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潇湘电影厂厂长康健民想把彭建明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拍成电视剧。
当他找到霍建起时,导演认为拍成电影更合适,于是他们决定改变主意。
一开始,父亲的角色就确定由腾汝骏演,儿子则是导演去中戏找的。
霍建起看见正在球场打篮球的大二学生刘烨后特满意。
那会儿的刘烨清纯帅气,眼神清澈明亮,神态纯朴至极,非常适合演一个常年在大山里送信的老邮递员的儿子。
确定好刘烨以后,导演又请他推荐一位能演侗族姑娘的演员,刘烨推荐了他的同班同学章子怡和袁泉,可这两人均有戏约,他又推荐了比他低一级的学妹陈好。
由于剧本出来后,没有投资方感兴趣,所以筹到的资金非常少,剧组是在很穷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开拍的。
工作人员先要坐火车到长沙,再改乘汽车到组里,刘烨在车上还遭遇路霸劫车。
拍摄条件很辛苦,为体现真实感,演员需要背几十斤的邮包走几十里的山路,这对正在中戏上学的学生娃来说还真有些吃不消。刘烨在拍和大黄狗嬉戏的那场戏时还被抓伤了脸。
历尽千辛万苦,影片终于问世,这部电影也留下了刘烨最清纯,陈好最美丽的青春时光。
尽管付出很多,也先后获得了金鸡、蒙特利尔、印度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大奖,但影片的市场回报很少。
1999年,在国内只卖出一个拷贝,也有媒体称之为“国内发行几乎等于零的电影”。该片的主要收入是卖给电影频道的48万元和少量海外发行所得的8万美金。
可以说,在当时进口大片、娱乐片风行的大潮中,情节散淡节奏缓慢的《那山那人那狗》生不逢时,票房的“惨淡”似乎也在情理中。
然而,这部电影在日本尤其受欢迎,甚至火爆得有些不可思议。
当时日本的老发行人深泽一夫偶然看到该片,他通过北电的倪震老师找到导演霍建起,表示想把它在日本发行。
从此,《那山那人那狗》开始了在日本的传奇之行。
在岩波影院(日本最著名的一家艺术影院)的一间100多个座位的小厅中循环放映长达半年之久,细水长流的放映模式反响极其热烈。从五六月开始,又在大阪、神户、京都等地放映。
该片2001年4月7日上映后,在日本斩获的票房收入是卖断给日方发行人6万美金的20倍还多。
对比一下,与它同期的好莱坞大片《人猿星球》也才2.8亿日元,而《那山那人那狗》竟高达3.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是那时日本境内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
鉴于影片的异常火热,负责宣发的岩波影院又从原著小说作者彭建明手里购买了他6个短篇小说的版权,集结包括《那山那人那狗》在内,出版了一本日文版的彭建明小说合集,同样也大卖,发行量近14万册。
难以置信的是,看过影片的不少日本人居然还因此学起了中文。
日本的一些政府机构和党派拿它当教育片,要求下属职员观看。
除此之外,本片在其他地方也很受追捧。
2002的韩国电影周,《那山那人那狗》放映时引起轰动,当天放映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5分钟。
同样一部电影,为何国内少人问津,在日本却大放异彩,的确有些匪夷所思。
至于究竟是何原因,我们后面再讲,先来看下这部片子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远在上世纪80年代的湘西边陲,那里的交通、通讯条件还极落后,住在山里的村民们只能靠一封封信和外界取得联系。
老乡邮员(滕汝骏 饰)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崎岖狭窄的山间小路上,背着沉重的邮包独自为乡亲们送信。
如今他积劳成疾腿脚有些不便利,也到了退休年龄,因此他准备把工作交接给没有考上大学的儿子(刘烨 饰)来担任。
在儿子的观念里,做乡邮员的工作很体面,属于妥妥的国家“干部”(公务员),怎么着也比出外打工要好很多。
虽然儿子很欣喜地接受了工作,但第一回送信父亲还是放心不下,临时决定亲自陪他走一趟。
父亲因常年在外,父子间聚少离多的现实导致父子关系的隔阂,因此行走时两人总是一前一后,空间上的距离也反映了心理距离。
在儿子的记忆中,他从未喊过一声爸,父亲在他眼里的形象是模糊的,父亲角色的缺席,就难免让儿子心有怨言。
偶尔停下休息时,两人只能以“累不累”这种的话来化解彼此的尴尬和生疏。
对乡邮员到来后村民们的冷淡态度,儿子很是郁闷,他替父亲长年累月的辛苦付出,特别是因趟河水落下的关节炎而感到不值得。
但当离开时瞅见全村人欢送的场景后又深感欣慰,他从乡亲们的眼神里读懂了父亲也理解了父亲。
