反对的最为强烈。
蒂迈雅是一位资深的老将,说不上多么杰出、英明,但足够长的任职时间,使他积累了充足的经验,他能看出一项军事战略决策的好坏。
他反对考尔的理由有三条:
第一条,不应该采取据点战术。一个一个地建立据点,不仅不会对中国人造成任何打击,而且容易使己方兵力分散。
第二条,不应该过早把全部兵力都放到前线,一旦中国人反击,印军没有预备兵力,会遭遇危险。
第三条,考尔没有实战经验,光靠尼赫鲁的种姓关系提拔上来,部队不服。
这三条,蒂迈雅只敢说两条,第三条是他私下和别人吐槽时提到的。
蒂迈雅的意见遭到无情的斥责,考尔中将怒斥,你已经过时了,你就等着我击败中国人的消息吧。
顽固、自负的考尔中将没想到,蒂迈雅的前两条意见,不幸全部兑现。
二、饿肚子的印度兵
考尔中将命令前线部队持续侵入中国领土,紧逼中国边防哨所修筑据点。
有的据点几乎和解放军面对面,有的还越过中国哨所,卡到了中国哨所的后面。
考尔得意洋洋对部下们说,这样持续下去,整个西藏都将布满伟大的印度人的据点。
等到据点修建的差不多了,印度精锐军队将一举出击,将中国军队全部赶走。
一线的印军据点里的士兵们为此问候了考尔中将无数遍。
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一些印军士兵吃不上饭了,尤其是远远侵入中国境内,卡在中国哨所后方的那些据点。
当时中国政府定了一条原则,我方边境线以内30公里不开第一枪。只有印军深入我国超过30公里才打他。
30公里内的怎么办?顶回去、逼回去。有些据点深入我国境内,那也不妨事,把他们的补给线隔断就好,时间一长,他们身上带的粮食吃完了,自然回乖乖回去。
克节朗山谷一个印军据点,就发生了一对父子兵和中国士兵因为吃饭问题交朋友的趣事。
这个印军据点深入中国境内,补给跟不上,这天已经断粮四五天了,印军飞机冒着被击落的危险,飞到克节朗河谷上方,给这个据点投放了五大包补给品。
可是印军飞行员水平不怎么样,东西全落到中国哨所,被解放军缴获了。
印度士兵鬼鬼祟祟地出来查看一番,过了一会儿,五个印度人赤手空拳地走了过来。哨所的负责人阳廷安,带着四名战士迎了上去。
带头的是个大胡子,从军衔上看似乎是连长。阳廷安只是一名班长,由于上级有交待,要先礼后兵,阳廷安不情愿地给那个大胡子连长敬了个礼。
大胡子懂一点中国话,和阳廷安三言两语聊了起来,原来他年纪已经不小了,得知阳廷安只有20岁时,便招呼一个年轻的印度兵过来,介绍说是他的儿子,今年只有19岁,大胡子还叫儿子叫阳廷安哥哥。
扯完闲篇聊正题,大胡子索要空投的补给,主动表明已经断粮好几天了,请年轻的中国士兵大方点,还给他们。
阳廷安不仅如数奉还,还从哨所里拿出来一瓶五粮液,坐在河边和五个印度兵喝了起来。这瓶酒是班里士兵徐瑞清的父亲送来的,徐瑞清的父亲是四川省一名高级领导干部。
在大战即将爆发的前夜,中印两军的十名官兵,居然好整以暇地喝了一场跨国小酒。酒足饭饱之后,大胡子连连向中国士兵竖大姆指。
阳廷安问大胡子:“你们觉得这仗该打吗?打起来你们能赢吗?”
大胡子说:“你们太年轻,打起来,我们向前进,你们后退,战争就结束了。”
言下之意,印军不断前进、建据点、蚕食中国领土,在印军士兵眼中已经成为规律,中国人是不敢反抗的。
阳廷安当即义正辞严地训斥了一顿大胡子,指责他们侵犯中国的领土。
大胡子可能觉得理亏,灰溜溜地带着人跑了。
印度兵给中国兵叫哥哥,尽管阳廷安没听懂那句印度话,但这个印度大兄弟,确然是存在的。
三、炸毁厕所
很快,边境上的紧张对抗变成了武装冲突。
1962年10月,印军指挥官考尔中将亲临前线,命令炮兵做好准备,即将对中国军队发起全面攻击,彻底把中国人赶过麦克马洪线。
印度炮兵部队很快锁定了一处特殊的工事。
这座工事位于扯冬地区的山上。
印军是因为它的特殊位置才注意到的。这座工事位于半山腰上,海拔高,能通视印度这边很远的地方。印军判断,这必定是中国军队的一个观察哨兼火力点,如果印军发起冲锋,这个火力点能封锁很大的地域。
但这个工事也过于高调了,不需要望远镜,炮兵目视就能大致判断好方位,几炮就能干掉。这不符合军事规律啊!
