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曾经是隋唐两朝的一块顽疾,正如匈奴对汉朝的威胁那样,突厥一度也是李唐王朝头上的一把利剑。唐朝初建之时,为了能够完成国家的统一,只能卑微地向突厥求和以此稳定后方。但是贪婪的突厥时刻想着从唐王朝身上得到更多的利益,于是这两个政权开始展开了数十年的争斗。
早在隋朝的时候,突厥就是隋朝的一个大威胁。公元583年在隋文帝的离间计下,突厥被分为了东突厥跟西突厥两个国家。隋末唐初,东突厥成为了新生的唐王朝的最大外部威胁。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政变发生。初七,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下诏,国家事务事无巨细,都交给太子李世民处理。唐朝内部的动荡,让东突厥认为此时是消灭唐王朝的最佳时机。
于是在这一年的六月十五日,东突厥出兵渭州,唐朝派出了右卫大将军柴绍去迎击。七月初三,柴绍在秦州大破突厥兵,斩杀特勒一人,杀突厥士卒1000多人。战场上的失利让东突厥被迫遣使求和。
到了八月八日,李渊退位,李世民受禅即位,成为大唐新的皇帝。李世民即位之初,内部尚未稳定,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党还在蠢蠢欲动,整个关中地区人心惶惶,社会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而此时的东突厥还有大量的军队驻扎在陇州、渭州、秦州等地。李世民的继位让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再次看到了攻唐的机会。他们以唐“国内有难,新即位”为由鼓励士兵,率领着10多万大军,直奔泾州。镇守泾州的守将燕郡王李艺(罗艺)是太子党(李建成一派),李艺不顾国家安危,只顾私人仇恨,竟然放东突厥过他的防区。
很快东突厥就兵分三路,全力攻唐。突厥军右翼向武功进犯,左翼进军高陵,而颉利可汗率领主力中军南下,兵锋直指长安。六月二十日,突厥右翼抵达武功;二十四日,左翼抵达高陵。太宗急忙派遣心腹大将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阻击突厥左翼军。两天后,尉迟敬德大破突厥左翼军于泾阳,生擒俟斤阿史德乌没啜,并杀敌1000 余人。但是唐军阻击突厥左翼军的胜利,并未能阻止颉利可汗主力地迅速南下。二十八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已经率大军到达渭水便桥的北岸。
敌国已到了渭水河畔,李世民面临着当年刘邦白登山之围的处境。此时的长安城仅有数万兵力。各地勤王之兵也还没有到达,双方兵力悬殊。再加上太宗刚刚即位不久,国家尚未安定,统治集团内部还有很多矛盾,此时若与突厥开战,局面可能难以控制。作为唐初名将李靖向李世民提议:“请倾府库赂以求和”,通过求和避免在长安作战,以此保障长安的安危。
选择了和谈,李世民便开始为和谈造势。他先是做好对长安的防御部署。然后安排李靖带兵由灵州出发,日夜兼程,断绝突厥的退路,对突厥施压。紧接着设立疑兵,以此迷惑不知实情的突厥大军,同时让长安城内的数万居民临时武装起来,做出一副与突厥决一死战的样子。
做好了谈判前的准备后,唐太宗才不慌不忙地率领亲信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骑到达渭水南岸,与颉利可汗谈判。在渭水南岸,唐太宗隔岸大声指责突厥不遵守盟约。配合着太宗的责备声的是他身后的疑兵集结时故意弄出的飞扬尘土。待到尘埃落定后,在唐太宗的深厚集结了那些百姓乔庄的大军,此刻大军军容整齐,旌旗遍野。不明情况的颉利可汗误以为唐军是有备而来,难免心生胆怯。
随后唐太宗便开始了他软硬兼施的谈判,为了让东突厥撤兵,不惜许诺给东突厥大量的财物金帛,以满足他们劫掠的目的。颉利可汗自知理亏,又被唐军的军容给震慑,而且此时各地的勤王的队伍都在往长安方向赶,最关键的是李靖已经带兵到了幽州,阻击了突厥的退路。
种种不利因素之下,颉利可汗便放弃了攻打长安的计划,请求与唐太宗结盟。两天后,即三十日,太宗与颉利可汗来到城西,斩杀白马与颉利在便桥之上歃血为盟。即便如此突厥兵在撤兵之时也不忘在已占领的唐地大肆掳掠一番。
唐太宗虽然以其政治智慧和胆略化解了此次危机,但是唐太宗无论是在开国战役、统一战争,还是在以前与突厥的交战中所向披靡,这一次的城下之盟的耻辱让他非常恼火。随即唐太宗称此次结盟为“渭水之耻”。经历“渭水之耻”后,唐太宗励精图治,最终将东突厥给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