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1988年,沈从文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逝世,四年后他的骨灰被运回家乡凤凰,一半撒在沱江里,一半葬于墓中。

沈从文去世以后,张兆和整理了他们的通信,出版了《从文家书》。

她在后记中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在“得不到”和“已失去”的执念里挣扎,仿佛早已经是人生的常态。

感情,从来无所谓对错,也没有值不值得。

从沈从文开始追求张兆和,历经了近四年,其间到底写了多少情书,怕是张兆和自己都不记得了。

只是从幸存的书信里,管中窥豹那些热烈浓厚的文字,怎样一番地叫人脸红心跳、心旌摇荡。

看过那样多的情话,最动人的一段始终是:“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沈从文与张兆和新婚不久

那果真是她最好的年纪。1928年,经由徐志摩的推荐,沈从文进入中国公学,教授大学一年级的现代文学。

第一天上课,他站在学生面前,窘迫良久,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最后转过身在黑板上写:“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学生们笑了,也缓解了他的尴尬。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湘西“乡下人”,曾浪迹于湘川黔交界的行伍之中。

凭着对文字的天分和努力,一步一步从北大旁听生变成了伟大的文学家和历史文物研究者。

能促成其成功的,除了才华,便是惊人的毅力。而这种毅力不仅体现在创作之路上,在爱情上亦是如此。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少年沈从文

在那群目睹他惊慌失措的学生中,就有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名门,曾祖父张树声历任漕运总督、几省巡抚、两广总督,直至直隶总督。

到了父亲张武龄这里,不再为官而专心教育。张家有良田万亩、商铺无数。

这一年她十八岁,正是个单纯活泼的女孩子。虽然皮肤黝黑,却有一张漂亮的瓜子脸。

她身上有一种属于大家闺秀的睿智的宁静,又有一种极有朝气的健康活力,她曾在中国公学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

这样的女孩身后自然有众多的追求者,她不停地收到情书,看完了也不回应。

她给那些追求者做了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当沈从文被她俘获,也加入到了追求者的大军中去的时候,他大约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了。

这个没钱又没学历的“乡下人”,用二姐张允和的话说,只能算作“癞蛤蟆第十三号”。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中年沈从文

才子的爱情向来都如疾风骤雨,他拼命地写着情书,她却是只字不回。

他迷恋但又自卑,他在她面前放弃了自我、抛却尊严,捧着一颗卑微的心,一心匍匐在她的脚下,哪怕是亲吻她的双脚都觉得是亵渎。

他苦苦地、哀怨地等待着她的一丝眷顾,却始终一无所得。

这一份纤弱卑微的爱,如同张爱玲说过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可爱一个人就是这个样子的啊,那样谨小慎微,一面奢望一面彷徨。他魂不守舍、牵肠挂肚,她却不胜其烦、冷漠以对。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他去她的室友那里打探消息,哭诉自己的苦恋,软硬兼施、寻死觅活得连室友都看不过眼了。

虽然如此被拒绝、如此被劝说,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却丝毫没减少。

他的居所在变,从上海到北京,从北京到青岛,给她写信却始终没变。平淡的文字,娓娓而谈的字里行间,有一种“舍你其谁”的坚韧。

她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动了心。与其说张兆和是被他的信打动,不如说是被他的毅力感动了。

1933年,张兆和毕业后回到苏州,沈从文也追随而去。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为了拜访她的家人,他卖掉了一本书的版权,托巴金帮忙买了一套英译精装本的俄国小说作为见面礼。

张兆和自然了解礼物的分量,只收下《父与子》与《猎人日记》,既不失礼也不逾越,却已经是一种婉转的信号。

此时张兆和的父亲和继母不在苏州,老实木讷却才华横溢的沈从文得到了张家一群姐姐弟弟的欢心,张允和更是极力想促成这段姻缘。

沈从文离开时托张允和询问张父的态度:“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开明的张武龄对儿女的婚事并不横加干涉,任其自己做主。

张允和得到答复后给沈从文拍了一个电报:“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

一个“允”字,意义双关。但张兆和怕他不明白,又偷偷拍了一封,写道:“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短短的几个字,里里外外甜得都滴得出蜜来。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这一年的9月,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结婚。她成了他的“三三”,他成了她的“二哥”。

两个来自完全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一个是带着野性和奔放的湘西人,一个是烟雨迷蒙楼阁深处走出的大家闺秀。

就连兴趣爱好,两个人也是非常不同,沈从文喜欢野调无腔,她却是自小受过严格昆曲培养,修养极高。

张兆和嫁给沈从文之后,她用自己的爱去包容了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全部情怀,放下了所有能发展自己的途径。

一个家庭中注定有一个人要付出得多。

她从结婚的那一刻起,就能立刻进入到为人妻子过日子持家的角色。

沈从文希望张兆和为人母后还能有所精进,进行翻译工作。

张兆和却无奈地告诉他:“你说译书,现在还说译书,完全是梦话。一来我自己无时间无闲情,再说译那东西给谁看?谁还看那个?”

