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曾说:”沉默使女人显得更优雅。”而中国的《礼记》中也有:”婉娩听从。”可见,在中西方传统男权社会文化下,女性都被要求顺服,成为男性的附属物,甚至被”物化”。而随着后世女性的觉醒和独立,中西方都诞生了以女性解放和女性婚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其中,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鲁迅的《伤逝》为代表,若仔细比较这两个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书中的两位女主,都不同程度的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下被”物化”。只是,由于各自社会传统文化的原因,两人分别采取了”言说”和”沉默”的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比较二者的同与异,可以看出中西方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相同之处:《玩偶之家》和《伤逝》的创作背景相似,为女性呼喊的主题精神相似

1,《玩偶之家》和《伤逝》之间接受和产生的渊源关系

《玩偶之家》和《伤逝》之间,是接受和产生的渊源关系。清末民初时期,在中国人竞相追求西方文化中的”科学”和”民主”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华夏大地上激起了个人自由和女性独立的浪花,使中国诞生了大批探究女性解放和女性婚姻的文学作品,其中鲁迅先生的《伤逝》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所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鲁迅的《伤逝》,可谓是”接受和产生”的渊源关系。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2,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创作背景和主题精神

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挪威从14世纪到19世纪初长期受外国的奴役和控制,一直是丹麦的附属国。1814年,终于摆脱丹麦控制的挪威,又被迫和瑞典合并,到1905年挪威才终于独立。同时,挪威地处欧洲大陆的边陲地带,自然地理条件很差,导致挪威经济发展缓慢,资本主义出现很晚。所以挪威的传统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同时,自由的小农和小资产阶级,一直是挪威社会的主体,挪威没受到过封建的压迫和工业发展的强烈冲击。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挪威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使得企业的规模逐步的扩大,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于是挪威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易卜生的两位朋友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还是当时著名的女权运动活动家,受他们影响并为了支持妇女解放运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横空出世。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玩偶之家》中的女主角娜拉为了给丈夫治病,瞒着自己的丈夫海尔茂伪造了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结果却犯了伪造字据的罪。后来,娜拉的丈夫痊愈后升职做了经理,娜拉借贷的事情被柯洛克斯泰揭发出来,她的丈夫无视娜拉借贷的原因是为了救他,开始大肆抨击他,说她是”坏东西”。当危机不再,又开始对娜拉甜言蜜语,希望她记住做自己的附庸。娜拉因此彻底认清了自己丈夫的真面目,也认清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不过是”玩偶”,于是她说出自己的不满,最后出走寻求真正的自己。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玩偶之家》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娜拉和丈夫由相爱的夫妻最后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和妇女解放之间的重重冲突,通过对当时社会下的宗教、法律道德的抨击,鼓励妇女们为了平等自由冲破传统观念。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3,鲁迅《伤逝》的创作背景和主题精神

鲁迅创作《伤逝》的1923年,正是中国妇女意识觉醒的时代。中国从1840年—1912年,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了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的双重压迫。一直到了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才开始了民主社会建立的旅程。同时,中国的经济类型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完全可以满足基本生产需求。所以,哪怕中国的资本主义早在明末就已经出现,但是却并未成为主体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封建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同时,在中国实施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使得农民阶级一直是中国的主体,没有受到过工业发展的冲击。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中国开始近代工业发展。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使得企业的规模逐步的扩大,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于是在”五四时期”中国爆发了妇女解放运动。为了支持女性,用”剧烈的战斗”去争取经济权,鲁迅的《伤逝》问世。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伤逝》的女主角子君为了追求和涓生的爱情,远离了父母离开了家庭。二人依靠子君买贴身饰物的方式,租住了一个小房间,购买了些简单的家具,二人开始一起生活。可是,离开家后的子君一心只想做涓生的太太,也不外出谋生,在家里养鸡打理家务,涓生也只是做着收入不高的工作。渐渐生活的重担,让涓生开始觉得子君不再风花雪月,事业的打击,更是让二人的生活陷入了僵局。于是,涓生开始觉得子君是他的负担,和她提了分手。子君因此认清了涓生虚伪的真面目,但是她默默承受了一切,回到自己家中没多久去去世了。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伤逝》通过描写五四时期涓生和子君为了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揭露了社会和个人的冲突:离开社会的解放,个人的解放是不会成功的。小说抨击了妇女的婚姻问题背后的社会制度、经济变革,鼓励青年们摆脱束缚,探索自己新的人生。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可见,这两本小说都诞生于各自历史背景下的工业大爆发时期。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女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两本小说的女主人公,都是曾经满怀幸福,最后却有了不同的结局,原因是什么呢?比较子君和娜拉的相同遭遇就可以看出来。

不同之处:娜拉和子君都被男权价值观所物化,她们却诉诸不同的话语方式”言说和沉默”

