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觉醒年代》:傅斯年为何会与毛泽东争吵?他们真的有过交集吗?

《觉醒年代》:傅斯年为何会与毛泽东争吵?他们真的有过交集吗?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据说钱学森教授辞世之前,曾对身边人这么问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根据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的分析,钱学森嘴里的“杰出人才”,应该就是类似于季羡林、陈寅恪、傅斯年、胡适之等国学与历史系大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今社会与教育体系下,清华、北大、南开、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再也培养不出下一代大师。

之所以会用“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作为引子,就是想点出本文的主人公。他乃五四运动的领导与发起者之一,与毛泽东有过交集的傅斯年。

前段时间在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傅斯年曾经与北大图书管理员毛泽东发生过“争执”。两个年轻人拌了几句嘴,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结合电视剧剧情与真实历史,傅斯年与毛泽东主席是否真的发生过争吵呢?

《觉醒年代》:傅斯年为何会与毛泽东争吵?他们真的有过交集吗?

《觉醒年代》中的傅斯年

先来看看《觉醒年代》里,傅斯年出场的具体剧情。傅斯年,外形有点胖。可是这个“小胖子”并不简单,他不仅能得到校长蔡元培的称赞,而且还有着“北大奇才”的绰号。(傅斯年的扮演者是家有儿女里的鼠标,也是80 90一代最为熟悉的年轻演员之一)

电视剧里,傅斯年为了劝说北大校工参加夜校,主动在校园内跑了好几圈。配合着傅斯年圆滚滚的身材,他的这番举动也是引起观众们的哈哈大笑。

后来,傅斯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手,参与指挥了五四运动。抗战爆发后,傅斯年返回北大任教,成为代理校长,他的一生与北大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值得一提的是,傅斯年与胡适二人关系匪浅。当时胡适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成为北大教授,在讲课方式上非常西方化,招致同学们的怀疑。

傅斯年则对胡适的讲课风格与内容十分钦佩,他认为,胡适与他的国学教授黄侃,在文学功底方面几乎不相上下。

作为学生会会长的傅斯年,让同学们不应该对胡适有所质疑。几次三番,傅斯年都帮胡适解了围,这对师生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后来两人一并前往台湾)。

从电视剧里来看,傅斯年虽是憨态可掬,但遇上国家大事却是丝毫不含糊。为了推广新文化,傅斯年能以身作则,上敬师长,下帮同学。这个穿着长袍的富态少爷,也是中国新文化历史上的奠基者之一。

《觉醒年代》:傅斯年为何会与毛泽东争吵?他们真的有过交集吗?

介绍完了有关于傅斯年的剧情,再来看看历史上的他。

傅斯年出生于1896年3月,山东聊城人。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傅斯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念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于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提倡白话文。

胡适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而我们的孟真(傅斯年)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傅斯年担任五四运动学生游行总指挥。后在胡适的安排下,傅斯年去了欧洲留学。

期间,傅斯年认识了许多来到欧洲留学的中国学生,其中就有国学大师陈寅恪。初到欧洲,许多中国留学生有些乐不思蜀,心思完全没有放在学业上。

据当事者回忆,傅斯年与陈寅恪这两人始终不敢荒废时光。尽可能地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的机会,多学些知识,也有人称他们俩“活像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笑看世间繁华,却不为所动,表达出傅斯年与陈寅恪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1926年冬,傅斯年学成归国,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正式投身于教育行业。

此后几年,傅斯年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以及台湾大学担任教授与代理校长,培养出一大批的优秀学生。

《觉醒年代》:傅斯年为何会与毛泽东争吵?他们真的有过交集吗?

傅斯年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即为“四一二政变”。国民党用武力蛮横镇压工人起义,决心以暴力手段“清党”。

所谓“清党”,即为国民党企图彻底铲除共产党,达到独霸中国的龌龊目的。傅斯年曾经写信给好友李石曾,表示赞同蒋介石的“清党”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傅斯年投身政坛,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

由于傅斯年性格火爆,他屡屡与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发生矛盾。孔祥熙是宋霭龄的丈夫,属于老蒋背后的“财神爷”。

国民党内部几乎没有人敢得罪孔祥熙,可是傅斯年却不满国民党财政部门的贪腐和不作为,多次上书蒋介石,让他对财政部长孔祥熙进行严惩法办。

为此,傅斯年还公开向孔祥熙发难,说他是蒋介石的亲戚,自身胸无点墨,根本不配担任这个财政部长一职。孔祥熙私下找到蒋介石,让他替自己出这口恶气,狠狠地教训一下傅斯年。

蒋介石没有答应孔祥熙的要求,反而找到傅斯年说自己绝对信任他,这让傅斯年有些受宠若惊。

他当即拍胸脯对蒋介石说道:“我是信任委员长的,至于说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可是这样便有违我的本性,砍掉我的脑袋也不能如此同流合污。”

最后,傅斯年在国民党内树敌太多,即便蒋介石有心袒护,但傅斯年还是遭到其他政客的弹劾。

《觉醒年代》:傅斯年为何会与毛泽东争吵?他们真的有过交集吗?

