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宋朝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喜欢看辛弃疾的词,就是因为他的慷慨豪迈,种种寻常景色,他总是不落俗套,写得上天入地。比如他的中秋词“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李白总是对月长歌,对影成三人,苏轼《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都是将明月赞美得高高在上。只有辛弃疾,那是真正侠客味道,准备亲自去月宫,砍去桂花树,让人间光更多,大有人定胜天的豪迈气势,着实令人快意。
不想被叽叽歪歪辗转婉约派折磨得气短情长的人,看看辛弃疾的词,总会令人心情开阔大好。
比如随意又翻到辛弃疾这首中秋词。虽然写的是中秋已过的景色,在标题里写了。是中秋过后的两天,去带湖的山边喝酒,但是我就是想看看有酒有秋月的辛弃疾,那心中的豪气。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果然没有辜负我,那秋月楼台,桂花香气,一个笑吟吟地,宛如口语,已经让人充分领略了那种开朗快乐的中秋余味。
是良辰美景,皓月清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纵然中秋节过去,但是秋月本身自有一种和其他时段不同的皎洁之美,清光流泻,自古仲秋都是赏月佳时,不必拘泥中秋节这一个日子,何况,这还在中秋节的余味里,楼台近月,桂花清香,且中秋节那种急促促团聚喧嚣的场景也过去了,反而给个人最好的休闲时段。
那笑吟吟地,可不是人前敷衍,那是真心的爽。
何况此时辛弃疾年届五十,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特别善于经营庄园,此时在江西带湖,他已经经营自己的田园别墅,接近十年,不做官的时段就是一典型乡绅地主,此地养老,湖光山色,有何不爽?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是谁到秋天来了便悲秋?有那么凄凉吗?当年楚国宋玉,看到秋天来了,就写下断肠的《九辩》悲秋,说什么秋天来了,秋叶落了,寂寞萧条,悲伤哀痛啊。
有那么可悲吗?
这倒是说的实话。至少从老百姓的观察,初秋和仲秋,简直还在暑热当中,初秋偶尔一点风就叫做新凉,仲秋的西风才慢慢带来更多的凉爽,中秋节桂子飘香,花好月圆,农村的田野稻子倒是黄了,那可是成熟的味道。等到晚秋,才真正有了秋寒的感觉,也不过加两件衣裳。真正冷只怕是要到仲冬。
宋玉之悲秋从一叶落就开始悲号,有那么丧吗?
所以我看到这里,力赞辛弃疾,真是接地气,讽刺了无病呻吟的宋玉一把,这些闲着没事的破文人。
有人说辛弃疾不也是文人吗?这个问题,我就呵呵了。人家是将军级别,写文字纯粹属于正经工作不让干,然后写点文字,结果一写就成了文豪。他是鄙视那些只摇笔杆子的。当然陆游除外。
反正我喜欢他狠狠讽刺宋玉一把。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用淡雅的心情,和朋友应酬,推杯换盏,看着这轻快的秋天的歌舞。
辛弃疾也是闲的,享受着自己多年经营的山庄,这里不得不谈辛弃疾文武双全,说他是地主乡绅不假,但是这些成果不是他巧取豪夺过来的,是他少年归宋后,朝廷的奖赏和自己官员的俸禄没有奢侈浪费,而且辛弃疾少年行伍出身,看见过乱世饥馑,他本人又热爱农田,亲自耕作打理,所以才有了这大片的庄园。
所以他才有资格嘲笑那些只依附皇帝的文官和文人。他们文可测字,但是武不能浇园挑水,大约总有飘摇不定的不安全感吧。
辛弃疾忽然来了一句,我倒是想问一声,这宋玉之流,具体有什么可以悲伤的?
