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原创 | 李小墨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今天读完了夏目漱石的《心》。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以夏目漱石先生那样的盛名,我竟然是第一次读他的书。

他是公认代表日本近现代文坛顶峰的文学家之一,头像一度被印在日元纸币上。夏目漱石先生之于日本人,可能有点像鲁迅先生之于我们,文章选录在课本里,每个上过学的日本人多少都要接触他的作品。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印有夏目漱石先生的日元纸币)

为什么这本书叫《心》呢,在1914年这本书初版的时候,夏目漱石先生曾经亲自为预售广告写了句话:

“我要向欲认清自己内心的人,推荐这部剖析人类心灵的作品”。

什么是文学经典呢?

读书这么多年,我以为是,故事永远不会只是他者或者某个时代的故事,故事永远会读到自己身上来,因为它们内里探讨的永远是人类普遍的困境。

谁从《包法利夫人》里读不出能力跟不上欲望的求不得之苦呢?谁读完《月亮与六便士》会不重新思考自己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呢?谁没发现《傲慢与偏见》里的不同择偶观依然能在现实里找到映照呢?

《心》也是这样,初读觉得平淡,可是越深想,就越窥见人性的幽深。

01

一个简单又震撼的悬疑故事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心》这部小说分为三部分:“我和先生”、“我和双亲”、“先生和遗书”。

“我和先生”讲的是大学生“我”在镰仓海边独自一人度假,正当百无聊赖的时偶遇了先生,先生身上独特的气质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他像一个遗世独立的人,每天超然而来,超然而去,周围无论怎么热闹,他都没表现出多大的兴致。

从海滩搭话开始,两个人的交往越来越多,“我”经常去拜访先生,慢慢开始在先生家里吃饭,到后来关系甚至亲近到脏衣服拿给太太洗。

可是随着交往深入,先生对“我”来说却越来越像一个谜团。

首先,他的态度很奇怪。

“我”和先生熟识之后,先生的态度和在海滩初见时并没有太大变化,总是淡淡的,不时流露冷淡的态度和缺少人情味的话语。可是也不能说是疏远,先生是欢迎我去的,也明确说过:“我是个寂寞的人,所以你来我很高兴。”

其次,他明明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学识极好,可是却离群索居,也不交际,也不出去做事,只自己在家看书思考。

先生的老同学不少都已成名人了,“我”觉得以先生这样的学问和思想,名字完全不为世人知晓,非常可惜。可是先生却说自己不具有主动介入社会的资格。

第三,先生每个月的某一日都会独自去杂司谷给一位逝者扫墓,多年来没有一日不是如此。可是逝者是谁,以及为何要每个月都去扫墓却讳莫如深。

第四,先生看似温和,可是却抱有一些激烈的观点,比如“爱是罪恶”,比如“一看到钱,任何正人君子都马上变成坏人”。

第五,先生明明是爱太太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丈夫,可是他们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东西,太太也弄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只知道先生悲观厌世,不相信任何人,包括所有的世人,包括最亲的太太,也包括他自己。

可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一个原本会有大好前途的人悲观如是,自弃至此呢?

“我和双亲”讲的是“我”的家事,“我”大学毕业后,父亲病危,情况随时可能急转直下,所以我就被耽搁在老家,暂时和身在东京的先生没了直接来往。

父亲和母亲一边担心父亲临终身边没人,一边又为我毕业还没找到事情做而着急,所以就催我写信让先生帮忙谋职。我硬着头皮写了封信。

先生没有回信却拍来一封电报说想见“我”,可彼时父亲的病每况愈下,我根本无法离家,只好写长信解释和致歉。先生又拍电报表示不去也可以,却只字不提谋职的事。

可是隔了一段时间却收到了一封非常重,非常长的信。

那是先生的“遗书”,先生自杀了。

他死前把自己的人生摊开来给“我”看,亲自解开了所有谜团。

先生身上的谜团太多,作为读者,到了最后一部分几乎是句子赶着句子地读完。

02

先生既是卑鄙的,又是可敬的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先生为什么自杀呢?