她照顾孩子,精打细算、理顺生计已是不易,还要应对他时常的大手大脚、仗义疏财。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沈从文一家

对着一个浪漫主义者,谈论柴米油盐生计艰难,他是无论如何不能体会也不愿意去体会的。

说张兆和不曾理解沈从文,沈从文又何尝真正理解过她?文人的浪漫主义,并不因年龄而改变,也不随岁月流转。

所以就显得务实者是那样俗气不堪。这种俗气,是跟他的理想和浪漫相背离的。

那种落差很快就会被乘虚而入,继而发酵膨胀。所以很快,他的灵魂被另一个人吸引了。

婚外情的对象叫高青子,一个喜好文艺的女青年,是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熊希龄的家庭教师。

沈从文和熊希龄都是凤凰老乡,所以常有走动,因此沈从文和高青子得以相识。

这个和他一样充满文艺情怀的女子,恰好是他的崇拜者。

她能和他谈论一切对他胃口的话题,也曾按照他小说中的某个人物穿着打扮,传递给他一种恰到好处又叫人心旌荡漾的信息。

一边是深爱的妻子,却和恼人琐碎的现实生活绑定在一起;一边是叫他身心愉悦的精神共鸣,却注定要伤害深爱的人。

沈从文为此茫然失措,体现在写作中,成就了《边城》这篇伟大的小说。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沈从文和高青子

后来,他亲口对张兆和承认自己的灵魂出轨。《边城》这部小说其实是自己婚外情感的释放。

这对张兆和会是怎样的打击?

那些情话音犹在耳、墨迹未干,转眼他就对别人有了不该有的情感。

怎样的一种讽刺!张兆和愤而回到了苏州老家。

既然只是精神出轨,沈从文完全可以隐瞒,他为何要向张兆和坦白自己对别的女人的爱慕?

他可能认为这种坦白也是一种爱吧,我既然爱你,会把我的心彻彻底底剖开给你看。

沈从文没有想到,张兆和的反应如此强烈,他感到绝望。为了挽回张兆和,他每天一封长信,请求她的原谅。

他最难过的时候想到了林徽因,于是到梁家向她哭诉,希望“找个聪明的人”帮他整理一下他的苦恼或是“横溢的情感”。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左沈从文,中间张兆和,右身岳萌

林徽因以自己的经历开导他,理解他的处境。

张兆和还是深爱沈从文的,不然她此时大可以彻底和他断绝关系。

但,她没有,她选择了原谅。

他们的婚姻还是在摇摇摆摆中走了下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沈从文和一批知识分子逃出被日军占领的北平,一路向南最后到达昆明。

张兆和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留在北平,沈从文热切地等待着她和孩子的团聚,却一直等不到。

时局动荡,除却牵挂还有一丝忐忑。他还是不自信的,他的信里除却思念开始有了抱怨,甚至说如果她有了更好的人选他也不会阻拦。

可此时大儿子才三岁,小儿子不过才出生几个月,张兆和还要照顾小姑子和他朋友的女儿。

烽火连天的时代里,一个女子负担着这么多,跋山涉水岂是容易的事情?

落在纸上的,始终都是精神臆造的美好,与现实一个交手,都会统统败下阵来。

他抱怨她只爱他写信,她也抱怨过那个爱干净、生活整齐的沈从文只活在信里;他的信里全是风景、人文情怀,她的心里全是经济开销、人情世故。

但他们在各自的独立里,寻找到了一种奇异的平衡。这一切都是婚姻必经的途径。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张兆和说,在家书抵万金的时代里,她是全京城最幸福的人。

动荡的年代,他们被时空割裂在两边,只有接到信的那瞬间才是踏实的。

信里有孩子,寄送衣物,收存稿费,怎样节省吃穿用度,过日子的艰难,是否辞退老妈子……在这无边的琐屑里集聚起一点一点的温暖,才是不离不弃的理由、生死相依的枢纽。

如同沈从文写的那样:“每个女子就是一个大海,深度宽泛,无边无岸。”

她并没有因为没有热烈的爱情就放弃婚姻,而是尽自己的努力经营好它。

她也许给不了热烈的爱情,却给了他无限的包容,近乎母亲般的放纵。

像一个放风筝的人,不管风筝飘向哪里,她始终紧紧握住手里的线,让他在想找路的时候有迹可循。

而她也活在他的作品里,那些皮肤黝黑、容貌清丽的女子,都能从张兆和身上寻到蛛丝马迹。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晚年沈从文

可以说,没有张兆和,就没有《主妇》,没有《边城》,没有《三三》,没有《湘行散记》,没有《从文家书》。

如果没有张兆和,沈从文一个人未必熬得过那最艰难的岁月。

在朋友反目、所有的成就被否定时,在饱受冷落乃至被打压排挤之际,沈从文放弃了写作。

他曾因精神压力患上忧郁症,几度企图自杀。

恢复以后,他将精力放在了古文物的研究上,完成了一部多卷本的《中国服饰史》。

他内心敏感而脆弱,因为居住条件恶劣,为了研究,沈从文自己搬到清华园去独居。

张兆和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她很快地融入了时代,虽然不理解他对政治的排斥和游离,但仍旧体贴他的艰难和软弱,用更柔软的心去包容劝、慰他。

她的内敛和强大是他后半生的依靠。因为常年废寝忘食地研究,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他几乎丧失了自理能力,全靠张兆和寸步不离地照料。

如同照顾他们的孩子一样,她帮他穿衣、擦身、喂饭,帮他按摩活动四肢。

直到他生命的尽头,都是她陪伴左右。沈从文说历史“事功为可学,有情则难知”。

1969年沈从文下放的前夜,他站在早已凌乱不堪的房间里,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这封信正是张兆和写给他的第一封信,这是最难时支撑他活下去的力量。

张兆和此时已经下放到湖北咸宁了。

“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哭得像个小孩子一样又伤心又快乐。”何必在苦苦寻找什么爱或不爱的证据?那些早就融入血液的温暖,才是点点滴滴供养着生命的养分。

沈从文亲口向张兆和坦白:自己灵魂出轨,张兆和的反应让他绝望

张兆和替沈从文整理衣服

他从来都没有不幸,因为爱过那样好的一个人。

她是他的“三三”“三姐”“小妈妈”,也始终是他生命里最好的人。到底是嫁给“自己爱的人”幸福,还是嫁给“爱自己的人”幸福?

感情的问题,永远都没有满分,也没有精确答案。但这样的多元,才是人生百态,才是人间滋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3104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