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词传情。词扎根于晚唐诗坛,在宋代开出鲜艳的花朵。词被称为诗余,最初阶段很难登上大雅之堂。宋词又被称为长短句,曲子词,本来自于民间,用来歌唱,传情达意。苏轼提高了词的地位,开创了文人抒情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如果说苏轼让词变得文雅,那么辛弃疾则让词的内容更加丰富。苏轼的词,像诗一般优美。辛弃疾的词,如散文一样自由奔放、变幻无穷。无论是民间口语,还是历史典故,辛弃疾都信手拈来。他的很多词富含哲理,比如,他在青玉案中广为传颂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辛弃疾这句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而辛弃疾用奇妙的比喻在这句诗里写出了第三种境界:你执着追求的东西,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辛弃疾和陆游一样,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陆游的律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很显然,辛弃疾不喜欢这种束缚,他的词风多变,无论是送别、爱国诗词,田园风景,友情、爱情,这些风格各异的词,各有千秋,散发不同的魅力。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写作风格,从某种程度上是他性格的体现。因此,我们研究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文字,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
辛弃疾在中年和晚年时,用鹧鸪天的词牌填过三首词,一首写送别,一首写被罢官后闲居乡村的感受,另一首则是晚年回顾往事。从这三首不同风格的词,我们可以看出他不同的心境,同时也体会到辛弃疾填词风格的与众不同。
1178年,38岁的辛弃疾,在赴临安途中,感慨于自己13年来的宦海沉浮,从25岁被朝廷启用至今,他未能受到重用,收复中原的计划也得不到认可。这让一腔热血的辛弃疾情绪低落,非常伤感。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宋代〕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送别词是诗人创作的重要内容,词的风格擅长抒情。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在各种词牌的演绎下,愈发感人。辛弃疾的这首送别词,立意新颖,情景交融,全篇没有哀怨离愁,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内心感受,举重若轻是辛弃疾的特色。
词的上片,诗人把离别的伤感与豁达的行为掺杂在一起,表现了他的性格的大气与不服输的韧劲。《阳关》是离别时唱的曲子,高歌一首阳关曲,眼泪还没有流干。接下里,诗人笔锋一转,把感伤的情绪带回现实。
人生在世,功名利禄不过是身外之物,何必要为之劳神?每天多吃饭、保养身体才是关键。辛弃疾最令人佩服之处就在于,他的心态平和,无论遭遇怎样的坎坷,他都用云淡风轻的笔墨描写,从不妄自菲薄。
其实,我们还是能从他的文字里看到隐藏在内心的愤懑之情。朝中众臣主张议和的居多,赞成收复中原的很少。曲高和寡,孤独的英雄最是落寞。他在词中发出加餐的感叹,是一种无奈、无力地发泄,也是对朝廷决策的不满。可是,他怎能直抒胸臆,表达真实的感受?只能能在诗中感慨。
其实,辛弃疾和陆游一样,报国之心,至死未变。这份决心,他在很多诗词中都提到过。无论是他在《水调歌头》中所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还是在《水龙吟》中所写,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都表达了自己壮志在身、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这里的比喻非常奇特,水是流动的,树木是静止的,河水奔流不息,远处的水与天空连在一起。水天一色的景色里,远处隐约可见的树木,仿佛是被流水送过去的。天上乌云滚滚,从天而降的大雨在乌云中藏身,连绵的群山,都被遮住一半。别离的感伤之情,也隐含在这句诗中。在这里,乌云遮住山峰,也是诗人仕途坎坷的写照。多年来,他一直壮志未酬,郁闷之情再多难免。
词的下片,以疑问的方式展开下文的描写,很自然地承接上文。怀古喻今,引用典故,是辛弃疾擅长的写作手法。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这首词中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蒋捷,则在《虞美人听雨》这首词中感叹,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离愁别恨,是送别词的基调。恨代指是伤感的心情。古今恨事千千万,岂止是离别?词的下片,辛弃疾用反问的方式,写出不一样的送别词,引出自己的心声。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看到此处辛弃疾的描写,不禁想起李白在《行路难》中的描写: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感慨的不止是此去洛阳的路途艰险,还有人生之路的艰辛。
辛弃疾的描写,和李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看,诗中所写,江中风浪又高又急,这还不是最险恶的。人间的道路才是最难走的。所不同的是,李白用了一句诗j来激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辛弃疾,则是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人生之难,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有所描述,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辛弃疾的大家风范,在这首伤感的离别词中体现得很清楚。他深厚的感情用含蓄的笔墨淡淡地渲染,然后直接说出人生之路最难,再无赘述。在他的心里,执行最重要。说什么呢?面对就好了。
1181年的冬天,41岁的辛弃疾失去官职后,在上饶隐居。早在这一年的春天,辛弃疾就已经在上饶带湖地区,选好地址,动工修建庄园。他亲自设计建设方案,因势利导,采取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方式,为其取名“稼轩”,给自己起了新称号“稼轩居士”。
辛弃疾非常清醒自己的处境,他也知道,以自己的性格,一定不会被同僚容纳。因此他未雨绸缪,为家人修建了这所庄园,既可以居住,又可以种田,自给自足。而这一年冬天,辛弃疾受到议和派的弹劾,被免去官职。
