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是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而不是林黛玉的,林黛玉写不出来

是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而不是林黛玉的,林黛玉写不出来

是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而不是林黛玉的,林黛玉写不出来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清朝 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赏读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

这首诗,很多人多觉得好,当然我也觉得,我觉得好,不是因为它是红楼梦中的才女林黛玉所做,相反,如果是林黛玉的作品,我反而觉得她矫情。比如,这首诗在红楼梦文本中,是黛玉因为秋分季节,咳嗽犯了,宝钗过来安慰她并许诺带给她燕窝,黛玉百感交集,在黄昏风雨来时,写下的这首诗。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 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为什么说林黛玉矫情呢,古代的秋分,是个什么概念,现代话来解释,就是太阳直射赤道,并开始往南行,昼夜平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温度在20度到30度之间,就算是有风雨,也不会降到10度以下,此时宛如春天一样的气温。林黛玉因为有肺部疾病,所以敏感一些,需要燕窝什么进补,这是补益。就算是黄昏有风雨,这种微凉实际是体感最舒适的时候。

此时秋草正绿,菊花待放,还有桂子飘香,虽然此时夜晚开始比白天长一点,但是并不分明,很多时候这还是晚夏的光景。所以就算这个时候有秋风雨,很多人会觉得凉快舒爽。潇湘馆里因为有竹子温度更低一点,但是也更有秋绿之美。

但是林黛玉却多愁起来,翻看《乐府杂稿》,显然这本书是不存在的,但另外在《乐府诗集》当中,有《秋闺怨》,唐诗中也有《别离怨》。写的是汉朝班婕妤被君主抛弃冷落的感觉,和丈夫在北方当兵不能团聚的伤感。林黛玉此时待字闺中,作为少女,这些情感实在是在她的感知之外,那么她能感受的,就是自己父母双亡,寄居在贾府那种漂泊感。但是说她无依无靠,这倒不算是实情,因为她的身份基本和贾家的小姐是平等的,而且贾母和宝玉一向对她厚待,她的待遇比迎春惜春甚至湘云都要好很多。

然而她偏偏春天葬花,秋天悲雨。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赏读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

而且季节也不对,”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看起来词美,但是此时秋花正准备开放,秋草新碧,等着雨来滋润,何来秋花惨淡秋草黄,又何来秋夜长?

如果是林黛玉的作品,只能说这个少女太能作,不写穿越虚拟小说,真是浪费了天分。因为在想象中,她是丈夫在远方的孤独妻子,是被抛弃的秋天的孤女。然后还有孤傲不平的心志,一定要写出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相媲美的大气作品来。要知道张若虚是早唐进士,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冠盖全唐,我不知道这年仅十三岁的林黛玉,有何底气去写她并非有真正生活阅历的《代别离》。而且边等着燕窝边写。

如果她不是天才,就是剽窃。因为太能作了。

实际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最真实的恰恰不是她的诗,而是她一场又一场为爱而作的小烦恼小悲伤,那种为情而困的迷离执着单纯,让人觉得可爱可怜。

当然,林黛玉是天才不假,剽窃也一定是真的,因为这首诗是作者曹雪芹的作品。

很多人都认为曹雪芹的许多诗是为了人物设定而写,并且努力按照人物的性格去套那些诗的内容。但是越是在岁月中不断地读红楼梦,你会发现,红楼梦的诗词,是红楼梦本身在气韵上有内在的联系,和人物的关联实际似是而非。

比如这首冠名给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很难贴切林黛玉的生活氛围,甚至情感氛围,如果硬要贴切,也就是林黛玉多病伤感,比别人会更多感觉秋冷。但是《秋窗风雨夕》里的大气悲苦,又岂能是林黛玉所能够承载和描述的?

那只能是曹雪芹自己的诗,他觉得好,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觉,而假托林黛玉这个人物,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一个诗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用心血写成诗被流传。这点连脂砚斋也说,我考虑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意思,是为了传诗。

也就是诗是曹雪芹自认为最得意的灵魂作品。因为红楼梦的传播或会不朽。

实际,在我眼里,林黛玉这个人设是不真实的,甚至破绽百出,但是抛开林黛玉,这首《秋窗风雨夕》确实能不朽。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赏读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这明显是晚秋,也就是农历的九月下旬的风雨,而不是秋分。这是真正的秋暮,且是真正昼短夜长的暮色降临。秋花只能是菊花,因为桂叶长青,菊花在重阳节前后开放,大约有半个月盛花期,如果在北方,草木凋零快,所谓无草不黄,是北方的晚秋或者初冬。

按照现在的资料证明,曹雪芹正式搬到北京郊区的西山,去写红楼梦,应该是33岁以后。在这里,他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这里有正白旗的居住营地,对于落魄的曹雪芹来讲,这是无奈的选择,毕竟还是有一个居住的地方。作为旗人,他或者还能领到每年的微薄的饷银,但是这样的银子经过层层盘剥,到达他手中还有多少呢?虽然他也努力想通过结交谋取一定的职位,但是这个年龄他已经决定在这里居住,可见之前的努力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

在这里,虽然是旗人的营地和故居,曹雪芹也愿意像陶渊明一样安于这样的清寒和平淡,问题是他还有老婆孩子,他们靠什么为生?

