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吴大澄嗣孙吴湖帆:《秋山晴霭》

吴大澄嗣孙吴湖帆:《秋山晴霭》

吴湖帆《秋山晴霭》纵93厘米,横46厘米

纸本设色 创作于1951年,现藏于朵云轩

吴湖帆简介:

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初名翼燕,更名为万,字东庄,妻亡后更名倩,号倩庵,别署丑彩。1949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佞宋词痕》、《联珠集》,并有《吴湖帆画集》、《梅景书屋画册》、《梅景书屋印选》等行世。

吴湖帆《秋山晴霭》说明: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山谷中弥漫着袅袅的岚气、蒙蒙的雾霭。山峦在薄薄的云雾中似隐似现,仿佛披着一领轻纱,给人一种似梦似幻的缥缈感。在去往山中的小路两边,怪石嶙峋。土丘、石块,堆叠攒拥,或如拳,或如兽。杂树则或直或曲,或俯或仰,欹侧多姿,丛生于土丘、山石的罅隙间。远处山腰间,一条瀑布飞流而下,淙淙流淌,在山脚汇成小溪。山脚上的密林,有如剑戈,森然挺立。山腰间,云雾弥漫,朦朦胧胧。山势蜿蜒起伏。山脊之上,草木丛生。山上林荫深处,几间房舍隐约可见,俨然似有人居。

中国山水画讲求区分四时不同的景色,根据不同的季节表现出所画景致的季节感来。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讲:“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十台,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中树石、坡岸,先以淡墨定出轮廓造型。山石以短披麻皴为主,远山略用长披麻皴,皴出阴阳向背、凹凸明暗。近景杂树以率意多变的笔墨勾枝点叶。近景松树以重墨写出松针,后衬淡墨杂树。杂树墨色深浅、水分多少亦有微妙区别,略施花青渲染。左右杂树还施以赭色,以调剂、活跃画面气氛,丰富画面色彩。中远景小树以米点皴出深浅、远近层次。山上的植被也以米点皴出,并起到划分、点醒山体结构和轮廓的作用。远山以淡墨、淡赭、淡花青渲染而成。作者以腴润干枯、稚雅苍劲的笔法描绘山石、树木,以水墨、赭石、花青几种深浅不同的色调,以浅绛设色的方法,将秋天的山水景致、晴朗的天气、山中的云雾这几种物象加以意象的有机的整合,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的季节感表现得恬静优雅、恰到好处,观之令人神往。作者在题跋中写道:“痴翁浅绛法为千古画坛绝调,后惟娄东太常司农祖刹、得其三昧,非余子所能梦见。辛卯十月,学之而变之。”肺胃“浅绛法”,是与青绿画法相对而言的,就是在画山水画设色时,以赭石色为主,略用花青等色,不用石青、石绿等矿物质的重色。“痴翁”就是“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娄东太常”、“司农祖孙”指的是“清初四王”中的王时敏和王原祁。

该幅作品以传统的“三叠两段”的构图方法安排画面。肺胃“三叠”,是中国山水画中较常用的构图方式,即将画面分为地面一层、树—层、山一层。所谓“两段”,即景在下,山在上,云或水在中。作者没有机械地将地面、树、云、水和山截然分为三叠两段,而以画面左右两边的杂树将地面、树、云、水和山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视觉空间的处理上,将近景的“平远”与远山的“高远”结合起来。画家在云雾、岚霭的处理上极具功力,轻渲淡染,将山中云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利用烟云进行虚实处理,以虚代实,以实衬虚。肺胃以虚带实,是作者以留白的方式处理云、水,同时指代被遮掩的山腰。所谓以实衬虚,是以笔墨渲染山腰、树顶,挤出留白的云、水,产生“连氛累霭:炎日韬霞”的艺术效果,使人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及“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意想象。

该作品中的物象既简又繁。所谓简,是作者在作品中只描画了山石、树木和隐隐约约的房舍这几种物象。所谓繁,就是作者在这几种物象中,又以丰富的笔墨、笔法塑造出多变的形象,令观者玩味无穷。因此,作品具有既单纯洗练又丰富多变,既充分明了又含蓄婉约的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

郭若虚有云:“世之有论,谓山水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吴湖帆的这幅《秋山晴霭》营造出了一种“可游、可居”的境象氛围,令观赏品玩者不禁产生踏秋访隐之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5763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