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铁原阻击战的伤亡率为什么控制住了?
武器装备不是万能的,对于减少伤亡具有一定作用,但绝对不是主因。
我们就从两场阵地战看看,我军伤亡减少,到底有哪些因素,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铁原阻击战和上甘岭战役的强度都不逊于长津湖战役,但两次战役我军伤亡都低于2万。
我们大致看看具体过程。
铁原阻击战的主角是63军,军长傅崇碧。傅崇碧当时才35岁,年轻有为,虎气十足。
傅崇碧所率的63军是华北军区的老部队,参加过不少恶战,尤其是解放太原、兰州两场大战,都是复杂地形下攻坚的恶斗,傅崇碧从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于后来在铁原依托山地阻击优势敌人有极大好处。
傅崇碧的军事经历也有很有特点,在华北时接受聂帅指挥,打太原时受徐帅指挥,解放西北时又隶属于彭总麾下,不同统帅的指挥风格不一样,也极大开阔了傅崇碧的视野,在朝鲜63军打得机变灵活,相信与此也有关系。
在铁原阻击战前,63军的灵活就令人刮目相看。比如巧妙渡过临津江。
杨得志本来很担心63军过江,因为美军在江边布防很严密。但渡江突击作战只打了一个多小时,傅崇碧就报告,成功过江!
杨得志出乎意料,难不成63军是飞过去的?原来傅崇碧来了一招反常用兵。
此前受困于美军昼间飞机侦察与轰炸,我军一般都是白天隐藏、晚上行军。傅崇碧没有一成不变地夜行昼藏,而是利用美军的定势思维,美军觉得志愿军肯定不敢白天展开大部队,侦察并不是很认真。傅崇碧就命令部队拉大间距,从山间小路迂回进兵,硬是在白天秘密抵近了渡江突击点,待主力都到位之后,一声令下,万军齐发,把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长津湖之战时,27军打新兴里北极熊团时,就打的不是很好,炮兵团担心被侦察到了挨炸,没有及时跟上步兵,所以进攻时火力不足。后来攻不动,炮团又不顾一切地往前线运炮,顶着美军飞机也要运,说白了就是憋了一肚子火硬来,结果被美军炸毁了一个营的装备,损失惨重。
当然我们不是说27军打的不行,在那样的条件下,不能求全责备。举这两个例子的意思是,对比着看,63军打仗会动脑子,通过战术变通,以最小代价达成战斗目的。
铁原阻击战开打之后,63军的战术水平更加高超。
铁原阻击战实际上是一场不得已的阻击。当时美军指挥官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星期攻势”的奥秘,面对志愿军进攻时,先撤退,差不多一个星期左右,等志愿军随身携带的粮食、弹药消耗完毕,美军再组织反攻。
第五次战役进攻作战结束后,彭总命令各部撤军原本也有后招,65军负责殿后,预定阻击美军15天左右,好让后撤的各部安全回到防区。结果美军实在攻得太猛,65军只顶了四天就不行了。63军临危受命,在铁原堵口子,把彭总定下的15天之限打满。
63军在之前的进攻作战中已经有了一些减员,此时满打满算只有2.4万多人。而当面美军加南朝鲜部队有4.7万人,其中有美军4个机械化师。可以说,这是一场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战役。说难听点,63军要当肉盾,拼着打光1个军,也要保护好后方大部队的安全。
但傅崇碧没让部队赴死,殿后之军,既要敢于牺牲,又不能无谓牺牲。
面对美军发疯式的进攻,傅崇碧摆出了一个令后人赞叹不已的阵形:梯次防卫。
展开说就是:一线少摆兵,稀释兵力,让敌人一炮打过来炸不到几个人。
同时又要多屯兵,前后左右,但凡有价值的山头,都要布置阵地,形成交叉支援。
布好阵形,又主动和美军搞班排级别的对攻,不断利用地形袭扰敌人,使其无法快速靠近我军阵地。
形象地说,傅崇碧在前线打下一个个结实的桩子,桩子前面又撒满了钉子,美军不得不陷入踩钉子、拔桩子的苦战,一不小心就踩得脚破血流。
顶在最前面的189师精准地领会了意图,该师把防线分成数量众多的一连串作战阵地。美军在189师的防守正面疯狂发射了4500吨炮弹,但无奈189师阵地太宽了,大量炮弹都沦为火药耕地机,徒劳地给大地松了松筋骨,189师的阵地却仍坚持着。每次美军大炮打完,步兵发起冲锋时,189师阵地上总能响起令美国人绝望的枪声。
李奇微满拟一举突破铁原,哪里想到傅崇碧想出这种怪招。
李奇微给前线下了死命令,必须限期撕开志愿军阵地。美军也打红了眼,不惜代价地冲锋攻击,阵地前满是被炮火、枪弹炸死打死的尸体。阵中来不及打扫战场,美军与志愿军的死尸交叠在一起,惨状不可言表。
63军打得惨烈,虽说阵地多、范围广,但单个阵地的防御能力因此降低了,敌人一旦攻上来,阵地上的兵力基本就打光了。
189师打了几天,伤亡较重,傅崇碧命令188师接上去继续打。
188师打得更聪明,从上到下都在琢磨美军的特点。188师563团8连甚至还发明了一个“三朵花”战术,把美军打得嗷嗷乱叫。
所谓的三朵花就是:
当美军步兵冲锋时,我军迅速用四门迫击炮,分别向敌人队形的前后左右各打一发炮弹,把敌人赶成一堆。四发炮弹像梅花一样,这是第一朵。
等敌人向中心靠拢、人员密集起来,重机枪迅速开火,密集杀伤,战士们称之为“一串红”。这是第二朵。
敌人遭火力杀伤,势必左右分开躲避,这时我潜伏兵力迅速从左右杀出,将敌人包围,如同荷花一样将残敌卷起来消灭。这是第三朵。
“三朵花”战术妙在最大限度发挥火力,让迫击炮发挥了附加功能,给重机枪创造密集杀伤的条件。这样,我军一个排就能抵挡住敌人一个连、甚至两个连步兵冲锋。
郭恩志带领8连,以仅仅40人的兵力,打退美军一个加强团13次强攻,毙伤敌800余人,该连却仅伤亡16人。8连最后在兄弟部队的接应下撤出阵地,还剩下20多名官兵。连长郭恩志战后荣立特等功,并获“一级战斗英雄”之称号。
整个铁原阻击战,63军以少胜多,打了整整12个昼夜,歼敌1.5万余人。
付出多少代价呢?有许多坊间传言说63军基本打光,伤亡2万多。其实都是附会之词,估计是从傅崇碧请求彭总补兵2万中,勉强推断63军伤亡这么多。
真正的伤亡是多少呢?笔者查阅《抗美援朝战争史》没有发现数字,但在63军军史中查阅到,战前63军约有兵力2.49万,战后还有约1.4万人。
有图为证,下图就是189师师史的相关记录:
一个师伤亡5000多人,三个师总计1.5万左右,去掉负伤者,真正牺牲者1万多是可信的。
我们再回过头对比一下长津湖战役,九兵团连伤亡加冻伤亡的数字,4倍于63军。而歼敌数量1.3万多人,还不如63军铁原阻击战。
举这个例子,不是说九兵团不如63军能打。而是63军有了九兵团血的经验,对美军特点摸得更清,不断改进战术战法,才能打得更好,把伤亡降下来。
铁原阻击战,我军能有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战术好。到了上甘岭,志愿军对付美军的法子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