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网络时代越发的纷纷扰扰,以至于现在连作者、故事都出现了众说纷纭的情况。百花齐放当然好,但有些事还是需要较真一二。
新红学的观点认为《红楼梦》是清朝故事,江宁织造曹寅后代家事,又有乾隆说“此明珠家事”等等,让很多读书人深信不疑。《红楼梦》的故事背景也被扣上了清代,原型被扣上曹雪芹家事自传,发生地当然是金陵了,毕竟“金陵十二钗”不是金陵又是哪里?
但如果熟读两遍《红楼梦》,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红楼梦》的政治背景,作者分明借鉴了“玄武门之变”后,和“马嵬驿之变”的故事。贾家抄家与杨贵妃和杨家结局类似。
其次,贾家子孙荒淫无道,不思进取,又有曾为宁国公封号的宋徽宗的影子和设定。
再有,宁国府借鉴明朝故事。无论贾敬独宠嫡妻,只生贾珍一人教子无方,是明朝弘治、正德父子两代故事。还是贾敬谐音嘉靖,炼丹好道不管家与道士胡孱都一模一样。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也是明朝败亡的原因。
还有,荣国府老祖母带着儿孙,才是清初故事。
更有有意思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爬灰”,叔叔睡了侄儿的床,有靖难之役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睡上侄儿龙床之意。
“养小叔子”更是清初三大案之一,“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故事。
最后,宝黛爱情以及金玉良姻的情节,从《孔雀东南飞》《钗头凤》《西厢记》《牡丹亭》《一捧雪》《钗钏记》等文学戏曲中借鉴了很多故事原型和线索。
所以,《红楼梦》不是具体的讲述哪一朝哪一代的故事,而是借古今之兴废,讲述“兴亡”大道理。抚今追昔互为印证。以贾家抄家为例,放在哪个朝代都有对号入座的家族。这就是“兴亡”的共性。
我们读书人的重点要留在“兴亡”上,而不需要深挖故事背后的原型。清朝故事有,明朝往事有,甚至唐宋以往的悲欢离合都被囊括其中。
在兴亡的大背景下,人的悲欢离合,古今皆类似。
回过头我们再说《红楼梦》的发生地。可以肯定绝不是南京“金陵”。
金陵是四大家族的原籍,并非单指南京城。苏州、扬州都属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和金陵十二钗的籍贯也都是金陵。就算秦可卿,跟着养父秦业,籍贯也是金陵。
国人的祖籍直到九十年代都很详细。那时候的户口本上,还印着本人祖籍:山东莒县。后来取消还觉得遗憾,仿佛丢了根一般。
但原籍和籍贯并不同。古人流动性差,基本原籍约等于籍贯。只有有限的人,才会出现迁居异地的情况,往往是大变革时代。一般人虽然身处异乡,但籍贯不变。比方贾宝玉生长在京城,哪怕死在京城,他的籍贯也是金陵,不是京畿。只因他们只是客居京城当官。
闲言少叙,贾宝玉籍贯金陵,他只会关注金陵一地的人事,抽取出金陵十二钗判词,不表示《红楼梦》故事发生在南京。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就明确说他在南京给甄宝玉当老师,还去了贾家的宁荣街。彼时老宅宁国公府和荣国公府只有看房子的人在,贾家众人早已人去楼空。
“护官符”也说贾家共二十房,旁支在金陵十二房,亲派嫡系也就是宁荣二公子孙共八房都在京城。
敕造宁国府和敕造荣国府在京城,南京还有老宅宁国府和荣国府。这种情况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发生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那时候北京、南京两套班子。几乎所有王公贵族都有北京、南京两套府邸。北京由姚广孝奉命监制,是为“敕造”。
贾家在南京也有国公府,证明南京曾是都城,后来在北京当官住在敕造国公府,对号入座正是明朝南北二京情况。
明白了曹雪芹借鉴的出处,就明白《红楼梦》故事发生地是北京。当然,故事里很多季节、习俗以及文化、语言、饮食等混淆,可以是作者故意为之。也可以说明贾家从南到北,人口巨大庞杂,几千人聚在一起,自然南北都有。不提。
林黛玉进京是坐船一路向北。当时京杭大运河是南北通衢,南下北上基本都走京杭大运河,符合历史设定。
贾政打贾宝玉,贾母气得要收拾东西回“南京”,这也是明朝的说法
还是那句话,无论曹雪芹是否架空还是假托。哪个朝代最不重要,都不影响《红楼梦》的方位设定。故事发生地肯定不在南京,最大可能是在北京。作者故意隐瞒借用唐朝都城长安命名。
当然,皇宫称为大明宫,也还是紫禁城。而是作者提示读书人,贾家与皇帝的对立关系和结局,要从唐代故事着手。太上皇像李渊也像唐明皇。皇帝既像和太子李建成(义忠亲王老千岁)发生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有暗中推动马嵬驿之变,逼杀杨贵妃和杨家的唐肃宗李亨。
综上,《红楼梦》是个架空故事,事件、空间撷取了历史的若干片段,拼凑出一个兴亡故事。但可以肯定不是发生在南京,更不要与江宁织造曹家一一对照。
不排除是作者的人生经历,家庭故事,但也只是选取生活细节,不会使人物命运经历重叠。就像我用我的性格和生活细节写故事,但主人公的人生与我完全不同。如此而已!
文|君笺雅侃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