尤其是了解到孤苦的失明老人五婆的情况后,更令他对父亲变得肃然起敬。
五婆独自抚养孙子长大,后来他考上大学,从此再没回来,老人家哭瞎了眼睛,天天坐在家门口盼着孙子归来。
父亲每回给她送信读信,其实是张白纸,都要用编造的善意谎言抚慰老人的心灵,好让她活得有个盼头。
儿子清楚地意识到,父亲的乡邮员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没别的,就是父亲心底对乡亲们有太多的责任和牵挂。
他的沉默寡言,他的默默奉献,他的坚毅尽责,都深深感染了儿子。
两人在一个侗族山寨,共同亲历了一场侗族婚礼,父亲触景生情回忆起往事,一点点讲出了他内心对常年留守的母亲的歉意。
儿子的心结也随之逐渐被打开,他和父亲开始亲近起来。
所以,在父亲挽起裤腿准备趟过溪水时,儿子坚持要背他过去,爬在儿子身上的父亲当即落泪。
俗话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大了,在那一刻,他们的隔阂已化为乌有。
这趟漫长的邮路,不仅是工作上子承父业的接力传承,也是父子亲情重新链接的情感之旅。
影片的看点有很多,比如秀美的自然风光,每一帧截图犹如一张精美的油画,令人赏心悦目。
雾气氤氲的山林,层层叠叠的稻田,炊烟袅袅的屋舍,蜿蜒光滑的青石板路……很有天人合一的古典韵味。
美术出身的导演霍建起,在构图和色彩、光线方面非常考究,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大地。
演员的表现出色,纯朴而深情,真挚而感人。
这也是刘烨的大银幕处女作,年仅20岁的他带着满脸的青涩,稚嫩单纯的少年感特别招人喜欢。
刘烨凭借此片,被提名为金鸡奖最佳男配,算是对他演技的充分肯定。
当然,电影最打动人的还是片中充沛的感情。
父亲和乡亲们间的心照不宣,父亲和母亲间的守候陪伴,父亲和儿子间的脉脉温情,无一不让人动容。
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从来是含蓄、克制的,他们很少在言语上流露,更多是通过肢体动作和细节来体现。
比如,父亲在听到儿子喊他爸时,激动得潸然泪下,他没有当着儿子的面,而是转身欣喜地对老二(狗)吐露心声。
儿子睡着以后,父亲久久不能入眠,他只是盯着儿子熟睡的样子幸福地瞩目着,那沧桑的眼神里溢满了慈爱和关怀。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散文电影,一部诗化电影,情节虽然简单,但是感情很丰厚。
一趟三天两夜的邮路之行,让父子间微妙复杂的关系悄然发生变化,心结渐开,隔膜渐消,其中细腻浓郁的人情味令人倍感温暖。
然而,这部荣获金鸡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的电影,在国内却极不受待见,连一个拷贝也没有卖出去。
一部电影在国内和日本截然不同的市场反映,值得探究,主要原因是观众的口味不同。
秀美的风景、脉脉的父子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简单的情节,缓慢的节奏,充满乡土气息,清新、干净、纯粹的风格很符合日本人的审美口味。
观众从电影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久违的父子情深,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份久违的温暖,唤醒了他们对亲情的期盼。
特别是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父子亲情关系在日本长期缺失,所以片中父子间的真情实感对日本观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换句话说,影片的主题挖掘了日本当时普遍人情淡薄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战后的日本民众忙于经济建设,成人的世界重视物质,生活压力大,节奏极快,家庭关系淡漠,父辈们没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无暇顾及孩子成长的点滴,孩子自然也少有机会能喊声爸爸。
影片中刘烨饰演的“我”,由于父亲做邮差,常年在大山里跑,每个月才回家一次,因此他从未叫过爸爸。
直到随父亲进山送信,亲见乡民们因父亲带来外界的信息而欣喜,他们对父亲无不尊敬爱戴之时,他才真正理解了父亲,亲切地喊了声“爸爸”。
这一幕重重地击中了日本父亲们的心,他们太缺少这样的父子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