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以北伐战争终结北洋集团后,虽然中国仍叫中华民国,但这种鼎革实质上是改朝换代。
北伐战争是一段非常复杂的历史,但现在说起北伐战争,提得最多的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以及叶挺独立团。
至于北伐军是如何打垮孙传芳、张作霖的,教材上往往一笔带过,只说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主力,张作霖见大势已去,撤回关外,在皇姑屯被炸死,张学良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
实际上,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只是北伐战争的开胃菜,吴佩孚也只是其中一个Boss,还是最弱的Boss,后面围攻大Boss张作霖的战争,雄兵对垒,名将云集,场面更宏大,过程更曲折,堪称史诗般的大决战。
今天,我们用粗线条梳理一下北伐军与奉军的大决战。
01
1926年11月11日,张作霖入关,邀请北洋各派来天津开会,商讨对策。
当时,北洋集团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三巨头中,吴佩孚被北伐军打残了,退守河南;孙传芳刚在江西吃了大败仗,主力折损;只有张作霖实力完整,兵多粮足,堪与北伐军一战。
因此,张作霖这次高调召集武林大会,是想以“盟主”的身份,统帅北洋集团,对付北伐军。
3天后,张宗昌、褚玉璞、张学良、韩麟春、吴俊升、汤玉麟等奉直鲁系将领(张宗昌、褚玉璞率领的直鲁联军,是奉系杂牌),以及吴佩孚、孙传芳、阎锡山等人的代表200多人,出席了这次大会,给足了老张面子。
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这么多人的会,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第二天,张作霖在蔡园召集奉直鲁系骨干20多人,开了一个小会。
会议决定:张宗昌、褚玉璞率直鲁联军,援助孙传芳,韩麟春率领奉军,援助吴佩孚;同时,协助阎锡山,牵制冯玉祥军队在甘肃、陕西的活动。
援助吴佩孚、孙传芳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需要征得吴、孙二人同意。
吴佩孚很高冷,他虽坐困河南,但就是不向张作霖低头求援。相比之下,孙传芳很识时务。
11月18日,孙传芳轻车简从,微服抵津,拜见了张作霖。刚一见面,孙传芳就鞠了一躬,说:对不起大帅。
一年多前,孙传芳领衔东南五省,发起浙奉战争,把奉军从上海赶到了徐州以北。
一年多后,风云突变,孙传芳五省联军被打残了,被迫乞援于昔日的敌人。
孙传芳显然没有心理负担,道过歉、认过错之后,他说出了此行的目的:拥戴张作霖当北洋共主,请求奉军南下支援。
张作霖很欣赏孙传芳的能屈能伸,要求张宗昌率直鲁联军南下援助孙传芳,但不过长江——不要趁火打劫,抢占孙传芳的地盘。
孙传芳对天津之行的结果很满意,他与张宗昌联袂,竭力劝进张作霖出任安国军总司令,统一领导北洋集团。
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任命孙传芳、张宗昌二人为副总司令。
本来,内定的副司令还有两个人:阎锡山和吴佩孚。阎锡山首鼠两端,没有就职,吴佩孚不肯屈居于张作霖之下,依旧扛着“讨贼联军总司令”的旗帜,呵护着自己的小傲娇。
当上北洋集团的盟主,张作霖不满足,他的目标是当国家元首。
12月27日,张作霖进京,计划在1927年元旦以总统或大元帅的名义,一步登顶,梦想在故宫太和殿接受各国驻华公使的觐贺。
然而,列强对他的统治能力表示怀疑,不支持他主政,张作霖被迫推迟“登基”。
02
虽然没有如愿“登基”,但张作霖依旧很乐观。
他命杨宇霆制定了一个军事计划,内容是:
