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猝不及防的青春断章,却宣判了一生宿命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猝不及防的青春断章,却宣判了一生宿命

蒲宁在《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一书的结尾,以他自己一贯最得心应手的习惯方式,游刃有余地糅合了爱情和死亡这两个他最热衷的主题,轻描淡写但又余韵绵长,正合奇胜却又不露痕迹。

对于阿尔谢尼耶夫的恋人丽卡之死,蒲宁这样写道:“那年春天我才知道,她得了肺炎,回到家里一个星期就去世了。我还知道,她的遗愿就是不让我知道她去世的消息。”接下来写在一次梦中见到了丽卡,笔锋一转,“我只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她,她清瘦了,身上穿着好像是丧服。可是,我还是感到了一种难言的喜悦,感受了心灵和肉体的接近,这是我在别人身上从来没有体会到的感觉。”从这可以看出,蒲宁那种对细微情绪精准的描述具有天才般的本能洞见,在死亡这样一种悲哀绝望的现实面前,他总是能够以一种敏感的笔触,去漫不经心地调配出一丝带有暖色调的穿透性情绪,从而营造出一种别有幽情暗恨生的柳暗花明般的盗梦空间,欲言又止,欲盖弥彰,使整个故事在干净利落的结束后依然保持着一种蓄势待发的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致广大而尽精微。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猝不及防的青春断章,却宣判了一生宿命

这本书被认为是蒲宁的自传性作品,像小说,也像散文,有时大段大段的风景描摹,有时又大段大段的心里独白或对话,水无常形、文无定法的自由自在的叙事风格,这种文本的特点非常鲜明而独特,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虚虚实实,影影绰绰,有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况味。而很显然,书中的丽卡之死只不过是一种蒲宁式的虚构,实际上蒲宁的初恋巴琴科,与书中的丽卡一样是一位医生的女儿,但同他分手后嫁给了作家早年的朋友阿·尼·比比科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中虚构的结局更是蒲宁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倔强而迷幻的向往,隐约中有一种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自我期许,不过这无法照进现实的破碎虚幻之梦,终归还是一场虚妄的倒影罢了。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猝不及防的青春断章,却宣判了一生宿命

蒲宁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远离故土在法国几乎离群索居的他,心中始终抱有一种对故乡俄罗斯深深的眷念之情,但同时这段时间蒲宁的感情生活也处在一团乱麻之中,导致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处在一种紧张的状况之中。或许回忆才是最好的一种自我疗伤方式,于是这样一部关于故乡、自然、亲情、爱情、梦想的成长小说在他的笔下像山间清泉一样汩汩流出,蒲宁那种细腻而敏感的文字带有一种静谧的诗意和明快的节奏,就像俄罗斯的风景油画一样,沉静中自有一种朴实而古典的美感。而他关于俄罗斯乡下的风物以及人情的描绘,给人以一种精彩绝伦的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写实主义风格在当时文坛各种流派纷呈的潮流下确实独树一帜而绝无仅有,更是为这本自传体作品注入了更多的俄罗斯民族文化印记的内涵,从而使这本书更加真挚质朴而打动人心。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记录的是一个小知识分子“把前半生的风景对你讲”的心路历程。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猝不及防的青春断章,却宣判了一生宿命

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出生于一个行将没落的家族,在那个叫做卡缅卡的农庄里,他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这期间,他遇见了一个叫巴斯卡科夫的来客,正是在这个长住在他家的古怪客人的引导下,主人公阅读了《堂吉诃德》《环球旅行者》《土地与人》等一批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这一段成长经历某种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主人公今后的人生走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远离故乡进城读中学,这一段时间家里发生了变故,一个哥哥因为当时的形势而被捕,父母为了救他而四处奔波,除此之外一切看上去还是波澜不惊的,或许最具标志意义的是自己的诗歌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这件事更促成了他今后选择一份与文化事业相关的行当作为自己的职业,在四处飘荡了恶一段时间后选择了进入一家编辑部工作,正是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初恋丽卡。而后主人公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在大哥的帮助下,进入了地方统计局作了一个小公务员,但青春期的主人公的内心一直在躁动不安,尽管丽卡对他十分爱恋和容忍,不过禁不住主人公那种带有炫耀式的毫不忌讳地与其他女性之间的扑朔迷离的暧昧关系,最终选择了离开主人公而出走,而真相是得了肺炎回家后一个星期就香消玉殒了。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猝不及防的青春断章,却宣判了一生宿命

这些琐碎凌乱的片段构成的这部小说,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在蒲宁精妙绝伦的文字魔力和抒情意蕴的加持下,字里行间弥漫着那种天马行空的青葱岁月中身不由己的情绪,那些成长中的疼痛与迷惘、追逐与失去、漂泊与回归、喜悦与忏悔,每一次的归去来,每一次的爱憎会,每一次的生别离,那种往昔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在主人公敏感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种青春的姿态就像蒲宁1889年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头上是凛冽的喧嚣,

脚下是沉默的萎凋……

我整个的青春是——到处流浪,

我的幽思冥想是——我的逍遥!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猝不及防的青春断章,却宣判了一生宿命

而对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已过天命之年的蒲宁来说,重新审视那种年少轻狂的曾经岁月,无疑有着更深切的感触和更深邃的反思,而正是俄罗斯那种广袤的自然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新激发了他那种回归传统的创作乐趣。在此期间,《米佳的爱情》和《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这两本小说的相继出版问世,并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蒲宁由此成为俄罗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他作品中体现出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的风格特色,以及对俄罗斯心灵的全景观照的思想深度,并在“寻找美与永恒的结合”上孜孜以求实现超越自我和超越时代的理念,这无疑是他曲折一生中那矢志不渝的卓越而勇敢的追求,无愧于时代和民族,也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对蒲宁来说,“生活呵,像草原,广袤而宽旷。”他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看上去只是浮光掠影地记录下自己青春中猝不及防的一个个断章,却冥冥之中隐隐宣判了自己一生的宿命——1953年流亡在外33年的蒲宁在巴黎病逝,而停留在他记忆中的俄罗斯终归还是一如往昔模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3208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