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圆池景,荷枯菊已荒。
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
江上风翻赤,庭前橘带黄。
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朱淑真《初冬书怀》
实际很少看朱淑真的诗词,是因为她流传下来的诗词,叫作《断肠集》或者《断肠词》,我不喜欢太病态颓废的东西。尤其《红楼梦》中香菱没事喜欢拿着《断肠词》在那里看,她自己本身也薄命,想必《断肠集》或者《断肠词》里,总是写缠绵低迷怨伤的诗句。古代的人动不动就满纸断肠,从现代医学上来讲,肠子断了,就宣告不治。左一个断肠,右一个断肠,断肠又不死,在现代人眼里总是件古怪而黑暗的事。
如果一个诗人将自己的诗词题作《断肠集》或者《断肠词》,想都不用想,那是博眼球。所以很少触及她的作品。况且关于她的传说,有很多负面,说是有才,嫁了个穷官吏不如意,行为不检,是个问题女子,死后父母连她的作品都烧掉了,那就更没有必要看了。我不喜欢满纸怨伤。
但是这首诗,让我意外。因为吃蛋不问鸡的一贯阅读,让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沉浑的气息,在冬天的诗词里非常难得。
五言诗比较考验诗人的才情深度,说穿了五言诗写得好的,大抵要从诗经汉赋古言吸收相当的能量,才能写出五言的那种深厚来。通常绝句七律都好写,五言就难,尤其是在宋朝以后,字句越发流行长文,写五言,就越发要考验诗人的凝练文字和情感的能力。后来诗以言志,就是因为诗能够表达内心的精神志气,而词这种载体,就显得散漫而轻薄。
‘触目圆池景,荷枯菊已荒。”
这诗句起得有古意,并非字面的古,而是一种厚重。
那进入眼睛不可回避的圆形池塘的景色,荷叶枯,菊花老。这是应对孟冬时节的景色。孟冬寒气至的萧条。
”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
果真是孟冬寒气至,那夜寒已经渗透到房间床枕之上,早上起来,知道昨夜有霜,那空气里的冰冷,出手有寒,连早上的化妆梳洗都是个不再轻盈愉快的事。
实际如果不是有晨妆两字,我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女子的作品,因为这样的沉厚,让我觉得这是男性的手笔。他在孤独感受早冬的冷。
”江上风翻赤,庭前橘带黄。“
这是让人叫好的,因为大气,也因为不是刻意的小工整。为什么说大气呢,这肯定不是眼前之景,但是必定是诗人看到过的景色,晚秋早冬的风翻滚枫叶。这是一种浩渺壮阔的美。
自屈原写江枫,枫树和相思怀人,故国远思密不可分。
而这样的风翻赤,这种大气生动而有意境的美,是男性诗人也很难写出的流动洗练。
为什么说这不是小工整呢,通常是红叶对黄橘,红叶黄花,百草青山在诗联中上下对应,但这句诗,以风对桔,大气自然,对照鲜明却不突兀,最重要的是内在的气韵流畅。
我很难想象这只是一首怀人的诗,更类似灵魂的孤寂,直如屈子水边。
”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
我打算写诗排遣这冬天的郁闷,但是我看到这样的景象,倍觉悲伤。然而也止与此。
这首诗让我改变了对朱淑真的标签看法,一个满纸断肠的女子,一个轻薄的女性。
因为能用五言写下如此初冬景色的,要求她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至少熟读古代的诗歌包括理解屈原的作品,这里没有明写相思,显然她已经不局限在小的相思里,而是一种作为人的精神上的苦闷和惘然,一种大的岁月和时光的寂寞感。
而且这里也没有断肠这样熟滥的字眼,只是说,这样的景色让人感到浩大的悲伤。
实际《断肠集》和《断肠词》还真不是朱淑真自己给自己的作品命名。她死后,有好事者不忍心她的诗词湮没,基于一个有才华女子的谢世,才起名断肠。这个断肠,是看客的心理投射,并不关于朱淑真本人,至少不能断定,她将自己的作品叫作断肠集。
宋朝是个对女性相当不友好的时代。