长江方面由孙传芳担任前线,张宗昌率领直鲁联军在江北压阵,协助孙传芳防守东南。
韩麟春率领奉军进入河南,援助吴佩孚反攻湖北。
调集一部分奉军,进军西北,攻击包头、五原一带的冯玉祥国民军,另派汤玉麟、高维岳率军协助阎锡山守卫包绥,对抗冯玉祥。
张学良负责警备京、津,吴俊升、张作相负责巩固后方,张作霖坐镇天津,策应各方。
计划出来后,张作霖拍案叫绝。
让张宗昌、孙传芳、吴佩孚、阎锡山等人打头阵,等他们和北伐军、国民军两败俱伤,奉军出马,大举收割,一个月解决战斗,群雄已灭,西南地头蛇们传檄可定,统一中国易如反掌。
想法很好,只是对手并不是傻,你算计他们,他们也在算计你。
吴佩孚就特别不配合,他反对奉军进军河南。
汀泗桥、贺胜桥以及武昌战役,吴佩孚主力损失殆尽,退守河南后,将领们各有心思,相互攻讦,吴佩孚失去了对他们的掌控。
在这种情况下,吴佩孚别说反攻湖北了,连自保都成问题。
张作霖多次提出援吴,但吴佩孚就是不接茬。张作霖等不及了:你不行我上,你别挡道就行。
1927年2月初,奉军出兵占领了河南东北的归德、彰德,并迅速向河南腹地推进。
为了捍卫自己的地盘,本已分崩离析的吴佩孚集团,又团结了起来,在吴佩孚的首肯下,诸将共推靳云鄂为河南保卫军总司令,率领各路军队反抗奉军——奉吴战争爆发。
奉吴战争是北洋集团内部最后一次混战,值得细说,但它不是今天的重点,所以我们直接略过,说一下结局:奉军占领河南大部,吴佩孚集团土崩瓦解,吴佩孚本人逃亡四川。
一代战神,就此落幕。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当奉吴双方在河南大打出手时,孙传芳、张宗昌正在江南与北伐军血战。
江西一战,北伐军消灭了孙传芳主力。1927年元旦,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善后会议,决定对河南的吴佩孚采取守势,对浙江、安徽、江苏的孙传芳等部,采取攻势。
之后,北伐军兵分三路:东路何应钦(前敌总指挥白崇禧),从福建进攻浙江,然后北上,进攻上海、南京;中路蒋介石兼任(辖程潜、李宗仁两部),从湖北向安徽进军;西路唐生智,留守湖北,牵制吴佩孚。
孙传芳被打得节节败退,内部也开始分崩离析,陈调元、王普、李宝章等大将纷纷倒戈。2月,张宗昌赶来助战,但也没能扭转战局。
浙江、安徽相继丢失,北伐军各路大军兵临孙传芳的老巢南京城下。
3月23日,程潜所部率先破城而入,占领南京。
上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配合北伐军占领了上海。
03
占领南京、上海之后,北伐军内部出现了问题,北伐也受到影响。
国民政府在武汉,主席是汪精卫,苏联顾问鲍罗廷等人也在武汉。
武汉国民政府认为蒋介石权力太大,右倾独裁,通过了对蒋介石十分不利的决议,蒋介石则认为武汉国民政府已被苏联渗透并控制,革命有失控的危险,决定先下手为强。
4月12日,蒋介石下令清党(四·一二政变),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此后,双方一面互撕,一面各自北伐。
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在武昌南湖举行北伐誓师典礼,唐生智率领刘兴、张发奎、贺龙、何健等部约10万人集结于驻马店,准备兵分三路进攻河南奉军。
5月1日,蒋介石制定了三路北伐计划,命令何应钦、白崇禧、李宗仁率部渡过长江,扫清江北的北洋军阀。
先说唐生智北伐。
赶走吴佩孚之后,驻守河南的是张学良和韩麟春率领的奉军精锐,但精锐没能挡住北伐军,奉军很快丢失了西平、上蔡、漯河、郾城,不断北撤,张学良为此枪决了好几个败退的军官。
临颍一战,奉军损失了上万人,北伐军打开了通向郑州的大门。
此时,冯玉祥的部队也赶来助战了。
五原誓师后,冯玉祥的部队经甘肃进军陕西,解了镇嵩军对西安的包围,计划东出潼关。
1927年5月1日,冯玉祥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亲率大军出潼关向河南杀来,占领了洛阳。