进攻命令下达后,印度炮兵第一件事就是集中火力,向这座奇怪的工事开炮,一口气打了18发炮弹。
因为目标太明显,位置太突出,印军18发炮弹全部命中。这座解放军工事顿时被炸成平地。
但更奇怪的事来了,硝烟之中,并没有见到一个解放军士兵逃出来。难道18发炮弹把他们全炸死了?从以往规律看,这也有点不太可能,毕竟这是一座半开放式的地表工事,不是半地下的,很容易逃出来。
不管了,反正干掉一座工事,这是个不小的胜利。新德里日夜翘首以盼,等待着前线的好消息,是时候发捷报了。
考尔中将决定,亲自写一份报文向总理传送。
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反对。理由是,战争才刚刚开始,我军只摧毁了一座没看见人的工事,不能就此宣布胜利。中国人还没有反击,如果他们突然对我军前线的兵力进行袭击,战斗还不知道是什么结局呢。
第七旅是印军的王牌军,达尔维准将也有一些实战经验。凭直觉判断,这座哨所肯定有鬼。
同时,战场上互相炮击是一个必然的前奏,你把对方轰一顿,对方迟早要轰回来。听说中国人的炮兵也不是闹着玩的,朝鲜战场上,中国炮兵后来几乎可以和美军相提并论了。
这个时候宣布胜利,实在过于冒进。
但骄傲的考尔中将不管这些,他来不及等待了。
他开始向参谋口述电文内容。
再次出乎达尔维准将意料的是,本应十分简洁的战场电报,考尔中将居然说了八千多字。
报文中说了大量与战况无关的东西,包括考尔中将强大的自信心,后勤情况,天气情况。反而是最要紧的战斗情况,他只寥寥几句话带过,而且没有报告精准的伤亡数字。
由于他说的全是口语,参谋把口水话整理成标准电文,再把电文译成密码,花了七个多小时。把密码电报向新德里发送,又用了将近八个小时。
大战即将打响的八小时,印军前线电台唯一的信道,被这封超长电报占用,前线再也无法向后方传送消息,后方也无法向前方发出指示。
就在这八小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了战斗准备。
猛烈的炮火,即将扑向不知天高地厚的印军。
至于那座奇怪的工事嘛,那压根就不是什么火力点、瞭望哨。
据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从前线步兵团得到的准确反馈,那是一线连队的一座厕所。
为啥把厕所建在半山腰呢?
原来这个边防团的三连,在搞高原负重训练时,效果不是很好。那里的海拔在4000米以上,不经有效训练,根本无法长距离奔跑。
对步兵来说,跑不动就要了命。
三连虽然组织了很多负重长跑训练,但是大家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办法也不太管用。大家跑两公里就再跑不动了,特别是爬山训练,由于敌方据点离这里很近,训练中还要时时防备敌人越境袭击,训练很不得法。
后来一位副班长出了个好点子。
在半山腰修一座厕所,要求大家上厕所必须到那里去。上厕所一般都很着急,一路小跑爬上山。一个人每天至少上五六次厕所,这样一来,一天爬五六次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爬山训练的问题。
连长一听,当即照准。
战士们一齐动手,在半山腰修起来一座简易的石头墙厕所。每天大家上下来回,好不热闹。
张国华司令询问一线的情况后,得知真相竟是如此,不由得发出一阵大笑。
北京总参询问印度开完第一炮后,我方部队损失多少,张国华特意提到了这件事,语带嘲笑地说,印军集中猛烈火力,炸毁了我们一座工事。
总参问:什么工事?听说印度方面大肆报道,说他们取得了大胜。
张国华答:什么工事,那是我们边防团的厕所。
短暂的沉默后,电话中的双方都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四、两个旅长报稍了
战前蒂迈雅反对分散兵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也反对一线平推,反对进入据点死守。
事实证明,印军之中还是有一些明智之人,知道解放军的厉害。但这些人的意见统统被伟大英明的军长考尔中将所无视了。
印军像一群散漫的羊,进入中国领土后,无遮无挡地在一连串的据点旁安营扎寨,准备继续进攻。
1962年10月20日早上7点30分,印度历史上一个新耻辱时刻来临了。
解放军炮兵部队首先进行了15分钟的炮火覆盖,由于印军毫无戒备,根本没料到中国的反击这么快,一顿炮火覆盖,印军被轰死400多人,一个营的兵力就此报销。
战斗中死人不丢人,可是像印军这样由于没有戒备白白送人头的,世界战争史上都很罕见。