因为两次背叛,第一次背叛让他很难再相信他人,第二次背叛让他对人性彻底失望。

先生是一个富家少爷,在他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双亲先后病逝。他的父母非常信任他的叔父,把偌大的家产以及未成年的独生子,也就是先生,全权托付给了叔父。

刚开始,先生像敬重自己的父亲一样敬重自己的叔父,叔父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先生。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可是奇怪的是,叔父叔母一再劝才刚刚上高中的先生早婚,理由是早点结婚好继承家产,先生没有多想,以为是乡下的习俗。后来他们一年又一年一再说这件事,而推给先生的结婚对象就是叔父的女儿,先生的堂妹。先生没多想就拒绝了,因为从小玩到大,只当是妹妹,并没有其它的想法。

拒绝之后,再回老家,叔父叔母突然就变了脸:

“叔父的态度变了,再不似以往那样和颜悦色地像要把我拥入怀中。”

“没有预感,没有准备,如风而至。在我眼里,叔父及其家人陡然成了别人。”

先生这才琢磨出味来,他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要他结婚,而是要他和自己的女儿结婚,这样才更方便侵吞家产。先生顿时警惕出来,又听到了许多关于叔父的传闻,说叔父的公司原本看上去濒临破产了,而这两三年竟然骤然起死回生。

先生决心和叔父摊牌,想拿回财产,经过其它亲戚介入,归拢了财产,可是已经大打折扣,两三年的时间,完全受信任的托管人,有太多时间太多机会做手脚了。

父亲那么信任,自己那么敬重的、人前人后永远一副正人君子样子的叔父,竟然因为贪图钱财变成了不义小人,先生从懵懂天真一夜长大,他意识到:

“世人不会有像从坏人模子里铸出来的坏人。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关键时刻,就摇身变成坏人,所以也才可怕。”

什么关键时刻呢?利益相关的时刻。在欲望和利益面前,善良和道德是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饶是被叔父侵占,先生最后得到的钱也足够他一辈子不做事衣食无忧,可见先生父亲留下的家产数额有多么惊人。看到足够多的钱,任何正人君子都马上变成坏人。

先生灰心失望,变卖了所有家产,携着巨款永远离开了家乡,决定永不归乡,和叔父永不复见。

小小年纪经历这样的背叛,他变得无法信任他人。

“人是不可信赖的这一观念无可救药地深入骨髓。我把自己敌视的叔父叔母以及其他亲戚简直看成了人类的代表。甚至乘火车都不由小心邻座人的举动。偶然对话搭话,更加有了戒心。”

大家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这是反应过度,我们在影视剧里,小说里,社会新闻里看过太多背叛和见利忘义,我们会觉得很正常,因为这些事情是和我们无关的。我以前也是如此,看再多,也很难冲击到我对世界对他人的认知。

我第一次对人性产生深深怀疑,第一次感觉到世界观受到强烈的冲击,是因为得知无比信赖的多年老友竟然四处撒谎骗人借钱,理由花样百出,每次都不一样。她以前可是我心里人品最正的人之一啊,我实在无法把这个行为和我认知中的她联系起来。

连她都这样,那还有可靠的人吗?这个世界是还有值得信任的人吗?我不禁脊背发凉。

所以我特别理解先生的这种变化,在三观还未形成的年纪,经历了这样切身的背叛。

但是到这个时候为止,先生虽然觉得其他人可能是不可靠的,但是至少我自己是可靠的,我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先生又经历了第二次背叛,这次背叛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

但这次背叛的人,是他自己。他在自己身上验证了:“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关键时刻,就摇身变成坏人,所以才可怕。”

他寄住到一个军人遗孀的家,爱上了这家漂亮的小姐。细心温柔的太太非常照顾他,毕竟是年轻人,他慢慢恢复了活力。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可是他的疑心病又犯了,他想会不会这家的太太又是贪图他的财产呢?甚至他的爱情都是人造的阴谋呢?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所以他迟迟没有求婚。

这个时候,他的好朋友K状态非常不好,K的父亲是和尚,作为次子,家里没有财力送他去东京读书,所以就送到一个医生家当养子,医生家希望他学医,可是他却背着养父母学了其它学科,用养父的钱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路。到东京读书的第三个暑假和养父母主动坦白了自己的欺诈,最后生父母和养父母都不再理睬他,不给他提供学费。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此时先生经济非常宽裕,完全有能力帮助K,可是自尊心很强的K只想自食其力,他很快就找了一份临时工作。

K是那种心怀大志,从不放松学习和自我精进,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一点时间都不愿浪费掉的人。他追求那种苦行僧的生活,偶像是古代高僧,甚至觉得应该主动把自己放在逆境,磨炼意志,成为坚强的人。

可惜复杂的原生家庭,以及学业和工作的过度消耗,让他的精神和健康都开始出现问题,他时而感伤,时而激愤,时而对未来灰心,他变得焦躁甚至出现神经衰弱。

先生跪在他面前,才把他请来和自己住。先生此时的心态是:“心情上就好像怀抱一个即将溺水的人,请愿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对方”。

可是没想到,一段时间后,似乎小姐变得和K更加亲近,先生开始妒忌K,先生觉得K的长相、男子气概、学业均在自己之上。更要命的是K也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K并不知道先生在爱着小姐,如痴如醉地和先生剖白了自己的内心,想听听好朋友对这件事的看法。