在《玩偶之家》中,丈夫托伐·海尔茂一直把妻子娜拉当作一件逗乐的玩物

在《玩偶之家》中,丈夫托伐·海尔茂一直把妻子娜拉当作一件逗乐的玩物。比如,”小鸟儿”和”泥娃娃”是娜拉的丈夫对她的称呼,尽管她已经结婚生子,却不得不为了丈夫,将自己装扮称小天使的样子,在丈夫需要的的时候,还要为他唱歌跳舞,甘愿扮演”玩偶”的角色。可见,娜拉的角色不被尊重,只是一件玩物。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而娜拉愿意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不被丈夫发现自己伪造字据的秘密,努力维持自己的婚姻,留住自己的丈夫。可是,在她伪造字据的事情被发现后,她还要利用自己的美貌来挽救自己的婚姻,去努力装扮自己。很显然,娜拉在自己的婚姻中,只是个玩偶,并不与自己的丈夫站在同一台阶。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在《玩偶之家》的第三幕,娜拉从梦幻中醒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控诉。在自己的丈夫开始无情的指责自己要毁掉他的前途时,娜拉开始认识到了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经过长时间的压抑她终于对自己的丈夫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她指责自己的丈夫没有过深入的谈话,两人没有深入的了解,指责自己在婚前是自己父亲的附属品,婚后是丈夫的附属品,让她为了得到他们的满意而放弃了真正的自己。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她甚至对当时的法律、宗教和道德这些所谓约定俗成的东西发出斥责。她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后,淡然离家寻找真正的自己,也拒绝了丈夫对自己的挽留,她说:”首先我是一个人 ,跟你一样的一个人—— 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在她的话语中,她说出了对但是世家的不满,对丈夫的不满。她用言辞为自己发声。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在《伤逝》中,子君和涓生同居后甘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和家庭劳作的工具

在《伤逝》中,子君和涓生同居后甘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和家庭劳作的工具。与涓生同居后,子君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受过教育的女性,突然忘记了自己的追求和志向。她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让自己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她的日常生活就是服侍男人和操持家务,沉浸在往日涓生待她的浪漫中。可见,她也没有和涓生同等的地位,只是个工具。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而她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维持住和涓生的爱情。作饭,养鸡等家务琐事,让子君身心俱疲,整个人从内到外非常麻木,降格为没有主体性的家庭劳作工具。但是,献身家庭的她并未因此而赢得男人的爱情,反而成为他鄙视和抛弃的对象。很显然,在子君和涓生的关系中,涓生没没有视她为平等的伴侣,而是自己的附属品和工具,随时可以被抛弃。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在关键时刻,娜拉用言辞来表达自我,而子君却保持了沉默。在生活因为涓生的失业,变得入不敷出时,她虽然也难过,但是家务让她变得麻木,她隐藏起自己的心思,默默生闷气,从不抱怨。甚至涓生开始埋怨她时,她除了眼神灰暗,默默承受外,别无他法。连涓生提出分手,她也只是回到自己的家中,然后死去。子君面对不公,所采用的方式是沉默。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子君的默默无言,让她的爱人迷惑,但也正是此表现出她已被驯服。她的沉默,是因为没有了自尊和勇气,她害怕没有了爱情,害怕面对曾经豪言壮语要独立的自己。”沉默”的观点和做法,让她的权利被剥夺,最终成为了被奴化的存在,只会默默消受不公。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娜拉”和”子君”人物形象后,体现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1,娜拉的选择和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联系

娜拉选择”言说”,与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念息息相关。西方文化中,非常强调个性,这与西方文明诞生于对大海的探索有关,追求自我和真理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理想。比如,伊璧鸠鲁主义坚信避苦趋乐是人的天性,鼓励人们将自己的幸福当做努力的目标;欧洲文艺复兴,人们更是将追求个人幸福作为信条;启蒙运动将”人权”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自由平等”的意识已经深入到欧洲社会。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大环境下形成的。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社会让娜拉感动不公,于是她斥责社会,这是因为欧洲人心中”个人本位”的思想,比如上提到到的经典台词:”首先我是一个人 ,跟你一样的一个人—— 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是个人意识的深入人心,才使得即便身处男权社会,娜拉仍然敢于挑战男权的代表:”父权””夫权”,指责自己的父亲和丈夫,将自己视为附属品,这让她敢于出走寻找真正的自我。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2,子君的选择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正如娜拉采用”言说”有其西方文化根源,子君的沉默同样可以归因于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中国的等级制度曾经实行了几千年,男女一直是不平等的,《诗 ·斯干》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这也是”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的来源,男子生来可以躺床、有衣服,而女子则只能躺地上、裹襁褓里。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以来通过宗法制被代代流传。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还因此有了”三从四德”,女子处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未嫁从父,出嫁从夫”,社会的伦理道德,将女子教化成”顺从”和”沉默”的物化形象。而子君虽然因为五四的影响,想要追求解放,可是最终还是化为了整日围着家务打转的传统女性,连被抛弃都不发一言。她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说出想法是多重要的事。子君的沉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结局悲惨,更是对女性悲剧的发声。

《伤逝》和《玩偶之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总结

综上,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下,西方的工业化带来了社会思想的变革,女性意识觉醒,进而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因为”西学东渐”的原因,《玩偶之家》传入中国,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题材,于是诞生了鲁迅的《伤逝》。虽然中西方都是男权社会为主导,但是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华背景下,诞生了娜拉和子君这样两个不同的被”物化”的人物形象。一个敢于为自己而发声,一个不敢为自己发声,却都是被”物化”的女性悲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5414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