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
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
说起北京的古建,大多都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
但在西二环边还留了一座将近千年的古建筑,虽不是木构,但也弥足珍贵,这就是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
塔建于辽末,距今九百年。
天宁寺塔是北京作为五朝古都,最古老、也是唯一的地面见证物。
东汉时佛教传入汉地,佛塔作为供奉和安置佛教器物的建筑也逐渐进入中国,并迅速本土化,与原有的楼阁建筑结合成为楼阁式塔,成为早期佛寺的中心建筑。
关于天宁寺的始建年代,有不同的记载,往最远了推,可以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朝末年,杨坚得到了一位印度僧人送的佛舍利,僧人请求他将其供奉起来,说是日后会得好报,杨坚便照做了。待到后来他当了皇帝,就命海内三十州各建一塔,将这些佛舍利分为三十份分别供奉在各塔之中,弘业寺便是其中之一。许多明清的记载都提到弘业寺就是天宁寺的前身。
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塔毁。
唐代改变为天王寺,于寺内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建塔历时十个月,其造型取《华严经》经义。
金代改称大万安禅寺,直到明宣德年间才得了天宁寺的名字。
天宁寺一直有皇家背景,但在元初几乎被战火全毁,整座寺庙随豪华的金中都毁于兵火,仅余孤塔,茕孑无依。
后来直到明永乐时,才得以全面重建,天宁寺西北角,曾有一处院落,名为宗师府,即为姚广孝所居之所。
明正统年间寺内设立了戒坛,香火极为旺盛。
天宁寺最后一次大修在乾隆时期,乾隆敕命进行重建并扩大规模,当时寺院共有三路,中路有七进院落,颇为恢弘。
清代前中期,天宁寺还是京城著名的花市和鼻烟(壶)大卖场,热闹非常。
可惜到了清末民初,寺院走向衰败,今天我们看到的规模已经很小了,现存的木构建筑都是清代或民国的遗存。唯有最后一进院落的砖塔,尚带有古旧的气息。
天宁寺塔是典型的辽塔形制:八角十三层的密檐式砖塔。
和大多数辽代砖塔一样,天宁寺塔是实心的,内部无法登临,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台基、基座(须弥座)、塔身(即塔的第一层)、塔檐、塔刹。
塔座是塔底部的重点,远望清晰伶俐; 近望则见浮雕的花纹、走兽和人物,精致生动,又恰好收到最大的装饰效果。它是砖造建筑艺术中的极可宝贵的处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