一下子,K和先生成了情敌。

可是先生卑鄙的地方在于,他并不告诉K自己也爱小姐,而是利用他对K的了解,让他主动放弃求爱之路。

K曾经说过:“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是渣滓”,先生把这句话说回给K,先生太了解K了,他一直追求自己心目中的道,为了道可以牺牲一切,首先就是要禁欲,即使脱离了欲望的爱也是道的障碍。

K正直、善良、单纯,知行合一,“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是渣滓”,这句话等于是捏住了K的七寸。向小姐求爱就等于背叛了他平生的主张。

其实先生并不关心K是通天还是达道:“都和我不相干,我只是害怕K突然扭转生活方向而同我的利害发生冲突。总之我用这句话不过是利己之心罢了。”

可是那句话让K瞬间里槁木死灰。

劝住了K,怕迟则生变,先生赶紧趁机会向夫人提亲,两个人的婚事就定了下来。先生一直没和K亲自讲这件事,K是通过夫人的口才知道。

这样的做法有多卑鄙呢?

今天刚好看了反裤衩阵地衩姐写的一件事,大家可以拿来对照。

衩姐的朋友六年前就考虑离婚了,但母亲反对,怕女儿老无所依,所以她就求助小姨,小姨和她住一个城市,60多岁了还是一直单身,但日子一直过得很精彩。

她以为小姨会支持自己,结果小姨说:“你现在不是孤身一人了,还有一个孩子,一个人过,太辛苦了。”

她不解,男人挣不来钱,也不管孩子,成天没完没了发脾气然后没完没了道歉,而且在家两个人根本连话都不说,难道这样不会更辛苦吗?

小姨却说:“再怎么说,好歹孩子有个爸爸。”

看到最敬重的人这么说,她迟疑了。时间溜过去六七年,她还是不快乐和不甘心。

但令她完全陷入崩溃的是:她突然辗转得知小姨当初不支持她离婚,其实只是担心她离婚之后没有房子住会过来投奔,连累自己。

她崩溃的地方在于:“原以为那些劝和不劝离的人最多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根本不知道你在婚姻里经历了什么就张嘴做好人。完全想不到,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可能因为怕替你担责任,而极力劝阻你不要做出任何改变。嘴里说的是为你好,心里想的却是:你别影响我就好。”

这件事的性质和K遇到的事,几乎一模一样,明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却找了一个冠冕堂皇为你好的借口。又因为亲近因为了解,所以一下子就能拿住软肋,一句话就能戳心窝子。这个软肋于衩姐的朋友是孩子,于K是他平生的主张,都是他们最在意的东西。

但是K什么也没有说,留下一封交代后事的遗书,自杀了。

看到K的尸体,先生第一反应竟然是撕开遗书,看看上面有没有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发现没有之后舒了一口气。里面只说是自己懦弱无能,前途无望,所以自杀,对先生表示了感谢,对夫人表达了歉意,对小姐只字未提。

最沉痛的是最后一句话:“本该早日死,为何活至今”。

两个月后,先生顺利毕业,和小姐结婚,一切都遂心如愿。可是他觉得自己是有罪的,“我的幸福总有黑影相随”。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先生愧疚了一生,痛苦的地方在于每与妻子相对,他就会想到自己用卑鄙的手段得到了妻子,进而会想到自己对不起的K,三个人永远地捆在了一起。他备受良知的折磨,所以先生对妻子没有什么不满却总想避开她。

而先生最痛苦的地方在于:当初被叔父欺骗,他深切感受到世人不可信赖,但也只是觉得别人不好,自己还是地道的,世人不管如何,自己是正人君子。可是经过这件事,他发现自己和自己鄙视和憎恶的叔父并没有两样。

当涉及核心利益,他和叔父一样卑鄙,甚至他的利己之心比叔父还要狠毒,叔父自己谋财但是没有害命。

于是先生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人类全都不信任了。

以前听人说,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天真,就不会再天真。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现在越来越琢磨出这句话了。

想象一下,一对夫妻,如果只是知道对方出轨了,她可能会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短暂地怀疑,她可能会解释为遇人不淑,可是如果她自己也出轨了呢?自己无法抵制诱惑所以出轨了?当你发现连自己的忠诚度都无法保证,你就根本无法再信任他人的忠诚度。再冷眼看所谓忠诚,也会觉得只是诱惑不够大。

有些事情一旦迈出那一步,整个世界观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生之卑鄙,到这里已剖析得很明白了,为什么我又说先生是可敬的呢?