张学良本来打算死守郑州,见冯玉祥从西边杀来后,失去了死守的信心,率军撤往黄河以北。
冯玉祥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郑州、开封。
6月1日,唐生智与冯玉祥在郑州会师。
再说蒋介石北伐。
孙传芳、张宗昌败退江北后,还有约20万大军(其中孙传芳有5万人),二人分别坐镇清江浦和蚌埠,抵挡北伐军向江北推进。
结果和河南战场一样,又是节节败退。
蒋介石只花了半个月,就占领了重镇徐州,孙传芳、张宗昌率部退往山东。
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都取得了胜利,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这时候又出幺蛾子了——武汉国民政府决定东征,命唐生智从郑州回师武汉,顺长江而下,直取南京。
蒋介石为防止唐生智抄后路,也从前线撤回了军队,打算西讨。
孙传芳、张宗昌趁蒋介石撤军之际,大举反攻,占领了徐州,南京方面全线震动。
李宗仁建议固守淮河南岸天险,等解决了武汉方面,再图反攻,但蒋介石主张立即夺回徐州。
7月底,蒋介石亲自指挥北伐军反攻徐州,结果被孙传芳、张宗昌突袭反杀,大军狂退700多里,撤到了长江以南。
内有武汉方面的政治压力,以及李宗仁、白崇禧的步步相逼,对外打了败仗,威信扫地,蒋介石内外交困,被迫下野。
04
我们回过头来说张作霖。
时间拨回到1927年5月底,奉军在河南被唐生智、冯玉祥围殴,撤到了河北,孙传芳和张宗昌被蒋介石追着打,退到了山东。
在阎锡山看来,奉军走下坡路,已经不行了,他决定归顺南京国民政府,6月5日,阎锡山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
阎锡山脱离北洋集团,倒向国民党,对张作霖而言,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前线战事失利,以及阎锡山不稳,让张作霖很郁闷。此后,他“无论开会时,抽鸦片时,与人谈话时,抑或看电报公文时,从未一开笑脸,时发叹息之声”。
迫于形势,奉军从战略进攻转向了战略防御,张作霖采纳了张学良、韩麟春等年轻一辈将领的意见,打算在“讨赤”的基础上,与蒋介石对话,结成奉宁晋三角同盟。
为什么不和武汉方面以及冯玉祥结盟呢?武汉方面颜色不对,冯玉祥颜色不纯,与张作霖是死敌。
张作霖此举,是想以政治手段,挽救军事败局。
蒋介石要求张作霖信奉三民主义,悬挂青天白日旗,把安国军改成国民革命军。
张作霖期望对等议和,而不是归顺国民政府,他脑洞大开提出了四民主义,蒋介石不再理睬他,谈判没有结果。
6月16日,张作霖在北京顺承王府召集奉军高级将领开会,讨论南北议和问题。
孙传芳和张宗昌极力反对议和,主张趁国民党内讧,大举反攻,收复失地。
二人还建议张作霖改组北京政府,组建安国军政府并出任大元帅,统一指挥对南方用兵。
张宗昌慷慨激昂说:今后的敌人不是北洋系了,非战不可,不战必亡,与其入棺待死,不如痛快大干。升格(当大元帅)之后即或情势不佳,退出关外,有了大元帅的称号,犹可仿照孙中山在广东局面,易于号召也。
张宗昌一席话,使奉军内部主战派势头压过了主和派,张作霖听得热血澎湃,决定和北伐军大干一场。
大战之前,他想过一把当领袖的瘾。
6月18日,在北洋各派军阀的拥戴下,张作霖在怀仁堂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这个大元帅比总统的权力大得多,享有无限权力,且不用对任何机构负责,更对老张的口味。
张作霖登基之后,开始做阎锡山的工作,想把他拉回北洋集团。
阎锡山名义上归顺国民政府了,但他与张作霖还保持着联系,也没有反奉动作,还在观望。
然而,阎锡山这次很强硬,他拒绝接见奉军代表,还出兵占领了石家庄。
正当张作霖发愁怎么处理阎锡山时,张宗昌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国民党内讧愈演愈烈,蒋介石已下野,孙传芳压到长江北岸,与北伐军隔江炮击。