他不算是幕僚,因为真正的幕僚还是有不错的薪水,他可能只能算富贵朋友的清客,帮助鉴赏字画,做些无伤大雅的文化生意,比如还写红楼梦,有朋友贵族愿意花重金支持他,每写一章节,就有一定的酬金。但是对于曹雪芹来讲,这些东西改变不了本质上命运给的穷困。

而北京西山的晚秋,寒气比城市还要重些,他在窗前日夜拿笔的手,比林黛玉更为分明。

蓬床瓦牖,对于一个男人不算什么,可是当你看到妻子和孩子在这样的情境里,你会觉得快乐吗?一个人的凄凉,是有各种参照物的,如果他安于如此,他是高人隐士,但是他不能无动于心,因为还有妻子和孩子,他看到了他们的凄冷,所以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赏读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林妹妹在秋风雨里,会窝在被窝里,披着狐皮斗篷,咳一口血,像早年的李清照一样,问丫头,外面的海棠是不是绿肥红瘦,林黛玉也会抱着暖炉,面色苍白得像嫦娥仙子,但是秋雨的迅速和她到底有几毛钱的关系?

秋风雨只会惊动在风雨中必须劳作的普通人,贫穷人,没有暖炉,没有热炕,没有层层院落抵挡风雨,那风长驱直入,吹破了窗纸,那风无孔不入,如睡冰窖。

这句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不是林黛玉的笔,是男人的,是现实中冷暖人生的笔。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那风中的蜡烛和摇曳的灯火,不是大观园的林黛玉的日常,油灯和蜡烛是有的,会用灯纱罩住。

林黛玉有什么离情,五岁就来到贾府,对于母亲的印象和现实无关,对于父亲,父亲在天上。父母双亡固然是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永远活在她心里了,无离别,亦无离别恨。

对于离别,只有真正人没有死,而各在一方,才会备有所感。因为我冷,你必定冷,天同此理人同此心。这也只能是曹雪芹的。

无论他现在如何,一个大家族的没落,那些从前的姊妹兄弟仆人各自流散,倾巢之下,谁又能比谁过得好点?在推往开来,那些普通人家的院落,此时正和他一样领略这妖风。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风雨,是经历真正磨难人生的慈悲。

林黛玉若有这样的胸怀,也不会叫刘姥姥”母蝗虫“。

这只能是曹雪芹的。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赏读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只有他自己是岁月往事,是诸多亲朋好友的离人。

对命运的无力感,在巨大寒冷的秋风雨里,化作了刻骨的相思和愧疚。他难道就没有许诺过什么,这个曾经有过少年富贵,意气风发过的人?那人世里总有刻骨的牵挂和相思,总有过不去的万水千山,那个她,是谁已经不重要。

他只渴望风雨早些过去,但又分明知道,就算是这场秋风雨过去,关于命运的磨难,依然还没有到头,是他的是她的,是命运带给家族的。

那么再来看看,乐府中《秋闺怨》和唐诗《别离怨》吧。

斜光隐西壁,暮雀上南枝。风来秋扇屏,月出夜镫吹。深心起百际,遥泪非一垂。徒劳妾辛苦,终言君不知。“南北朝王僧孺《秋闺怨

简单来讲,就是班婕妤被皇帝冷落后,寂寞守在秋风庭院里的悲哀,我的相思,你并不知道,也不懂得。

”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尘生锦步障,花送玉屏风。只怨红颜改,宁辞玉簟空。系书春雁足,早晚到云中。“唐朝 郑遂初别离怨

这首更直接,丈夫到北方当兵,长年音信不通。女子苦守他归来。

这两首诗都可以和曹雪芹的生平有贴切的交集。因为宫怨这块,是很多人仕途悲凉的寄托,君王见弃,曹家不就是如此败落吗?而所谓岁月荡子不能还家,曹雪芹本来出生在江南,却因为家庭败落,回到北京,对于少年时代的情人和朋友,他就是荡子和征人。

曹雪芹用这两首诗作前文铺垫,实际是强调了这首诗,和林黛玉的关系不大。是曹雪芹写下的自己人生秋天和季节秋天的多种离别之感。站在清寒的西山茅舍,这是他自己真正的《秋窗风雨夕》

我相信曹雪芹一定有朋友会明白。

我也相信,他的朋友会强调,那个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好。

是黛玉好,还是诗好呢?

那就看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理解了。我个人认为,黛玉名下所有的诗,都是曹雪芹的,黛玉的好,和诗不相关。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赏读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的诗好,张若虚写盛唐之美,曹雪芹写末世之悲。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6181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