因为先生为良知所折磨,只有一个有良知的人,才会被良知所折磨。一个真正冷酷的人,会把责任归咎到别人身上,不会像先生那样认领责任。他大可以说服自己,K是像报纸上说的一样,因为家人和他断绝关系才自杀。

先生责己太深太过,断送了自己的一生,说到底是因为先生是一个有精神洁癖和道德洁癖的人。这一点已经足够可敬。

03

如果是我

我会怎么处理先生遇到的事?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先生到最后完全走进了精神的死胡同,觉得只有死亡才是最容易的那条路。

所以,最后我想聊聊,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处理先生遇到的事?

先生精神世界的鏖战,在心理学上其实叫做:“认知失调”,你的态度观念,和你的行为,不一致,你就会觉得不舒服,失调严重会十分痛苦。

这是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事,我们每天都要理顺自己的失调。

比如你觉得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不坦荡,可是你偏偏忍不住嚼了舌根,因为一起说坏话太开心了,但事后你会觉得不舒服。

比如你觉得人应该诚实,如果你说了谎,你就会不舒服。

我们要么调整想法,让行为合理化,要么调整后续行为,让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不再冲突。

遇到认知失调怎么解决呢?

首先,你要接纳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你会有阴暗面,会有不道德的想法,利己和利他冲突的时候,你会被两种力量同时拉扯,你会有卑鄙、丑陋、脆弱的一面。

人有两面,就像太极有阴阳,你要允许这一面的存在。

我们的脑子里可以同时有两种冲突的想法存在,当有这些想法出现的时候,去倾听它们,不要避之唯恐不及。

允许阴暗面存在,所以不需要在他人面前维持一个完美的形象,你可以保持透明,把自己内心的冲突,以及让自己不安的阴暗面的想法表达出来,把这当成健康的表达。

如果我是先生,我会直接和夫人和小姐表达自己的爱意,表达自己寄住以来感受到的温暖,然后把自己受伤害后支离破碎的心摊开,表达自己的不安,和不敢轻易相信世人的倾向。

先生就是不允许自己阴暗面存在,所以才会到死还无法对夫人坦诚。

其次,只有行为,能决定我们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想法是无罪的,想法没有变成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无害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理性去决定我要执行哪种想法。决定我们是恶魔还是天使的,不是我们的想法,而是最终的行为。

其实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先生根本不敢去面对自己内心冲突的两种想法,一直在压抑,所以恐惧支配了他,他恐惧小姐被K抢走。

他死前写的信全都是事后的反思,如果他当时能坐下来把两种冲突的想法写下来,他的理性就会回归,他就更可能做出与信念一致的选择。全面整理自己的内心冲突之后再行动,也可以避免冲动行事和事后后悔。

第三,要允许自己犯错。

每个人都会犯错,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为犯错的人开脱和免责,而是想说一次行为无法定义我们的余生,我们不会作恶一次就终生是恶人,失败一次就终生是失败者。

要允许犯错之后的自己重新开始,去承认错误,去接受惩罚和失去,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建立新的行为原则,重新开始。

普通人这样做,不至于走进和先生一样的死胡同。

先生如果能允许犯错之后的自己重新开始,就应该向夫人、小姐、K的父母坦诚自己在K最后的日子里扮演的角色,如果会失去小姐,那就得承担这个失去,如果会被K的父母指责,那就去承担这个惩罚。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就去承担这个后果。

对于一个道德感强的人来说,炼狱不在身外,炼狱在内心。掩饰和逃避,只会加深痛苦。

我读先生的故事时,想起两个不相干的人,《天龙八部》里的一灯大师和周伯通,一灯大师因为没有救瑛姑的孩子而悔愧半生,周伯通因为和瑛姑苟合,觉得对不起瑛姑和段皇爷,畏惧那段往事如蛇蝎。最后他们竟然在百花谷做起了逍遥的邻居,但这是他们去面对了这桩往事,才得以放下。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我知道,很多时候心债难还,但不逃避,才能放下。

我很早就发现,“知行合一”其实是一条快乐原则,按照你的态度和观念去行动,你才会快乐,如果你觉得自己应该自律,你不自律就会痛苦,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应该自私,你自私了就会痛苦,如果你觉得某种做法不道德,你做了就会痛苦。

夏目漱石先生说:“我要向欲认清自己内心的人,推荐这部剖析人类心灵的作品”,看到这里,你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心?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夏目漱石《心》:先生既是卑鄙的,也是可敬的

– The End-


作者简介: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职业读书人,已出版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

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个人日记公众号:李小墨的日记(ID:lxmmovie

个人微信视频号:李小墨的书单

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

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深度解读文章,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星标和置顶。

我们一起读书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3639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