张作霖听完,觉得反攻的时机来了。
05
张作霖的计划是这样的:张宗昌率直鲁联军、张学良率领奉军,进攻河南,孙传芳负责津浦路战事,同时派渤海舰队进攻吴淞口,以策应孙传芳。
先说津浦路上的战争。
8月24日,孙传芳指挥大军兵分三路偷渡长江,偷袭南京,他声称:“我要回南京上海过中秋节。”
虽然偷渡时被国民党军舰发现了,但江面大雾,孙传芳军队强渡成功,占领了栖霞车站、龙潭车站以及栖霞山、乌龙山等阵地。
孙传芳这次破釜沉舟而来,气势很凶猛,但他只有5万人,兵力不足是其致命弱点。
南京方面动员了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以及赖世璜、曹万顺、贺耀祖、叶开鑫等各路大军约10万人。
双方在以龙潭为中心的南京外围鏖战,孙传芳没能抵挡住国民党军的循环冲锋,败下阵来。
龙潭一战,孙军3万人被俘,1万多人阵亡及溺死者,孙传芳带领少数部队逃往江北。
再说河南战事。
张学良、韩麟春率领2个军团自京汉铁路南下,张宗昌、褚玉璞率领2个军团自陇海路西进,两路会攻河南。
唐生智已经从河南班师了,河南只有冯玉祥大军,面对两支主力围攻,冯玉祥有点顶不住。
南京和武汉方面忙于内讧,指望不上,能指望的只有阎锡山。
为此,冯玉祥答应以后把直隶、京津给阎锡山,换取阎锡山出兵对付奉军。
奉军对阎锡山越来越强硬,阎锡山也面临很大压力,冯玉祥拿地盘一利诱,阎锡山就上船了。
9月底,阎锡山誓师讨奉,亲自带领晋军东出,计划分进合击,直取北京。晋奉战争爆发。
初期,张作霖没料到一向猥琐发育的阎锡山胆敢出手,没怎么防备,阎锡山大军长驱直入。
等到奉军援军从关外赶来后,奉军总兵力猛增到17万人,兵力和装备都超过了晋军。
阎锡山瞬间又被赶回了山西,依托娘子关、雁门关等关隘,据险龟缩,奉军无可奈何。
晋军傅作义部,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被奉军围困在涿州,打响了著名的涿州保卫战。
阎锡山偷袭张作霖吸引了奉军火力,张学良、韩麟春被迫放弃南下,抵抗晋军。
冯玉祥压力骤然减,于是在陇海路上向张宗昌、褚玉璞发起了进攻,两次兰封战役,冯玉祥大胜。
期间,冯玉祥的部下郑金声被叛军诱捕,后被张宗昌杀死泄愤。几年后,冯玉祥运作郑金声之子郑继成,在济南火车站杀死了下野的张宗昌,报了仇。
冯玉祥在陇海路上击败直鲁联军后,向徐州反杀过来。
与此同时,何应钦率领南京方面的北伐军沿津浦路北上,进攻孙传芳残部,也抵达了徐州城下。
两路大军围攻徐州,张宗昌、孙传芳率部北逃。
冯玉祥在陇海路上激战3个月,歼灭了直鲁联军大部精锐,是这一时期北伐的中坚力量。
06
1927年底,除了涿州保卫战还在继续之外,大规模的战事停止了——这是大战前的宁静。
如果国民党没有内讧,北伐早或许就完成了。
此前,各方都对蒋介石不满,但蒋介石下野后,国民党依然乱成一锅粥,甚至比蒋介石在的时候还乱,离开了蒋介石,谁都玩不转。
于是,拥戴蒋介石复出的声音多了起来,冯玉祥、阎锡山在北方扛伤害,也迫切希望蒋介石出山,统帅大军北上,分担奉军火力。
蒋介石复出众望所归。
1928年1月,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和北伐全军总司令。
经过两三个月的内部整顿和作战准备,4月1日,蒋介石在徐州按下了北伐重启键,要求北伐军将士“怀必胜之气,直薄幽燕,长驱关外,使张作霖覆灭而后,更无继张作霖而起之人”。
这次北伐被称为二次北伐。
相比第一次北伐,二次北伐的形势已经逆转,北洋集团处于全面劣势。
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的部队,分为四个集团军:蒋介石第一集团军约29万人,冯玉祥第二集团军约31万人,阎锡山第三集团军约15万人,李宗仁第四集团军约24万人,总兵力约100万人。
以上只是参加北伐的部队,未列入北伐序列的军队,还有几十万。
