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三部曲,为什么说《饮食男女》最佳呢?
其“家庭三部曲”,也叫“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主题均是解构“家庭”,准确地说是解构“父亲”!为什么李安要将枪口对准“父亲”?
这和他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在《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有详细讲述。
作为家里的长子,身为中学校长的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可是李安读书时一直不争气,成绩一般得很。
还“违抗”父命,没按他所说的当个老师的职业规划发展,父亲的失望写在脸上,疼痛却留在了儿子心里。
对李安而言,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活得压抑纠结,即便到了美国读书,乃至成为人夫人父,父亲的“阴影”仍像大山一样压迫着他的思想神经,始终挥之不去。
所以,他只有拿起手中的“武器”,通过电影向父亲“开炮”!
唯有如此,才能一点点解开心结,与过去和解,与父亲和解。
一、
《推手》的剧本因在台湾的获奖,终于让“赋闲”6年在家的李安有了活路。
是的,他可以拍电影了,不必再甘做家庭煮夫。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退休的太极拳老师(郎雄 饰),前往美国和儿子一家共同生活的故事。
剧情很流畅,主要聚焦在跨文化语境下,中国老头和美国儿媳之间的冲突。
无论语言、思维、观念,还是生活习惯,两人的矛盾都难以调和,夹在中间的儿子更是焦头烂额。
我们同情父亲的遭遇,也理解儿子的处境,他很孝顺也很爱妻子,但就是没办法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困境。
撇开跨文化的背景不说,片中所反映的养老问题,在今天的世界各国,已经是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从剧情设置到拍摄手法,再到引发的思考,《推手》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最大的缺点是父亲形象的塑造“太肥”,反而让人觉得这老头不那么真实。
李安像是急于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多多益善地加诸其身,除了是太极拳高手,他还会写书法,爱听京剧也能跟着哼唱,也懂得打坐静修。
这样的“丰满”,很有些在西方人面前急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嫌疑。
尤其是对太极拳的“奇观化”呈现,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咱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真有那么玄乎?
比如餐馆里那场戏,好几位美国警察,在老头闭目站立时,竟然推他不动?
不知道是因为太极拳漂洋过海到了美国的缘故还是怎么滴,老头子的太极拳太厉害了吧!
从现实主义题材来说,这些地方显得太“假”!以上所说算是美中不足之处。
二、
第二部《喜宴》的特点是过于戏剧化,所以会特别热闹好看,这是李安的长处,他是学戏剧出身的。
高伟同(赵文瑄 饰)和赛门是同性恋,葳葳租住了高伟同的房子,是个渴望拿到绿卡的穷画家。
面对父母穷追不舍地逼婚,伟同写信说他近期将结婚,不料双亲马上空降,想亲临儿子的婚礼。
原打算以骗骗父母亲的伟同,听从赛门的主意和葳葳(金素梅 饰)假结婚,结果假戏真做她怀孕了。
过程是一波三折,荒唐好笑,结尾的难题终以各方妥协的方式实现了“大圆满”。
看似不错,是中西调和的结果,实则太理想化了!试想,两男一女的特殊家庭,就那么容易“天下太平”?
相比《推手》,这部的跨文化差异背景其实弱化了很多,核心冲突还是对同性恋持怎样的态度。
片中的父亲是位老将军,他身上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样深厚,区别在于他能大智若愚,巧妙地周旋。
在中式婚礼上,李安本尊出境,且以宾客身份对同来参加喜宴的西方人说:
你正见识到5000年性压抑的结果。
这句导演亲自讲出的台词,正是影片探讨的主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性的话题讳莫如深。
生存本能的问题,因为文化、习俗、观念的干预,变得压抑、复杂,甚至酿成许多悲剧。
《喜宴》在1993年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可谓名至实归。
这是李安所有作品里,唯一一部喜剧类型的片子,商业性和艺术性平衡得极好。
如果要挑“毛病”,那就是有些过于戏剧化。
三、
三部曲发展到收官之作的《饮食男女》,可就精彩至极了!
