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本书 《把时间当作朋友》 李笑来
都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对工具书有种执念,看了很多本,但是大多数看完就忘,最多三分钟热度,落地了一会,不到几天又打回原形。
为什么没产生作用,也许是工具不够好吧。但是这些工具书都不好吗?全是忽悠人的?
非也。
这就像我买了一堆交通工具,货车、公交车、赛车、飞机、邮轮、太空飞船,但是没一个能开走的,是这些东西太差劲了吗?
是我根本不会驾驭这一堆东西。好工具、好方法不起作用,常常是因为应用的人心智、能力不够,无法驾驭,所以最终要么毫无用处,要么治标不治本。
从某种程度上,时间也是一种工具。李笑来的这本书,其实是讲了他的心智模式是如何的,传授了自己驾驭时间的经验。
没有时间,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
高中时看玄幻小说常常有这种情节,主人公捡到一个法宝,在法宝里面修炼一年,外面才过去一小时。每次读到都难免意动,我要是有这等神物,岂不是天下无敌。
虽没有宝物在手,我还是不死心。
比如五一,做计划的时候充分展示什么是贪婪,按原计划,过了五一我已经蜕变成一个算法高手,大作家,还陪着家里人转悠了好几个地方。
现实是,我想多了,五一的真实写照是:像个废物一样活着。
计划失败,该归结于什么呢?
倘若说是时间不够,但是我们永远也无法阻止时间流逝,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按照李笑来的说法,我这个表现堪称最佳反例,所以不如以我自己为例,看看书里有没有好用的药方。
先看症状。
症状一,追求速成。
人类有一种追求欲望即时满足的天性,而且希望付出尽可能少的代价满足欲望,最好是能不劳而获。最典型的场景是小婴儿看见喜欢的玩具,立刻就会哭闹:我想要,我现在就要,你买给我。我即是如此心理,想学算法没错,问题是,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我既不是智慧超群,也没办法过目不忘,所以速成注定是妄想。
有些阶段是无法跨越的,比如妈妈十月怀胎,比如从小婴儿长成大人,比如太阳升起到落下。但是人类穷尽一切手段立刻满足自己,我们周围充斥着一夜暴富、秒速贷款、说走就走等声音。让我们不自觉的希望事事都可速成,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挫败感。
如此陷入,我要但我得不到的循环,焦虑和浮躁由此而生。
症状一的药方就是:接受并努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先接受现实,承认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也没有能力立刻满足。但是我们可以用足够的勤奋、努力、方法,假以时日,积累到一些东西去换取自己想要的。只有接受了这个现实,我们才有可能开始走上一条正确的方向。
也就是,我要学习算法,我必须得接受这个事情需要时间积累需要努力,不能速成。
症状二,完美主义—脆弱和无能的别称。
我定的计划里,学习、写字、陪伴家人,每一项都要耗费大量精力,不允许时间浪费,不允许做无用功。算法高手、大作家、大孝子,与其说是计划,不如说是理想自我,苛刻的要求一切,是完美主义者的通病。
如果你想嘲讽一个人,可以称之为完美主义者。大多数完美主义者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找尽借口不做事。我没有好好学习而已,用心了肯定是班级第一。我上学时最喜欢拿这个当借口。努力意味着,不确定会不会成功,不确定意味着可能会暴露无能,暴露平凡。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理想型完美主义者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失败即无能,瑕疵即废品。但是完美不存在,确定性不存在,沿着时间这条轴线,一切都是充满瑕疵、满是未知的,这才有了探索的乐趣。
如果你也是我这样的完美主义者,切勿再沾沾自喜了,赶紧治病要紧。
症状二的药方就是:包容错误,拥抱不确定
追求卓越是优点,但是大多数完美的作品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在一次次的打磨中臻于完善,人也是如此。完美不是抱着完美的心态静默在那里等待着完美自动发生。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承认自己是无知的。
然后一路向前,试错。
这才是最接近完美的路。
症状三,时间估算和任务拆分
我的计划太简陋了,只写了要做什么,却完全不涉及怎么做,如果说前两项是认知上的不足,症状三则属于方法论上的失误。方法论上的失误很好医,书里给了不错的方法论。
症状三的药方:估算每一项任务需要多少时间,细分任务
我们可以像做项目管理一样做计划,把大的任务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这样层层拆解下去,在每个节点上给自己设定一定的奖励,尤其是要关注一些困难的部分。总之,有很多好用的小技巧,我们总能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要点还在前两个药方,给每个任务足够的时间,多考虑意外情况,允许失误。
最后,我们都切勿忘记最重要的一步—落实于行动。计划再完美,不开战,就不起作用。让好的作战方案,指导我们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但是真打仗的时候,战火纷飞,总有意想不到的情况,这种紧急时候,奋勇杀敌就是了。
原文始发于:为什么时间永远不够?—《把时间当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