其实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按道理,宋玉和屈原一样,也是楚国的文官,曾经是楚顷襄王的大夫,宋国的公子,不愁吃喝啊。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辛弃疾这句话,看起来颇像调侃。我想来想去,这宋玉为什么悲呢?如果一定要找出悲的理由,那就是秋天总会有风雨的,比如这中秋虽好,但是也不能老天晴啊,月有阴晴圆缺,重阳节总会下雨吧,他如果有真正的悲哀,一定是因为重阳节的真正冷风雨。
只是这也悲哀得太早了,从早秋一直到晚秋,都被宋玉哭了去。
调侃完毕。
实际我是笑着看完这首诗的。但是看完之后,又读了两遍,觉得这里面的气息非常奇怪,让人有点说不出的郁闷和悲哀。
从头到尾都在讽刺宋玉,可是我为什么就看到了讽刺之外笑里的沧桑呢?
为什么那句重阳节近多风雨,就缭绕在眼前呢?这句是辛弃疾诗的最后一句,通常压轴的话,非常重要。宋玉并没有说重阳节的风雨,他只是饱含悲哀地写那种内心如秋天的那种失意和动荡,人生的孤独。
实际辛弃疾的”重阳节近多风雨“,不是宋玉的,而是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的有名的断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一首诗,就这么一句话。”满城风雨近重阳“。
从天气的角度,中秋节基本应对秋分,重阳节应对寒露节气,这中间会有很强的冷空气南下,所谓真正的秋风秋雨,就起在秋分和寒露之间。这是能感到真正秋意的时段,所以满城风雨近重阳,是一种天气变化的写实。
但是潘大临写下这句诗时,正准备抒发一下另外的感想,结果被房东催租,心情分外低落沮丧,因为涉及到了生存的艰辛,他就再也写不下去了。朋友要诗稿,只有这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但是这句断句,赢得了很多人的共鸣,因为谁都会经历有风有雨还多事的多事之秋。
那么辛弃疾是忽然同情宋玉,觉得这个先秦的文人可能也会有衣食之悲吗?
离宋玉的时代,哪怕是宋朝,也实在久远,而且宋玉的生平并不详尽,从他个人来讲,也实在很难琢磨到底他是什么事情,让心情一直从第一片叶子落,就开始不好。
但是有一点,屈原和宋玉都是楚国末期的人物,或者他们的悲更带着一种末世的悲凉吧。
从这个角度,辛弃疾的心里倒是沉坠了一下。
或者宋玉之悲,是因为预感了末世风雨。
那么再来谈一下辛弃疾忽然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从个人的角度讲,辛弃疾很少叹自己的白发和青春,或者有,也是化在了山河气里。
他21岁,从金国起义,22岁匹马归宋,少年时代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宋朝的军队,收复北方的失地,包括他自己的山东故乡。可是当他回到南宋之后,才发现,这里的世界完全和想象不一样。
南宋无心和金国正面对抗,武备松弛,以求和来获得短暂太平和安稳。
每年的秋天,都是北方金国蒙古挑衅宋朝之时。
辛弃疾作为曾经和金国有过重要交集的将军武将,他自然知道这些北方部落的德行,没有了就抢,就武力逼迫,尤其多在秋天马肥人悍之时,骚扰中原。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就是秋天。
辛弃疾少年时就生死置之度外,但是他的理想是拯救宋朝和人民。重阳风雨,对于他来讲,他乐于挑战,但是对于一味苟安的南宋朝廷来讲,这样的风雨只会无情落在边境的人民头上。
然而,一地之失,国土就不全,国家就会动荡。虽然表面上辛弃疾被南宋搁置不用,甚至享有了安定的生活,悠闲在江西的中秋山水里,但是他的心和眼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国家大事。
又到了一年国家的多事之秋。
如何让宋玉之流不再悲哀,也只有国土永固,人民安宁。
然而辛弃疾此时,非他不力,实在是朝廷不用他呀。那些沦陷区,边境人民的苦难,他从小就知道得太多。如果宋玉是悲哀惊悚于楚国的即将灭亡,而他自己凄凉的身世。他想,他是懂的。
这顿中秋之后的美酒,喝到这里,就显得沉重了。
说调侃就是调侃,说真的,也就是真的。
这是年近半百的辛弃疾无法直诉的忧患,化作了让人笑中带泪的沉思。来,喝一杯!
为那个时代他的满城风雨,近重阳!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