在唐朝,女子有相当的自由,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是皇帝,上官婉儿是宫内女相,薛涛是四川幕府的高级女文士,李冶是道观的高级主持,晚唐的鱼玄机还可以买船旅游,她们不缠足,到处的歌舞都有女性的身影。虽然地位仍旧逊色男性,但是比起宋朝的女性,她们自由得实在令人羡慕。
但是宋朝之后,儒家思想和礼教盛行加上风俗朝另外一方面发展,女子被要求留在家中,缠小脚,遵循各样的道德规范,没有婚姻和交往的自由。虽然贵族女子也会读书识字,但实用功能不过是为婚嫁加分,更好打理生活琐事,女性是男性和家族的附属品,很少有机会出门,更谈不上可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晚清。
可以说,自宋朝以来,就没有什么女诗人,除了李清照就是这个连生平都很难完全勾勒的朱淑真。而且她的诗词流传,主要还是因为这些诗词本身,有着特殊魅力,这个魅力就是她作为一个人所能表达的深度,而不只是因为她是女子。
我原谅了将她作品编为《断肠集》或者《断肠词》的人,大约是酒好也怕巷子深,用这种略带煽情的方式,让她的诗流传吧。
“ 爱日温温正涤汤,老农击坏庆时康。
水催舂韵捣残雨,风急枷声带夕阳。
霜瓦晓寒欺酒力,月栏夜冷动诗肠。
厌厌对景无情绪,谩把梅花取次妆。”宋朝朱淑真《冬日杂咏》
这又是一首初冬的诗,但是让我更惊讶,因为是里面把握山林村庄劳动与景色的那种能力,脱离了女性诗作的狭隘。也写得相当大气。
爱日是冬天的温暖的太阳。汤泉是太阳西落的一个神话地方,这是写黄昏时的太阳正陷入远方云海,有着最后的温暖,而老农民在村里击打着乡村土制乐器,正在快乐的庆祝丰收。
那水边还有用水作为动力的舂米机械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在晒谷场上,有扬谷的木枷声,有农民忙碌的身影,在黄昏夕阳里。
这是非常难得的写乡村秋收后的冬藏时节的劳动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可以说在历代诗词作品里都少见。而且里面有真实的动感和快乐。
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甚至精神上愿意主动融入真实生活的人。
但是,这首诗的下半首,却分明了她的状态,她作为女子,可能无法实际参与,甚至由于她的身份,她只能站在楼上看着。我想她肯定羡慕农村天足的女孩,又或者惆怅自己不是一个可以参和到真实劳作的人。
她有点憋坏的心累。在这样早冬霜寒里,心中有热情,但是无人知道,这热情自生自灭,消耗在漫漫长夜里,只好一遍遍整理家里的梅花。
朱淑真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有着相当活力和热情的女子,实际放在宽容的环境里,不但没有事,而且会生出无限的创造力来,比如协助夫君,比如整理家园,她的诗底色是健康大气的,仿佛大观园里的湘云,才气逼人,写得诗做得女红,是真名士自风流。
但是她的这些才情,可能遇到了一个小气的丈夫,将灵动看成是妖冶,将写诗看成不务正业,将一切发自天然的举动看成不合时宜。很容易想象,这样的婚姻,这样的生活。对朱淑真的压抑。
没有灵魂的交流不可怕,温馨的家庭,未必男女要有旗鼓相当的才情,那不是生活,反而金玉容易碎掉,怕的是不宽容,误解,嘲讽和冷暴力。两个不宽容和不爱的人最终分手,带着婚姻的伤痕。
我相信朱淑真是遇到了这样一种婚姻状况。
第一首初冬诗明显有人到中年那种岁月的流逝和未来的迷惘,应该是和丈夫离居很久之后,从一个人的精神角度,写初冬。
第二首是在婚姻之内下乡,受到乡间农事热情 的感染,但是也分明了自己作为女性,在人生实际是个他者的悲哀。
她最终死在娘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立碑无坟,而家人将她的诗稿全部烧掉,有人猜测,死于自杀。
在一个不合适的时代,太聪慧了,又没有出路,的确是件悲哀的事。
无论是她自己被压抑到以死解脱,还是另外的原因,她生命的热情和活力实际是被宋朝那个时代所打压的,哪怕她写的诗是一个优秀的人的作品,才华和深度不输于男性,但是她像梅花一样谢落,绝非是传言中的轻薄艳冶。
她的本身就是悲剧,留给后人写断肠。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