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竹素园位于岳王庙西南。从历史来讲,它始建于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始建者为因影视剧《雍正王朝》等而广为人知的浙江总督李卫;就形制而言,竹素园实际上是湖山春社的一部分,它和湖山神庙一起组成了湖山春社。
传统观点一度认为,竹素园在李卫失势后,便日渐颓废,相关资料中虽也有“几度重修”的描述,可终究言止于此四字,再无任何实质性内容。不过,随着十余年前,美国收藏家佛利尔拍摄的晚清竹素园现世,我们早已得知,晚清民初的竹素园不仅十分完整,且部分建筑相当惊艳,令人过目不忘。
然而,特别遗憾的是,十年来,对于这组竹素园的老照片,除了最初解读它们的《试论杭州城市文化的“根”与“魂”》(此文中的竹素园部分后独立成文,在媒体上发表,起名《一百年前的竹素园》)一文外,似乎很少有人再关注它们,而从十年后的资料来看,当年的这次解读还是有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有鉴于此,本文便意在基于此前的研究,佛利尔镜头下的晚清竹素园及部分其余竹素园旧影,对竹素园做一个进一步还原。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和杭州的大多数建筑一样,竹素园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遭遇过重大打击。运动结束后,又重新整修。因此,我们在观察晚清竹素园时,只能有限度地参考乾隆年间的界画。
首先,晚清竹素园的两大中部核心建筑为流觞亭及乾隆御碑亭,其中,流觞亭应毫无争议,亭内对联为:胜迹流连临曲院,群贤觞咏继兰亭。至于乾隆御碑亭,之前研究文章的判断是临花舫,不过我以为这只是笔误,因为从照片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乾隆御碑,碑上文字为:纵目湖山景,游心竹素园。社过春正丽,物与道俱存。黛重云根古,淙鸣水乐喧。沈思堪致远,得句异常言。值得说明的是,这座御碑亭恐怕是晚清西湖最具特色的御碑亭了,它的平面大致为两个六边形连接而成。
确定过中心建筑,我们还需一个强有力的建筑辨别方向,而下面这张水月亭当为不二之选,之所以可以肯定它就是水月亭,是因为根据记载,水月亭楹联为: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细看旧影,该建筑的对联正是此联。
至此,御碑亭、流觞亭、水月亭完全确认,反过来,下面这张与水月亭颇为相似的建筑也基本可以判定,它就是聚景楼。至于判断理由,其实有些粗暴,就是位置。下面第二张图截取自前文的一张御碑亭,透过它,我们可以明确得知,下面第一图,即断定为聚景楼的建筑,位于御碑亭北侧,参考乾隆年间的方志插图,御碑亭北侧只有聚景楼符合这一规格。
必须补充的是,行文至此,相信已经有朋友发现,晚清老照片中的竹素园与乾隆年间界画中的竹素园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建筑布局方面,界画中的御碑亭与聚景楼相当紧凑,但老照片里则相距较远。就个人观点而言,我并不认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后,重建带来的变动,至少不是主因,主因是图画自身的局限性。
回到竹素园本身,再补充两点:一、下面照片为聚景楼右侧的观瀑亭,它和聚景楼之间有藤架相连,观瀑亭对联为:源头清接金沙涧;波面平添玉带桥。
二、参考前面各图及资料,下面一图建筑应位于御碑亭东侧,对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本为雍正帝所传,此处当为后人重抄。另外,该建筑虽然无名,但对联,假山,小桥等都很有特点,对分析竹素园的造园艺术相当关键。
最后预告一下,在梳理过竹素园后,下一篇文章我们将来挑战与竹素园密切相关的湖山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