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会议召开后不久,蒋介石派出几位参政议员正式访问延安,共商国事。其中就有毛泽东的旧友,傅斯年。

傅斯年到了延安后,邀请毛泽东单独畅谈,毛主席欣然应约。谈话间,傅斯年将自己比作“陈胜、吴广”,把毛泽东和蒋介石比喻成“刘邦,项羽”,将五四运动比作大泽乡起义,成为推翻旧政的开端。

毛泽东与傅斯年二人彻夜畅谈历史与政治,还有生活等方方面面,简直像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第二天,毛泽东亲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傅斯年,是唐代诗人章谒的《焚书坑》。这首诗是著名的反讽诗,内容大致是秦始皇害怕天下读书人起来造反,于是“焚书坑儒”,结果却适得其反。

毛泽东主席之所以抄写了这么首诗送给傅斯年,用意也很明显。毛主席从来没有将自己比喻是刘邦或者项羽,共产党从来不搞封建社会的那套虚头巴脑。

当人民生存面临困难,日寇大举侵我中华,每个中国人都应拿起武器,与外敌斗争,捍卫家园,构建美好新生活。

刘邦也好,项羽也罢,他们都是封建时期的君主,不懂得体恤民间百姓。这首《焚书坑》表达了毛主席为国为民,没有任何私心的态度。也是毛主席对自己在这一阶段的成长,包括情绪归纳的总结。

《觉醒年代》:傅斯年为何会与毛泽东争吵?他们真的有过交集吗?

《觉醒年代》中的毛泽东

当然,毛主席不会因为这件小事就与傅斯年斤斤计较。相反,傅斯年为国共两党日后举行重庆会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抗日战争结束,随即爆发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蒋介石网罗一大批“世外高人”,将他们统统带到台湾。

包括孔子第77代孙,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天师道第63代天师张恩溥,在这批“大师”中,也包含了傅斯年。

来到台湾的傅斯年,积极帮助蒋介石培养新一批人才,让台湾各所高校运营的井井有条。由于傅斯年又高又胖,晚年患上高血压,败退台湾后,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上,使得不堪重负的身体又患上胆结石。

傅斯年应该有家族遗传疾病。他有个先祖叫傅以渐,据说是非常胖,竟然胖到不能走路,只能骑驴上朝的程度。

傅以渐生于1609年(明朝万历年间),却是清朝开国第一位状元,他考上状元的时间,是明朝灭亡后两年1646年,当时他37岁。傅以渐最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成为康熙的老师。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下午刚开完会,正准备返回办公室时,突发脑溢血,倒地不起,再也没有醒过来,终年55岁。

《觉醒年代》:傅斯年为何会与毛泽东争吵?他们真的有过交集吗?

傅斯年与蒋介石

从傅斯年的生平履历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人应该是蒋介石的“忠实拥趸”,与胡适之的思想有着高度重合。

在《觉醒年代》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傅斯年曾在北大图书馆,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发生过“争执”。

查阅多方资料,没有找到傅斯年与毛泽东正面发生过争吵的文字记录。

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曾经说到:“我曾经试图与傅斯年等学生领袖交谈问题,但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此外,当毛泽东从北大图书馆辞职返回湖南后,有些怨气地对身边人说:“自己被傅斯年给骗了”。

从时间来看,傅斯年于1913年进入北大学习,毛泽东在1918年夏末才到北大,担任图书室管理员,1919年初辞职返回湖南长沙。傅斯年是五四运动之后,赴德国留学。

这二人在时间上有所冲突,加上当时傅斯年已经是北大学生会领袖,他根本注意不到毛主席。

这么说来,傅斯年与毛泽东或许在北大有过一面之缘,但根本不存在深交。至于《觉醒年代》为何要安排傅斯年与毛泽东发生“争执”,肯定是有其独到内涵。

《觉醒年代》:傅斯年为何会与毛泽东争吵?他们真的有过交集吗?

傅斯年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他出身富庶,从小到大几乎没受过什么苦,一路顺风顺水。

毛泽东生平经历,包括出生背景与傅斯年有着天差之别。傅斯年进入北大后,又被教授们称为奇才,早早地就当上了学生会领袖。一时风头无二,他根本不会与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去聊什么家国大事。

傅斯年好比眼高于顶的项羽,毛泽东则是出生农家的汉高祖刘邦。这二人虽称不上是敌对关系,但由于阶级不同,平日里根本不会发生什么交集。

抗战胜利,毛泽东完全是看在往日的情分,以及为了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才会给傅斯年一个面子,与他坐下来交谈。但交谈的结果是双方对彼此的观念都不认可,甚至还扯出了陈胜、吴广和刘邦、项羽。这就好比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不对付,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觉醒年代》编剧之所以安排这么个前段,无非还是想突出新文化推广的不容易。以及当时各个阶层不同的青年代表,他们在遇上家国大事时,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

此外,这个桥段应该还有这样一个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革命没有什么先来后到,大家都曾经为民族和国家做出过努力。由于立场派别不同,在某些方面存在隔阂。

也不能因为毛主席的关系,我们就全盘否定傅斯年是十恶不赦的。更不能因为傅斯年是国学大师的身份,便对他提出的任何观点予以赞同,还是一分为二的看比较客观。

《觉醒年代》:傅斯年为何会与毛泽东争吵?他们真的有过交集吗?

总的来说,历史上应该不会出现傅斯年和毛泽东二人争吵的场景。毕竟傅斯年是大忙人,他不会注意到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

《觉醒年代》这个桥段大概是编剧人为杜撰出的,在没有脱离历史的大框架下,加入这么一段剧情,则更能显出这两个人物的饱满。

回到本文开头,傅斯年远走台湾,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带出了一批批“衣钵传人”。如今中国大陆各所高等院校,不是培养不出什么大师。

只是大师这个称谓较为模棱两可,有些玄乎其神,需要用时间来沉淀。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虽是钱老临终遗言,但也能代表当今中国国富民安,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提高,想出类拔萃,必须更加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4352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