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发现,一颗巨大的类似木星的系外行星正在围绕一颗红矮星运行,而根据当前行星形成理论,这颗行星根本不应该存在。
红矮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一类恒星,约占恒星总数的70%以上。这些恒星又小又冷,质量通常只有太阳的五分之一,亮度更是只有太阳的1/50。红矮星虽然很普遍,但迄今发现的4000多颗系外行星中,大约只有10%围绕着红矮星运行。
研究人员通过西班牙Montsec天文台和美国加州Las Cumbres天文台分析了红矮星GJ 3512的数据。它距离地球约31光年,质量是太阳的1/8,直径是太阳1/7,亮度还不到太阳的1/100。
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这颗红矮星周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气态巨行星。它的代号为GJ 3512b,质量几乎是木星的一半,和母星相距1/3个天文单位(即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为1.5亿公里),每七个月围绕红矮星运行一周。
该研究主要作者,西班牙巴塞罗那空间科学研究所天体物理学家Juan Carlos Morales表示,太阳的质量约为木星质量的1,050倍,而这颗红矮星仅相当于GJ 3512b的250倍。目前公认的行星形成理论,即核心吸积模型认为,恒星由坍塌的气体和尘埃云形成,剩余的气体和尘埃云围绕恒星形成原行星盘,行星从中孕育而生。
对于气态巨行星来说,首先尘埃颗粒形成冰冷的岩石内核,质量达到地球的10至15倍之后开始吸积氢气和氦气这两种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最终成长为一个“气态巨人”。考虑到恒星的质量如此之低,因此很难有足够物质形成类似木星的气态巨行星——迄今为止发现的系外行星也证明了这一点,低质量恒星附近一般只存在类似地球或微型海王星这样的小行星。
研究人员认为,GJ 3512b的形成可能与原行星盘不稳定性模型有关。该模型假设不稳定的原行星盘可能分裂为气体和尘埃团块,然后在自身引力作用下直接坍塌而形成气态巨行星。
该研究发表于9月26日《科学》期刊
来源: 宇宙V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