张作霖安国军总兵力约60万人,共编为7个方面军,分别以孙传芳、张宗昌、张学良、杨宇霆、张作相、吴俊升、褚玉璞为军团长。
这些军队中,孙传芳主力早就打完了,虽然又招了很多新兵,但战力堪忧;张宗昌、褚玉璞被冯玉祥打残了,士气低落,战力很差;吴俊升、张作相所部多是新兵,难当重任;只有张学良、杨宇霆率领的奉军素质较好,可称精锐。
经济方面,国民党已控制华南、东南、华中等精华地区,奉军只有东三省及直隶、山东、热河、察哈尔等地。
热河、察哈尔素来贫瘠,直隶、山东被直鲁联军反复搜刮,早就榨干了,东三省经济还行,但抗衡不了国民党控制的广大地盘。
打仗就是拼资源,北洋集团兵力少,资源也少,战争结果已无悬念。
4月7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令,国民党与北洋集团最后的大决战开始了。
北伐军沿津浦线、京汉线、正太线、京绥线,围攻直隶、山东、察哈尔等省,战线北起山西北部的偏关,东迄江苏北部的海州,绵延2000多里。
安国军以京津为核心,在山东、直隶组成了弧形防御。
几路大军中,冯玉祥对面是张学良、杨宇霆奉军精锐,压力最大,双方在豫北彰德反复争夺,相持不下,最后冯玉祥在李宗仁的支援下,打退了奉军的反扑。
津浦线方面,蒋介石所面对的是孙传芳、张宗昌残余,所以进展很快,推进到山东境内,占领了济南。
奉军在京汉、津浦两线都战败了,只是在与阎锡山的战争中取得了优势。
1928年5月9日,张作霖下令安国军全线撤退,收缩战线,保卫京津。
07
北伐大局已定,张作霖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百万北伐军直捣幽燕,蒋介石所虑者,日本也。
5月1日,北伐军占领济南,日本也出兵济南,造成了济南惨案,其目的是阻止北伐军进军华北,让国民党与张作霖南北分治。
北伐还未完成,此时和日本开战不明智,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主义,一边和日本交涉,一边绕道济南继续北伐。
济南事变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耽搁,没有参与会师京、津的作战,蒋介石没能及时控制华北,等到中央军再次进军华北时,已经是1933年长城抗战了。
二是日本在济南杀戮中国人、阻止国民党北伐,激起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主义对日本的仇恨,这种仇恨与日俱增,此后再难消退。
5月28日,各路北伐军向困兽犹斗的安国军,再次发起总攻。
此时,战线已推进至沧州、保定一带,北伐大军直逼京津外围。
5月30日,张作霖在怀仁堂召集高级将领开会,诸将一致认为: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张作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达了总退却令。
6月2日,张作霖将北京政府交给国务院,表示“此后政治问题,悉听国民裁决”,此举意味着张作霖放弃了对北洋中央政权的控制。
安排好一切后,张作霖乘坐专列返回奉天。
4日,皇姑屯一声巨响,终结了这位乱世枭雄。
皇姑屯事件的当天,阎锡山就任京津卫戍总司令,指挥晋军接收北京、天津。
此时,奉军陆续撤了,孙传芳只身逃亡关外,只有张宗昌、褚玉璞所部还在天津负隅顽抗,但不久被白崇禧、张学良夹击缴械了。
6月15日,国民政府宣告北伐已获胜利,统一已告完成。
再后来,就是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东北易帜了。
【参考资料】
《北洋军阀史》《北洋军阀史话》《中华民国史: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覆灭》《中华民国专题史: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