早有准备的辛弃疾,举家迁往刚刚建成的稼轩庄园,开始了田园生活。他中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除了短暂任职外,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了。
上饶的乡村,风景秀丽,辛弃疾写了很多诗词,我们今天要看的鹧鸪天,便是其中一首。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宋代〕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这首词,是辛弃疾刚来稼轩庄园不久所写。表面上看起来,是辛弃疾代替女子写的一首词,实则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受。辛弃疾笔下的离愁别恨,没有悲凉、凄苦的感觉,他总会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词的上片,开篇写出女子的愁思,借用晚日、寒鸦的渲染,写出她内心的思念和悲伤。女子的心上人去了远方,这让她怎能不伤悲?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却写柳塘新绿,生机勃勃。
女子当前所处的季节正是冬日,万物萧条。辛弃疾没有将哀愁进行到底,而是联想到春天的风景。池塘的周围,柳树长出新芽,一树新绿随风摇摆,春天的风也是温柔和煦。春天,是一年的希望,也是诗人对女子的美好祝福。不要只看到眼前离别的悲伤,将来的团聚,也是最温馨的时刻。这里,诗人也有对自己未来的期盼。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这一句的描写非常别致,相比辛弃疾豪放的诗词,他的其他风格的诗词,也非常有韵味,值得我们反复研读,让我们心绪平静的同时,受到很多启迪。
假如眼前没有离恨,人间怎会有白头?可是,人生不可能没有离恨,那么,人间的白头也是必然。这里和上邪里的五种假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然界中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成为现实,女子才会与意中人断绝关系。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五种假设不会成为现实,那么他们就会长久地相爱下去。辛弃疾对这里的描写,酣畅淋漓,摄人心魄。
下片的“肠已断,泪难收”,承接上句的“离恨”、“白头”。写女子送人后,独自登楼远望,相思之情,涌上心头。这里的重字,意在衬托女子的痴情,为了追寻心上人的身影,她一次次登楼,期盼奇迹的出现。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词的最后,含蓄地写出女子相思之苦。女子明明知道,远处的群山会遮住她的视线,她的心上人早已远去。但她还是忍不住,斜倚阑干,不停地向远处眺望。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女子心中的意中人,何尝不是辛弃疾心中收复中原的理想?女子的意中人远去,不知何日回归?而文武全才的辛弃疾,闲居乡下,何时才能实现梦想?如此一想,一切便都豁然开朗了。
辛弃疾这首优美的词,其婉约柔美,不输李清照。而他们两人祖籍都是山东济南,看来,泉城的泉水孕育了两位词人,也给了他们源源不断的灵感。
如果说,辛弃疾这两首鹧鸪天还有些不甘心,他在晚年写的这一首,用短短几十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宋代〕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词的上片,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抗金的经历。1161年,年仅21岁的辛弃疾,召集了两千多名爱国的中原年轻人,投奔起义军,共同抵抗完颜亮率领的大军。后来,完颜亮死于内乱,为其部下所害。英勇善战的辛弃疾被南宋朝廷赏识,他奉命南渡,开始了仕途生涯。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生动而形象地写出辛弃疾参加起义军,领兵万人,率领精锐骑兵渡江的情形。人生暮年的辛弃疾,回忆往昔,心里一定百感交集吧?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这里则详细地写出与金兵作战的场面。词中的一些军事术语,若非亲身经历,很难写得如此生动、详尽。这便是辛弃疾的与众不同之处。
胡觮,据说是古代战场上常用的一种测听器,通常由皮革制成。士兵枕着它,方圆三十里的人马声,都可以听得很清楚。还有一种说法,胡觮代指箭袋。这首词中,其含义应该是箭袋。金兵在晚上小心翼翼地准备箭袋吗,预备进攻。他们未曾想到,我们汉人的军队会在拂晓时分,用无比锋利的金仆姑箭袭击他们的阵营,打得他们措手不及。(根据《左传》的记载,金仆姑是箭的名称)
词的下片,诗人从对往事的回忆,回到现实的生活。追往事,叹今吾,把几十年的人生浓缩在这六个字中。多少风雨,多少曲折,都已成往事。白髭须与上片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形成鲜明的对比。
春风不
染白髭须,这一比喻,新颖独特,是辛弃疾的独创。你看,秋天枯萎的草木,一到春天,便会在春风里重新焕发生机,呈现一片新绿。春风染绿草木,却不能将白发染黑。失正如逝去的青春,再也回不来。人生多么无奈?
从小便胸怀壮志的辛弃疾,从不服老。他曾在词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他以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决战沙场、奋勇杀敌的决心。而春风不染白髭须,除了感叹,还有不服老之意。壮志未酬,岂敢轻易老去?
词的最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以戏谑的语气,诉说自己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年轻时的辛弃疾,在南渡后,写下过《美芹十论》《九议》等抵抗金兵的策略、建议,但是石沉大海,毫无用处。还不如去东面邻居家交换,换来种植树木的书籍,让自己庄园里的树木长得更加茂盛。
有人说,辛弃疾晚年的这首词悲凉。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首词气势磅礴,大气凛然,充满悲壮之感,绝无悲凉之意。曾经驰骋战场的将军,如今在乡村里消磨时光,他没有悲鸣,没有绝望,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不如把早年写的万字平戎策,换取种树的书籍。辛弃疾的这种胸襟,让每一位读者为之动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的一生,正如屈原所说,一直在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从未放弃,从年轻到中年,到老年,一如既往。
而这三首不同风格的鹧鸪天,是辛弃疾追梦路上的心路历程。大家不妨多读几遍,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