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中年女人总结说:“想毁掉一个负心汉,只需要四个字:投其所好。”
有的人或许不屑一顾,觉得她在妄言,认为没有人可以轻易被毁掉。而事实上,是可以的,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昨日看《增广贤文》,其中提到刘邦占领咸阳之后,来到秦王王宫,发现里面奇珍异宝堆积如山,美女佳丽不计其数,只看得他眼花缭乱,一步也不想离开。
这不难理解,对于草根出身的刘邦来说,他哪里见过这些,就算见过也只是在梦中,当美梦放在眼前唾手可得时,内心的欲望会使其动摇,此时但凡有人推波助澜,就可以让他被欲望支配。
好在当时跟在他身边的是樊哙和张良,先是樊哙提醒他:“如果主公您想得天下,而非只做一个富翁,就不要贪恋眼前的珠宝美女,他们就是秦王朝灭亡的祸根啊!”见他不听,樊哙请来张良劝说他:“秦始皇暴虐无道,所以主公才有机会站在这里。一个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人是不该贪财好色的,否则他与暴君无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劝主公听从樊将军建议,速速移师霸上。”
这是一个人是否自律的问题,是一个人是否受欲望支配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的层次高低,格局大小的问题,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可以毁掉一个人。
前文中提到的那个女人之所以敢放狠话,就是因为她抓住了男人的弱点:如果男人着迷的是好事,投其所好可以成就他;反之,如果男人沉迷的是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投其所好就足以毁了他。
她说的负心汉是她的前夫,他一而再再而三背叛她,怎么劝他都没用,于是她决定放弃婚姻。但轻易放弃不甘心,于是她决定报复,一反常态不劝他回家了,而是劝他大大方方去爱别人,还教了他很多方法,当然不是什么对他有好处的方法。就这样一步步诱他深入,致使他最后毁了自己的名声,一无所有还欠了外债。
或许有人会说,她前夫难道没有疑心吗?不懂从前人身上吸取教训吗?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觉悟,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错犯错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刘邦,他难道不知道樊哙和张良说的那些道理吗?秦始皇难道不知道残暴没有好下场吗?但知道和吸取教训是两码事,有的人知道了会去防范,有的人会听人劝,有的人会一意孤行,有的人会听信别人的谗言之后知错犯错。
下面几个人的经历同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分别来讲一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前上学时看“邹忌讽齐王纳谏”,只顾着关注邹忌臭美了,后来再看,关注点就变了。
邹忌问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更帅,妻子不假思索说他更帅;接着又问小妾和宾客,得到的答案类似。后来亲眼见到徐公了,他自叹不如,于是就开始思考为什么大家不说实话,反复思索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妻子赞美我是因为爱我,小妾赞美我是因为怕我,宾客赞美我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他去面见齐威王,讲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从而提高了齐威王的层次和格局,是以才使得齐国越来越强。
如果他不这样做,其他人也不这样做,一直蒙蔽齐王,齐王沾沾自喜,只贪图享受,则会越陷越深,最后不仅他会被毁掉,齐国也难保。
郭嘉弃袁归曹。
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郭嘉,一开始效力袁绍,但时间久了发现袁本初这个人志大才疏,好大喜功,优柔寡断,不懂用人,于是郭嘉毅然在袁绍最辉煌的时候选择了离开,投奔了曹操。虽然曹操有时候也不听劝,多疑,但比袁绍好得多。
在《三国演义》的时候,只要袁绍一出场,就有满屏的弹幕说他又要绕过所有正确答案了,他总是不听忠言而信谗言,要么就自作主张,该攻不攻,该守不守,该退不退,最终一败涂地。
还有吕布,经常被张翼德骂作“三姓家奴”,世人皆知他善变,几乎每一次变心都是被对方“投其所好”,这同样是被一个“投其所好”给毁掉的人。
大仲马被骗光了家底儿。
著名作家大仲马之所以被骗光钱财,就是因为被欲望支配,整天在美酒和女人之中沉迷,以致不能自拔。如此就有人抓住了他的弱点,假装爱他的人,实则爱他的钱,他一次次上当,对方把钱骗到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收入不菲的他,最终过上了窘迫的生活,有时为了交房租,不得不把衣服拿去当掉,有人说,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小仲马看在父子情分上帮他承担债务,他可能已经饿死了。
当然了,有的人偏要知错犯错,乐在其中,不在乎是否被毁掉,这也是他们的自由,他们选择过这样的人生,别人也无权干涉。但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你害怕被毁掉,劝你还是不要知错犯错比较好,不要等着让别人抓住你的弱点,自己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弱点,懂得管理和攻克自己的弱点,当心被人利用。
年少轻狂的时候放纵一些可以理解,但人到中年以后,相较于年轻时就应该稳当一些了,要多一些自律,不仅包括自我要求,同时还要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以及“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才会层次高,格局大,才不至于被欲望支配,进而被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