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的一天深夜,中国长春警方接到报案,在长春通往营口的铁路旁,有人发现一具男尸,闻讯赶到的警察迅速封锁了现场。
经过勘察,死者身上有多处伤痕。经推断,该名男子一定是死于他杀。同时,警察还在死者身旁发现了一个蓝色的布包。
除了几件旧衣服,蓝色布包里没有发现其它物品。除此之外,警察在案发现场也没有找到任何可疑的线索。
死者是谁?他为什么会在铁路旁死于非命?很快,警察就找到了死者的妻子孙曼霞。
当死者的蓝布包出现在这个女人面前时,她惊慌失措地打开布包,确认里面装的是丈夫的衣服,孙曼霞意识到丈夫遇害了。
她的丈夫名叫丁争龙,在营口大石桥镁矿做职员,从不惹事生非,怎么会突然死于非命呢?
警方称,就在案发后不久,一位名叫骆大昭的人来到警局,他和死者丁争龙既是同事,又是好朋友。
骆大昭向警察说,命案发生时,他本人就在现场。那天,他们一起去长春看望朋友,在回营口的路上遇到几个当兵的,双方起了争执,当兵的掏出刀子捅死了丁争龙。
孙曼霞听完警方的陈述,一个劲儿地摇头,她大喊:“这怎么可能?”她想不明白,丈夫知书达理、老实本分,怎么会和士兵发生争执呢?
孙曼霞觉得,这其中必有蹊跷,她不能让丈夫死得不明不白。
第二天,孙曼霞决定亲自查明真相,她来到丈夫生前工作的营口大石桥镁矿,希望先通过丈夫身边的工友了解丈夫死前的一些情况,而就在她和一位矿工交谈中得到了一个重要线索。
原来,在丁争龙被害的前一天,这位矿工看到丁争龙曾和人爆发过激烈的冲突。
据这位矿工回忆,当时丁争龙似乎跟那个人撕扯起来,丁争龙手里紧紧拿着一个蓝布包,他大声质问对方:“你想谋财害命吗?”而那个抢蓝布包的人也是矿上的工人,名叫骆大昭。
孙曼霞听到“骆大昭”这三个字,心里一阵莫名的恐惧,这个人不就是后来跑到警局报案的人吗?丈夫被害时,蓝布包里只有几件旧衣服,丈夫为什么会喊“谋财害命”呢?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骆大昭有重大嫌疑,此人一定隐瞒了什么。孙曼霞想到这里,她二话不说,直奔警察局,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警方。
其实,警方最初就将报案的骆大昭划为重点嫌疑人之一,已经将其拘捕,并开始审讯。
根据孙曼霞反映的情况,警方加大了对骆大昭的审讯力度,案情果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几天以后,孙曼霞接到警方通知,让她去警局一趟。在警局,警察递给她一个沾满血迹的蓝布包,里面都是一些旧字画。
警察说,这个蓝布包是他们在骆大昭家中搜出的,丁争龙就是因为这些字画惹上了杀身之祸。
原来,丁争龙买了一些中国古代字画,他无意中跟骆大昭谈起买的这些文物。可谁知,骆大昭见财起意,竟然暗起杀心。
那天,骆大昭哄骗丁争龙带上他的字画,说要一起去长春让朋友开开眼,在搭乘列车回营口的路上,借机残忍地将丁争龙杀害,夺走了装有字画的蓝色布包。
为了掩盖真相,骆大昭还将蓝布包偷梁换柱,并在事发后跑到警局上演了贼喊捉贼的一幕。
经过审讯,骆大昭供认不讳,被判处死刑。就这样,一桩谋财害命的血案终于告破。
将凶犯绳之以法后,孙曼霞带回了那个沾满血迹的蓝布包,布包里面装着几件国宝级的字画,其中有一件中国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苕溪诗卷》最为珍贵。
米芾是中国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字被人赞为畅快淋漓,纵横奇变,因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不多,所以米芾的每一个字都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当初,骆大昭也是打听到这件宝贝价值连城才动了杀心。
《苕溪诗卷》一直是清宫内府的皇家收藏。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他临走前挑了一批贵重书画带走,其中就有这件《苕溪诗卷》。
后来,很多文物散落民间,丁争龙在小贩手里买到了《苕溪诗卷》,谁知他因此丧了命。
破案后,丁争龙的妻子孙曼霞远走他乡,不知去向。期间,很多人一直在寻找《苕溪诗卷》,但是这件国宝如石沉大海,音信全无。直到20年后,《苕溪诗卷》在首都北京出现了。
1964年的一个清晨,首都北京的荣宝斋里来了一名行色匆匆的男子,这名男子手里捧着一个蓝色的布包。
男子一进门就直奔柜台,他将蓝色布包直接放到柜台上,并对店员说,他要卖掉布包里的物品。
当蓝色包裹被打开后,店员顿时被里面的物品惊呆了。原来,店员看到的是几件古代字画,其中有一件正是销匿20年的国宝《苕溪诗卷》。
店员马上喊来主管领导,双方经过一番协商,男子答应先将东西留给他们鉴定,然后转身离开。
当天下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葱玉、副局长王冶秋、国务院秘书长齐燕铭以及中国书画界的知名专家都来了。
当场的专家学者很多人也只是听说过《苕溪诗卷》,却从来无缘得见。专家们仔细检查眼前的这件《苕溪诗卷》,初步判断它确实是米芾传世的真迹。
那么,这位男子是谁?他又是怎么得到《苕溪诗卷》的呢?是偷,还是抢?难道孙曼霞也和他的丈夫一样遭受厄运了吗?
终于,男子又出现了。当专家向他询问字画的来历时,男子只是简单地说,这是母亲托付给他的事情。
专家们提出,想见一见宝贝的主人,男子婉言拒绝了。
男子说,母亲一直说这些旧纸片是国宝,他并不太相信,所以才来到荣宝斋,现在确定这些东西的确是文物,按照母亲对他的嘱咐,捐给国家,分文不收。
说完,男子就离开了。
后来,国家文物部门组织力量经过多方查找,终于找到了男子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住址,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专程北上哈尔滨,想为献宝的主人颁发奖状,赠送奖金。
原来,这名男子就是孙曼霞的儿子。在那艰苦难熬、兵荒马乱的日子里,这位意志坚强的母亲拉扯着6个孩子饱受苦难,流离失所。尽管如此,她始终没动过国宝的念头,默默守护了20年。
《苕溪诗卷》在消失了20年以后,又在首都北京出现的消息轰动了中国文物界,很多专家学者对这幅书法作品能够流传于世感到欣慰。
《苕溪诗卷》这幅纸本行书长约2米,全卷35行,共394字,整卷用笔中锋直下,字体微向左倾,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
更为难得的是,《苕溪诗卷》还是一件流传有序的文物,它的卷末署有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也就是说,这件书法写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即公元1088年,那时米芾正好38岁。
而根据卷上的印记,可以看出,此帖曾被明朝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等名家收藏,清乾隆时更被收入内府,还刻入《三希堂法帖》。
当时,荣宝斋并没有留下这幅珍贵的《苕溪诗卷》,而是把它交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故宫博物院又添了一件镇院之宝,为这件国宝找到了最好的安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