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金球奖上,曾两度夺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项的朱迪·福斯特凭借精湛的演技摘得了最佳女配角的桂冠,这也是她在数届金球奖被多次提名后首次获得表演类奖项。
当然这一切离不开即将要给大家安利的这部电影本身。
一向对严肃题材有着过人洞察力的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再次出手,在其新作中聚焦了多年来以虐囚等问题而臭名昭著的关塔那摩监狱。
在“弗洛伊德事件”使得美国自身严重的人权问题再一次成为世界焦点后,本片也试图从这样一个并不算非常新鲜的题材入手,再度审视盘踞在“灯塔”光芒之下的黑暗阴影——
《760号犯人》(毛里塔尼亚人)
影片改编自《关塔那摩监狱日记》,其作者默罕默多·萨拉希(塔拉·拉希姆饰)在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证明其有罪并参与恐怖袭击的情况下,被拘禁在监狱中长达14年。
在2015年才出版的日记中,萨拉希揭露了美军在关塔那摩监狱中耸人听闻的虐囚行径,尽管经过了美国有关部门严格审查的内容已经被抹去了诸多细节,但萨拉希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美军严刑逼供的残酷手段仍得以曝光。
故事始于9·11恐怖袭击发生两个月后的毛里塔尼亚,在当地风情浓郁的帐篷中正举行着一场气氛愉悦的聚会。
众人在欢快的鼓点与掌声中尽情谈笑,对即将到来的厄运毫不知情的萨拉希就在其中。
与友人交谈正欢的萨拉希突然得知政府人员的到来,由于其曾在阿富汗接受过武装训练的经历以及有着一位身为本·拉登心腹的堂兄,萨拉希被数次调查。
一再试图澄清的他早已习惯了这种“例行公事”,面对官员“美国政府在袭击发生后已经趋于疯狂”的警告也没有在意。
萨拉希安抚了焦虑的母亲,坐上了驶离家乡的车。
就这样,人间蒸发了。
直到2005年2月,一贯在人权问题上与政府硬碰硬的律师南希·霍兰德(朱迪·福斯特饰)受友人委托调查萨拉希的下落,这才逐渐发现了被层层隐瞒的真相。
与此同时,斯图(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被任命带领检方团队参与政府对9·11相关罪犯的审判,而“失踪”三年多的萨拉希就是首位受审者。
斯图业务能力过硬,但军方看中他的原因还在于其好友丧命于9·11袭击的经历,被仇恨蒙蔽双眼而急于复仇的军方希望尽快判处萨拉希死刑,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也是为了给大量愤怒的民众一个交代。
与导演凯文·麦克唐纳一贯冷静克制的视角一道,本片的编剧团队较为均衡地设置了三条线索同时推进。
其中关塔那摩的酷刑是通过不断地闪回被呈现到了观众眼前。
无论是调查中逐渐浮现的阻力,还是萨拉希经受的长达70天的酷刑折磨,在叙事视角的不断切换中总是难以制造出连贯而富有冲击性的情绪。
《毛里塔尼亚人》所提供的观影体验绝非是渴望引发观众强烈共情的浸入式观感。
它反倒更像是在刻意强调自己回忆录的身份,除去最后一段萨拉希在法庭上的陈述,全片看下来导演就像是希望赋予本片一种偏向纪录片的冷峻气质。
心态趋于平和的审视没有刻意放大其中骇人的元素,而是在揭露黑暗的同时,不忘去捕捉那些历经挫折的善意与经受住了严苛考验的信仰。
三条线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希拉姆的回忆,骤然收窄的画幅与跃入眼帘的粗糙颗粒感,既是在以独特的形式注明着自己来源于“日记”的回忆性质,也最大程度地在视觉上吻合了与世隔绝的牢狱景象。
画幅初变的时刻恰是以主观视角展现了萨拉希经受的折磨。
局促的空间,令人透不过气的狭小牢房,狱卒的叫喊与敲打牢房的声响在密闭的监狱内显得震耳欲聋,一股莫名的压抑感扑面而来。
狱方为犯人搭建的放风地点也是相互隔离的,同样难以让人窥见任何开阔的风景,就连被关押者朝圣的方向也由地面上的箭头指明。
在层层铁丝网后被虚化到只剩模糊色彩的美国国旗,就如同在关塔那摩监狱中被随意抛弃的那些被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原则与精神。
相比较更加惨烈的现实与更为直观展现美军酷刑的影视作品,将性侵侮辱、水刑以及剥夺睡眠等众多逼供手段一一呈现的本片还是较为克制的。
令人眼前一亮的意识流剪辑更为直观地刻画了酷刑对于萨拉希精神造成的严重影响,萨拉希意识恍惚的段落甚至已经有了些许恐怖片的风范。
不过即便如此,萨拉希也坚持住了自己坚定的信念。
被拘禁在监狱中并遭受严刑拷打一直以来都是令有着极端思想的人,甚至是普通的信教者走向恐怖主义的关键环节,一方盲目的复仇怒火点燃了另一方更多仇恨的根系,而萨拉希却在面对如此不公时守护住了内心的平和。
萨拉希没有被绝望或是怒火所吞噬,即便深陷困惑看不到出路,他仍旧能从信仰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力量,他的乐观以及与未曾见面的狱友马赛的友谊都在片中挥洒着浪漫色彩。
其实萨拉希这一角色的塑造仍留有进一步充实的空间,但塔哈·拉希姆的演技的确赋予了这一角色足以打动观众的灵魂。
在他的眼中,看不到仇恨,他的彬彬有礼没有丝毫刻意,当结尾出现了萨拉希的真实原型时,那种和电影无缝衔接的感觉就是最好的证明。
信仰在片中其实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正面作用,监狱中众人齐声祷告的悠扬和音是片中最具有仪式感的段落之一。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斯图最终选择了对正义与人权宣誓忠诚,而不是继续投身于盲目的复仇欲望的决定,这也是在教堂充满神圣气息的环境下做出的,现实中不断燃烧并导致诸多灾难的信仰冲突在片中展现了最为美好的一面。
“我尽最大努力不去夸大、不加低估。我尽最大努力对美国政府、对我的同伴们,以及对我自己保持公正”这是萨拉希在其日记中写过的话,也是本片所传递出的理念。
使人向善的信仰与法律所象征的公平正义之间就这样被建立了无形的纽带。
而影片对于人权的讨论同样有着思考空间,萨拉希的个人悲剧始于一种强烈的情绪,即9·11后对于遇难者的极大同情,以及对于恐怖分子的愤怒,对于众多目睹了这一灾难的国家与民众来说,这是一种超越了文化与国界的同理心。
然而在9·11这样的美国“国难”面前,萨拉希的受难显得更为讽刺,来自深渊的凝视让一些美国人的双手沾染了无辜者的鲜血,关塔那摩监狱则是这场所谓的“正邪”对垒中最隐秘的黑暗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