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圆月六则:坐觉飞霜明瓦屋,天如寒鉴月如冰
实际上冬天的月亮和月色比晚秋更皎洁,因为空气中的水汽减少,林木大部分凋落,月光的穿透性会更好,如同早冬的太阳光,一种极其通透的明丽。
但实际正是因为进入冬天之后,气温下降,看到的人并不会太多,因为晚上不适合出游。
比起户外来,人们更愿意多呆在温暖的户内,秋果冬酿,暖灯温被,以人间的暖抵御冬夜之寒。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节录
这样一首汉朝的《孟冬寒气至》恰恰是写的初冬的夜晚,晚上有寒风,呼啸过树林,却没有雨雪,仰着头就可以看到几乎整个天空,天上星辰璀璨。
看过那天上的月亮到了十五夜的饱满,又看到了二十日那种渐渐消瘦。
女子站在这样的夜里,她不觉得冷吗?
当然从贪恋温暖的角度,这样的户外不适合久留,但是她不一样,她心中有憋屈忧患,在月光下长久徘徊,因为月色之美,如同白昼,又温度之寒,恰恰镇定她的懊恼忧伤。
那些在夜晚徘徊在户外的人,多半有不如意的事吧,然而这早冬的月光照着她。
好在她还不算精神失常的女子,能够将书信藏在怀中,此时她并非单衣,是想用如雪的月光寄托相思,也有冷却相思的含义吧。
我希望她的徘徊不要太久,因为孟冬时节的半夜会有霜露,又此时有小雪节气,容易冻凉。
另一位会欣赏早冬月色的人是苏东坡。他被贬谪到黄州之后,两游赤壁。第二次就是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他刚刚去装修了新的住所,肯定也不是现代意义的装修,就是找个更大的房子将家人还有跟着他一起来受难的朋友安置一下。
苏东坡在黄州真的不娇气,因为作为男人,他有责任养活这些愿意跟随他的人,他做了最吃苦的事,就是开荒种田。所以入夜带着两位朋友返回从前的住所,一路上看到了初冬最美的月亮。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此文是赋中之诗,霜降之后,叶子都落干净了,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抬头看见明月,几个人在这样雪亮的月光下,身体微热,都想着,得喝一杯啊。
回家朝云因为要搬家也开心,大方说,我藏着好酒,你们去喝吧。三个人带着酒菜,去赤壁游玩,类似现在的宵夜加野餐。
好在黄冈地区的早冬比北方温暖得多。他们这段时间本身就是干体力活,所以并不觉得冷。先上船下到赤壁下的沙洲。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实际是早冬景色绝妙的描写。
月光如昼,几个人在赤壁和船之间的沙滩空地喝酒,有酒助兴就更不觉得冷。苏轼也不害怕,自己就登上了赤壁,其他两个客人就不肯,苏轼在山上喊了一嗓子,山谷回荡着他的声音,此时酒劲已经过了,夜寒逼人,苏轼才觉得有点恐惧,下山登船回家。
结果在船上,看到了一只巨大的白鹤从江边飞来,掠过他的船头,叫了一声,向西飞去。
那么虽然这里没有写月色,但已经淋漓了月光的通透,白鹤的体型较大,可以高达1米4到1米六,和一个人的身高近似,而展开羽毛,可以宽达两米四。
如果月色不好,这样的巨鸟只会让人觉得惊悚,但正是月光非常的美,所以惊艳到了苏东坡。他晚上做梦,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白色羽衣,问他,你玩得还好吧。苏轼在梦中马上就猜出他就是那只白鹤。然后梦醒了,他在自己家的床上。
写白鹤是写月光的神来之笔,因为没有丝毫涉及月色,但是你绝对能想象得到是一种如仙的澄澈。
实际下元节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影响不大,虽然下元节是道教的节日,宋太宗也放假三天,但其宗教的意思对于苏轼陆游这种现实主义官员并没有太多吸引力。吸引他们的还是孟冬的月色,自然冷美,一种浩荡。
所以他们写诗,只写十月望或者十月十五,不太涉及下元节。
”离海月盈丈,寒光万里明。
众星敛欲尽,一镜独徐行。
重露滴松鬣,高风吹鹤声。
老来殊畏冷,不尽倚阑情。“陆游 〔宋代〕十月十五夜对月
这是陆游在浙江靠海地方看到的早冬十五的圆月。
离开海面才一丈多,寒光就穿透远山近水,万里澄澈。
俗话说月朗星稀,就是月亮大而圆的时候,会遮蔽天空的星斗。
但是早冬的圆月光芒更加耀眼,又因为海水的粼光激射,所以几乎看不到星星,就一轮孤月慢慢行走在天空,像一面大镜子。
上半夜还可以,但是到了半夜,气温骤降,露水在松枝凝结,风吹来了遥远的鹤的叫声。
陆游说,这样的夜美是美,但是他已经老了,不能像苏轼或者自己年轻时候那样,彻夜看月,俯瞰江山。
那么实际证明陆游是爱着这样的夜月的。它孤独,寒冷,皎洁,清光无限。
”披衣开户几宵兴,永夜无眠魂九升。
坐觉飞霜明瓦屋,天如寒鉴月如冰。“宋代朱之才《 十月十五日夜作连珠诗四首 其一》
披着衣裳去到户外,顿时让人非常的兴奋。
兴奋到什么程度呢,一夜晚不睡觉,自己的灵魂数次徘徊徜徉在月光下。
那是有多么美的月色和月光才让他如此?
我在唐朝元稹的诗里看到一句写此时的 月光,”月明穿暗隙“,就是说月光的光线非常直亮,穿过了木板墙的缝隙,在夜晚有种黑白分明的感觉。
所以诗人也觉得兴奋,看见月光如霜,照亮着黑色的屋瓦。
天空如巨大浩瀚的水,月亮像浮在水中的冰。
这首诗写的是月色。
”孟冬寒未肃,山月好晴光。
落木无留影,疏花暗有香。
远峰分霭色,近郭失岩霜。
我欲呼同调,高吟彻上方。“〔明代〕张穆 《冬十月望同破浪师登动秋台玩月怀大车戒固二公》
爱月亮的人不会错过早冬,因为天气不是至寒,只要身体好,爱运动,就不愿意错过清美的月色。
孟冬寒气至,但是孟冬寒未深,穿件薄袄子就足够,在山上赏月,可能比中秋或者晚秋的月亮更有一种通透的美。形容月亮很好用晴光,晴光通常是形容太阳的。
月色皎洁,萧条的树林,月光直接穿透过来,没有什么树影遮挡,但是此月会有早冬梅花疏疏落落的开放,空气里一点寒而沁人的香气。
晴朗到什么地步呢,甚至能够看到远山浮动的烟雾,可以看到附近山的轮廓,因为月光反射,你已经不清楚那是月光还是霜色。
来此登高的他和朋友在一起,两个人按道理足够,他却怀念另外两个朋友,这样的美景大家一起看到多好,四个人在这里高歌欢笑,只怕连神仙都要惊动吧。
我忽然想到他是不是想在这里开个四人麻将桌子啊,只管高声语,气死天上仙?
早冬的月色尤其是十五左右的月色,特别清丽明净。但是懂得欣赏这种月色的人,身体一定要健康,出去走动的时候要多加衣裳,和朋友在一起。
像古诗十九首中的女子,因为愁烦郁闷而游走在这个的月光和寒气之下,是容易得病的。
现代人可以隔着玻璃窗,打开空调,关掉灯,去感受下冬月皎洁。那月光仿佛一张白纸,洞见初心。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