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写下《卜算子·咏梅》,笔下的梅花深情傲岸,光彩照人。众所周知,这一首词在创作之初,曾经受到陆游的同名作品启发。
然而,陆游的原作基调消沉、伤感,与毛主席的创作风格完全不相符。为了写好梅花,毛主席只能大量阅读古今咏梅的诗词,从当中去寻找灵感。
1961年11月6日的上午,为了写好“咏梅”词,毛主席给秘书田家英连续发出了三封信件,请他替自己搜集与梅花有关的诗作。
田家英替毛主席找来了林逋的诗,但是仍然不能令毛主席满意。后来,毛主席想起了一首古诗,但是作者的姓名却记不清了,诗中有一名句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这句诗出自《梅花九首·其一》,作者名叫高启,是明代著名诗人。那么,为什么毛主席偏偏就想起了这一首诗呢?这是因为,这首诗写出了梅花在刚健傲岸之外的“别样风情”。
《梅花九首·其一》赏析
《梅花九首·其一》——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白话翻译:
梅花的姿容如美玉那般瑰丽,她应该是适合生长在西王母的瑶台之上。谁人把她带到了人间的江南,还到处栽种呢?
下雪的时候,梅花被白雪重重包裹着,就像是在雪夜里闭门不出的贤士高人。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梅花又化身为山林中的美人,款款走来。
严寒的冬季,梅花疏朗的影子,依偎着冷落凄清的竹。春天到来之时,梅花的残香,又覆盖了地面茂密的青苔。
南朝的何逊离开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写出好的“咏梅”诗了。梅花在东风里,独自忍受着寂寞与忧愁,一年又一年地绽放着,不知这样度过了多少年。
颔联中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连续用到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卧雪”,出自《后汉书·袁安传》。
故事里说,有一年洛阳的冬天下起了大雪,积雪有一丈多深。洛阳令到城中视察“雪灾”的情形,发现大家都在扫雪,还有人外出乞讨食物。
只有袁安家的大门,被厚厚的积雪封住了。邻居以为袁安已经冻死了,就把积雪清除。破门而入后,却发现他卧在床榻之上,人已经冻僵。
洛阳令就问袁安:为什么不出门乞食呢?袁安说:家家都短缺粮食,这个时候不宜去打扰别人。后来,袁安被视为品行高洁有操守的典范。他也因此得举孝廉,从此发迹,平步青云。
第二个典故是“月明林下美人来”,出自柳宗元的《龙城录》。这是一部唐代的志怪小说,故事里面讲:隋朝有个人叫赵师雄,他到广东罗浮去当官。
有一天傍晚,赵师雄正在一个酒肆里面休息。忽然,酒肆里面就来了一个淡妆素服,浑身散发着芳香的美女,与他愉快地共饮。
美女身旁有一名绿衣童子,欢笑歌舞着为他们助兴。第二天,赵师雄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株梅花树下,树上有一只翠色的鸟儿正在啾啾鸣叫着。
高启借用这两则典故,歌颂梅花的清高与操守。同时,高启还把梅花幻想成梦中的美女,人生的知己良朋,这和宋代诗人林逋“梅妻鹤子”的观念是一致的。
过去的那些诗人,更多的是强调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那种傲岸,很少想到她如女性般温柔美丽的一面。
林逋虽然待梅花如妻子一般,但是在他诗里面,却没有刻画得如此细腻动人。因此,高启这一句诗就成为了名句。
接下来,高启继续歌颂梅花在交友方面的美德。他说,冬天寒冷的时候,梅花用自己的疏朗身影,去依偎寒冷而凄苦的竹子。
梅、兰、竹、菊,都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欣赏的四种植物。兰花生在春天,菊花长在秋季。到了冬天,只有竹子和梅花可以同时存在。
苦竹在寒风中,孤零零地生长。梅花就想着用自己疏朗的身影,去与苦竹为伴。她不想让品性高洁的竹子,孤单地面对严寒。
春天来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了。她的花瓣已经变成了红色的泥土,但是残留的余香,仍然覆盖着大地上的青苔,这是在歌颂梅花“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人间”的牺牲精神。
最后,高启又讲了一个典故。南朝梁国的何逊,非常喜欢梅花。他从前在扬州当官,在官署后面就种了一株梅花,经常呼朋唤友在树下饮酒赋诗。
后来何逊被迁官至洛阳,因为舍不得梅花,于是又主动请求调回了扬州。这和晋代张翰因为思念鲈鱼的美味而弃官,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逊象征着梅花的知音人,自从何逊不在了,世间就再也没有懂得梅花的人了。于是她就这样在东风里,孤零零地开放着,一年复一年。
高启这首咏梅诗用典得体,用情至深,结尾还有些伤感。关键是他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有生命的个体,一个有灵魂、有知觉的美人。
从前的那些诗人,只是简单地歌颂梅花高尚的品德。《梅花九首·其一》中的梅花,是从瑶台降下凡间的仙灵。她既有汉代袁安的清高操守,又有唐传奇中梅花仙子的灵韵。
梅花虽然是非常骄傲的,但是她绝对不孤僻。因为在寒冬里,她深情地依偎着竹子,和竹子共担风雨。
同时,梅花又是博爱而富有牺牲精神的。春天她的花朵凋零之后,也要用残存的香气,覆盖着那些地面上不起眼儿的青苔。
可是让人伤感的是,梅花兼具这么多种优秀的品质,真正懂她的人却没有几个,所以她只有年复一年地,在东风里忍受孤独。所以,这首诗其实既写梅花,又是在写诗人本身。
结语
毛主席借鉴了高启这首诗和陆游的词,后来就写出了《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中的一个“俏”字,就把梅花的无畏、博爱与妩媚等多种品质,同时表达出来了,算是继承了高启梅花诗中的精神。
而这首词末尾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两句,更是一扫传统文人诗歌,咏物自况的悲剧色彩。
毛主席笔下的梅花,是不怕寂寞的,就如同它不畏严寒一样,也不会因为无人懂得自己而感到忧愁。她无私奉献,只想做一朵“报春花”,把欢笑和胜利带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