李安把人之大欲的两样东西汇于一炉,用娴熟的艺术手法来了个一锅炖。
我们从中看到了传统大家庭的“解体”,看到了个体的解放,也包括父亲的“新生”。
影片共有6次家庭聚餐,层层递进,推进剧情发展。
满桌的丰盛佳肴是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体现,而围坐桌边的人却是制造矛盾的根源。
鳏夫老头用一桌桌美食艰难地维系着家庭的温暖,可到头来力不从心,三个女儿还是各奔前程了。
《饮食男女》好就好在表面上平淡如水,内里却暗流涌动的表达方式,相当中国特色。
大家在桌面上尽量和和气气,可也免不了冲突,人人想着替别人考虑,私底下却各有各的难堪,只是碍于面子羞于启齿。
那么,传统意义上的“家”究竟意味着什么?
个体被困在原生家庭里,又本能地渴望感情的慰藉,希望能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电影巧妙地通过一次次的家庭聚餐,为我们解构了家庭成员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
三个女儿在原生家庭里的地位和心理状态非常不同,洞察这一点非常重要。
大女儿家珍(杨贵媚 饰)因母亲早逝,她潜意识中把自己当成了母亲角色,既以帮助父亲持家为己任,又视照顾两个妹妹为使命。
由此,原本单纯的姐妹关系发生错位,而她的好心也常常得不到回应,反而和妹妹的关系处得很别扭。毕竟,姐妹情深和母亲之爱是两回事。
更糟糕的是,思想负担过重的家珍心理变异,她有虚伪、逃避现实的一面。
整个人缺乏自信,靠自己捏造的一段虚假的感情创伤来欺骗自我,靠宗教的虔诚来安慰心灵。
好在她遇到周老师,其内心的另一面被重新激活,她便以截然不同于以往的风格出现在别人面前。
迅速地恋爱结婚逃离了原始的家庭,也可以说违背了她起初的愿望。
但从个体的幸福而言,家珍总算没有沉迷在自我欺骗的迷梦里,而是真正地面对现实。
四、
二女儿家倩(吴倩莲 饰),最为聪明能干。
她继承了父亲厨艺高超的基因,从小在后厨长大,可父亲想让她读书以便在别的方面有出息。
这种几千年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残酷地剥夺了佳倩自由发展个人兴趣的权力,自然她们的关系最紧张。
所以她特别追求独立,其实也是一种叛逆,想以此来积攒逃离家庭的筹码。
可惜投资的房地产血亏,感情上最为开放的她也没能有个安稳的窝。
最终她在父亲宣布要和锦荣结婚后决定买下父亲的老宅,重新开始生活。
那个最想逃离的人反而留了下来,她在父亲的厨房里自在地摆弄着厨艺。
三女儿家宁以乖巧听话的形象出现,是三姐妹中看上去最没特点的一个。
其实是因为她年龄最小,无意间被忽略了,缺少关爱呵护的她只能自己努力争取。
家宁边读书上学边勤工俭学,她还很有心机地夺走了闺蜜的男友,闪婚之后很快有了孩子。
从家宁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当家庭不能很及时很体贴地照顾到其感情需要时,就会自己寻求保护,在家庭之外获得能量,以满足自身的情感诉求。
除了三个女儿的精彩描绘,最出人意料的还是老朱。
在他一贯保守的外表之下,竟然做出了最大胆的举动,他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老朱和他女儿一样大的同学锦荣(张艾嘉 饰)结婚,还生下一个宝宝。
这种“大逆不道”的做派,是对“父亲”形象的一次重大突破。
“父亲”放下了传统文化的包袱,正视起自己的生命机能,坦诚面对生活,竭力争取俗世的幸福。
我们清晰地看到,他和三个女儿同样被家庭所困,又以各自的方式寻求解脱。
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家族)逐渐解体,个人本位在抬头,个体的追求和意愿慢慢得到张扬。
老朱在片中有一句台词,他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精辟地点破了本片的主题。
无论是四世甚至五世的传统大家庭,抑或现在的核心家庭(小家庭),其本质一样。
家庭的终极功能就是两样:饮食男女,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基础。
片中父女之间姐妹之间的所有冲突,根源正在此。
他们一次次在饭桌上相遇,却只能解决食的问题,而性是讳莫如深,是不能在台面上讲的。
所以矛盾不可避免,只能逃离,在新的家庭中承载人之大欲的本能。
这里也是对中国式家庭在交流沟通问题上的某种批判,亲人之间也不能有什么说什么,他们往往太过含蓄,可能还会憋在心里不说,彼此又喜欢替对方考虑,顾及彼此的面子。
结果呢?常常是沟通的低效和无效,更免不了一副副虚伪的面孔。
影片结尾,获得生命第二春的老朱,其消失了的味觉居然奇迹般地恢复了,真是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