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芦苇三首赏析,蒹葭萋萋,在水之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一说起芦苇,人们就会想到枯黄的芦苇顶着雪絮一样的花在晚秋的斜阳里,苍茫一片。人们往往会吟咏诗经里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仿佛无尽的仓皇的芦苇外,斜阳外有缥缈的佳人,让人既不可望,也不可以及,留下淡淡忧伤的远影,对照自己的凄凉。
但早秋的芦苇,却是美的,那是一种现实的蓬勃的美。
芦苇是最早感知春来的水生植物。冬至的时候,就会有小小的芦苇叶子从水中钻了出来,那还是季节的深冬。正是这种敏感和柔韧,芦苇被认为是最有灵气的报春之草。
它最先用作乐器的材料,上古的笛子,最先就是芦笛,而芦苇的纤维薄膜,被用作感知冬至春来的神秘物质,古人相信在冬至的那一时刻,芦苇烧成的灰会和天地有着神秘的交感,这种仪式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
在春天里芦苇提供根茎供人们食用。
夏天的芦苇是湿地最好的草本森林,净化水质,给鸟类和游鱼提供家园。
到了初秋,芦苇反而更高大蓬勃,青色的芦苇开始抽出花穗,最奇妙的是,这种花穗是雪白的,在青苍的芦苇叶子中,显得格外清丽俏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如果你有农村或者水乡生活的阅历,你不会忘记芦苇,那早春是清新的绿色,夏天是深碧,而早秋则是青苍色,那是一种绿的成熟色彩,此时时有空气凝华成的露珠,早晚在青色的修长的叶子间,而抽出的花穗,如同雪白的手帕头巾,如果比喻是个美女,那是乡村清丽修美的村姑和少妇,青衣雪貌养眼又清新。
所以这首蒹葭不是想象中的美女在芦苇之外。
这首蒹葭就说的是早秋仲秋芦苇本身,像美貌的乡村女子,站在水岸,站在水中,是一种真实的清丽和实在的茂盛感。
这是家园乡恋和乡愁,并不虚无缥缈,只是对于游子而言,回乡的路总是如此漫长,在梦里也闻得到那清新的芦叶在风露里特有的芬芳。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是,早秋和仲秋的芦苇,都不是仓黄色的,作为水草,得天独厚,如果不是水温特别冰冷,水生草本呈现的绿色更加繁茂而动人。
所以,这第二阙里,写的是芦苇的茂盛,既然茂盛,那颜色自然是苍翠的。那上面的露水,在太阳没有风干之前,芦苇别有清润。
那探出头的芦花,是佳人的脸,她站在水边。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这第三段里,才有了芦苇在风中的样子,采采,是采集的意思,但是采都采不完,只觉得如在手中的起伏,这是风吹过芦苇的繁茂,是水上的森林和竹林。
这就有了真正拟人之美,那芦苇风中的姿态,如何不像村女们劳作起伏的动人身影?
这是故乡的芦苇,故乡的美女,一夜西风起,何人不起故园情。
况且秋天是田园真忙碌收获的季节。
古代的人,结婚早,很多人最初的恋人和妻子,都源自于纯真年龄的故乡。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方苞方体,维叶泥泥。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诗经》《行苇》节录
在先秦,人们就知道引种芦苇,种植在低洼处,芦苇的繁茂代表家园的和睦和兴盛。
因为芦苇还有更多现实的用途,它是搭建房屋的原材料。古代泥巴做成的房子,必要参和芦苇,加强泥土的韧度。芦苇可以制作顶棚,围栏,编制窗帘草席,芦花是棉花运用之前的重要的冬天衣裳和被窝的填充保暖物。到了汉朝芦苇广泛用于造纸。
所以这家种植芦苇,还不许牛羊进去践踏。那青青方方的叶子,上面有滋润的露水,一家兄弟,在芦苇的庭院里相聚,其乐融融。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诗经《河广》
在后世里,站在一根芦苇上过江,那是神仙行为。但是这首诗的本意,确实真实的创造和进取。
是谁说河流太广,无法渡过,只要有芦苇,我就可以做成船,渡过它。
谁说宋国很远,只要我想去,我就一定可以到达。
是谁说河流太广,我的芦苇船不也飘了过去?
谁说宋国远,我还在那里吃了早饭才回来。
芦苇对于上古的农民来讲,是真实不虚的,是家园可见可生的植被,如果你了解了这些真实的背景,那蒹葭苍苍,便不再是意念中淡如远水的苍茫,那秋冬时节的萧萧,那不接地气的缥缈。
早秋芦苇矗立在水岸,构筑的是真实的家园,真实的苍翠秀美,真实的乡思乡恋。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