炮击之后,步兵开始冲锋,战斗很快进入解放军的节奏。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将军指挥大军,用再熟练不过的两翼穿插分割、中央突破的打法,迅速把印军第七旅给冲散了。
达尔维准将陷入经典的追问三连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他的第七旅分的太散了,彼此之间无法呼应配合,通信线路被解放军切断,达尔维准将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联系不上各个营了。
换句话说,他成了光杆司令。
细节不必多讲。我军在进攻时,固然受到一些损失,毕竟是进攻印军据守的堡垒工事,难免付出伤亡。但总体上我军损失远远少于印军。
克节朗山谷之战,印军第七旅在一天之内被打散,乱了营的印军像牛羊一样漫山遍野地逃跑,逃跑过程中大部分被击毙、俘虏。
达尔维准将是个聪明人,一看部队完蛋了,旅部也不要了,带着几个卫兵就跑,藏到原始森林里面,在里面躲了两天。
可惜这里是喜马拉雅山,原始森林里面没有什么野果子野草之类的,没有吃的。躲了两天,实在躲不下去了,达尔维准将出来找吃的,结果迎头撞上搜索残敌的解放军,足足有一个连的人。
在一片半生不熟的英语喊话中,达尔维准将勉强听明白解放军喊的是:缴枪不杀!优待俘虏!
他痛苦地闭上眼,高高举起了双手。
印度不甘心失败,随即发动第二次进攻,企图狠狠地教训中国人。
但是印军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的战法没有改变,对解放军的战法也没研究明白。尼赫鲁强令前线诸军死命推进。
在行家看来,这就不是打仗了,而是送人头。
印军第六十二旅重蹈第七旅的覆辙,被解放军迅猛的穿插分割击败,该旅大部被击溃。
要说印军傻吧,也不够准确,打了一仗有了点长进。这次打败仗后,唯一与上次有区别的是跑得快!
大量印军窜入原始丛林中,化整为零地向本国逃去。
这也导致印军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战后公布伤亡数字,失踪的人数远远多于阵亡人数。
失踪的人去哪了?一小部分饿死在原始森林里,大部分逃回本国。
但六十二旅旅长辛格准将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他带着几个人躲到丛林里,被一位姓马的解放军新兵发现了,碰巧这位新兵同志不会说英语,端着枪虎不拉及地跑上前去,指着辛格中将大喊“缴枪不杀”。
可怜辛格准将哪懂这个,汉语一句也听不懂,一看这位小战士满脸怒气,以为要开枪超度了自己,绝境之下,肯定要拼一下,辛格准将掏出随身的小手枪照着马姓小战士开了一枪。
小马就地一滚,没中枪,他反应很快,回手就是一枪,当场将辛格准将击毙。
班长听见动静,赶忙过来一看,认出辛格准将的军衔。班长对小马遗憾地说:“你小子,这是个大官,捉活的你能立二等功,这下三等功也没了。”
解放军追击过程中,因为语言不通,发生了很多哭笑不得的事。
当时军区指挥部下令,对印军要尽量多捉活的,以配合中央的政治运筹。
各部队也组织官兵学习了简单的英语,例如缴枪不杀、解放军优待俘虏之类的。各级首长要求战士们一边冲锋一边喊,千万别把印军吓跑了吓坏了。
但一打起来完全不是这样,一来我们的战士文化水平低,根本学不多像,张口说出来谁也听不出是英语。二来战斗情况下,敌人还端着枪,来不及反应,脱口而出的还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呐喊声。
有一个地堡里的印军,本来已经挂了白旗投降了,我军士兵在地堡外面一顿乱喊,有的喊的是中国土味儿英语,有的干脆就是用汉语喊。
里面印军不知道啥动静,也不敢出去,忍不住探头出去看一下,结果解放军战士以为他们要还击,当即组织最后的进攻,一顿手榴弹,地堡里的数十名印军全超度了。
中印之战,最终以我军大胜后主动撤兵而结束。
尼赫鲁称霸亚洲的梦想,终于破灭了。
1964年1月,威望一落千丈的尼赫鲁,突然中风,半身瘫痪。
5月27日,尼赫鲁病逝。
至于那位印度版赵括,考尔中将,虽然侥幸逃过了重罚,但很快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军政两界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反倒是达尔维准将,被中国释放后,回到印度成了神话般的存在,许多人视其为英雄。这位英雄也洋洋得意,到处对人讲叙他在中国的感受,中国人对他的优待。
时至今日,我们还无法真正理解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