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来惧怕死亡,于是忌讳提到死亡,总是将死亡这个话题覆盖上诸多不详的含义,这种骨子里的怯懦,追根溯源,与我们文化中的糟粕有很大的联系。
一方面,努力用广积善缘来企图换取人间寿命的延长,同时,也是为了死后能够继续享受与人间同等的待遇而做的准备,另一方面,追求仙丹,信奉仙道,惶惶不可终日中祈祷着长生不老。
这种很早就根植在民族价值观中的糟粕,让死亡这个话题永远暗藏阴暗之地,放不到台面上的话题,也就很难用影视剧的方式坦然表达出来。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确应该跟日本学习,因为,他们面对死亡这个话题,从来不躲闪或是忽视,而是总能巧妙的将这种所有人必经的劫难,慢慢升华到人文关怀的高度,所以,在他们的影视剧中,死亡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主题,生活才是不变的核心。
于是,无论看多少次日本的这部2008年上映的《入殓师》,我都会从头到尾不快进的陷入纯粹的感动中,这种感动很平静,很舒缓,不刻意,不做作,当然,透过整个故事的表皮,深入到最核心的话题时,死亡只是一个引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才是关键的。
第一次接触《入殓师》这部电影,会痛哭流涕,之后反复再去看时,已经没有这么大的情绪波动,而所有的感动,都会悄悄变成嘴角扬起的淡淡微笑,面对死亡的微笑,并不是不尊重,而是灵魂洗涤透彻之后的另一番感悟。
惧怕死亡,其实是惧怕生活,而如果将小心翼翼深藏的人文关怀,慢慢的与生活态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更加懂得《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初衷。
1
如果,让我们拍关于死亡话题的影视剧,我想,大多数情况下,导演们的镜头,总是会对准悲痛到昏厥的亲人,因为,这种避开逝者,直接描述生者情感波动的表现手法,是最能直接给观众带来一时情绪上的刺激,可惜,却并不能长久的在观众情感上形成很好的共鸣。
而《入殓师》这部电影,巧妙的把目光锁定在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中间人——入殓师身上,虽然只是一份职业,但却是架起生者与死者之间最后的桥梁,当导演透过入殓师的眼睛,观察着死者,同时也观察着生者时,无形中,已经慢慢铺垫着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客观对待死亡的态度,并不是刻意渲染一种过于矫情的感动,导演只是在记录与观察。
《入殓师》的电影内容相对简单,整体的格调自始至终是舒缓的,甚至稍显平淡,不过,正因为这份宁静的表达手法,才会让观影者不知不觉中陷入导演安排的思考陷阱中,因为,内容是简单的,可是,拨开内容后的主题却是值得回味的。
小林大悟在剧团解散后,和妻子美香搬回了乡下,急于找工作的大悟,在报纸上偶尔看到一份“协助旅行”的工作,不过,到那里之后才发现,并不是“协助旅行”而是“送上旅程”,顾名思义就是入殓师的工作,于是,故事顺着这条线而展开。
其实,导演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已经出现过关于死亡的暗示,那条本来要放生,却不小心被大悟摔死的章鱼,这是大悟第一次与死亡的近距离接触,而从大悟的情绪中可以看出,对于死亡的态度,大悟是心生怜悯的,正是因为这种心中待挖掘的人文关怀,推动着大悟朝着入殓师的职业方向发展。
在这部电影中,关于大悟接触的死者,在年龄上的安排也是很巧妙的,如果仔细去看就会发现,从老年,到中年,到青年,再到青少年,这是刚开始大悟接触到的,死者的年龄段的安排,这种从老到少的展示,其实也暗含着大悟心思的变化,老年的保守,少年的纯真,从一开始接触入殓师这个行业的本能排斥,到最后开始认真地接受,大悟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是从保守到纯真的。
如果心里充满杂念,就像是饱经沧桑的老者一样,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已然无法撼动,因此,是很难再去接触新鲜事物的,而如果心无杂念,那么,就像是少年般纯真,对待事物会怀着好奇和热情,而这种态度,源自尚未被世俗污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所以,人文关怀的产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由浅到深的领悟,就像大悟一样,当看到社长对待死者如同对待生者般温情时,那一刹那,他也许开始明白,如何看待死亡,其实就是如何看待生活。
整部影片中,糅杂着很多传递出来的情感,比如亲情,友情还有爱情,当然,各种情感的表达并不泛滥,反而如同潺潺流水,缓缓流淌过每个人的心间,在死与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死亡以另一种温柔的方式呈现出来。
2
《入殓师》的英文海报上,有一句话写到——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我个人的翻译是,最后的馈赠,如何理解这种馈赠呢?我想,大概就是如何将生存慢慢过渡到生活的阶段。
电影中有一段场景很具有深意,大悟与社长在楼上对话,而他们面前摆放的是鱼白,即为河豚鱼的精巢,这种珍贵的美味,或许是动物用一种死亡的方式,满足了人类肉体的需求,这种需求,已然摆脱了生存的困惑,而达到了生活的享受,正如社长所言:既然活着,那就理当享受最好的东西。
从死亡延伸出对于生活的感悟,让这部《入殓师》的档次一下子拔高了许多,我们总在恐惧着的死亡,原来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出现,这种出现,是对于生者的启迪,同时,也是对于如何正确对待生活的领悟。
日本人对于死亡的讲述,融入了东方人所共有的细腻情感,然而,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情感上的共鸣,而是从情感升华到对于生活的思考,从而,由内而外的散发出颇为震撼生活力量。
《入殓师》这部电影,并没有为了哀叹而哀叹,导演似乎有要意营造一种平和的氛围来看待生死,整部影片虽然也有愁绪绵绵的一面,但因为对于生者与死者之间细腻情感的生动刻画,让影片的整体风格,拥有了更多阳光温暖的一面,这种超越生死的描绘,体现出正确的生活态度。
死亡,我们谁都无法避免,但死亡的背面并不是悲伤,而是重生,电影中,导演用了很多动物的镜头来表现这个理念,逆流而上的鱼儿,虽然面临被冲到下游的死亡困境,可是,它还是选择奋力一搏,而它产下的卵孕育着新生命。
正如大悟最后亲手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可是美香肚子里的孩子,让大悟重新把父爱传递了下去,这种生命与情感的轮回,正好符合了自然发展的规律,生死有序,各安天命。
生来便要好好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而死亡终究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劫,与其恐惧,不如直面,从温柔对待死亡中升华出人文关怀的思想,也许,在活人的世界里头,才不会总是被世俗牵绊,看淡了,也就领悟了,既然领悟了,那就好好生活!
来源: 影视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