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长时间战争的国度,耗损的不仅仅是人力、财力,还有一些极具历史文化的古建筑也被摧残得不堪入目。例如当初辉煌无比的圆明园,在经过八国联军的破坏后,一切都变成了断壁残垣的模样,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消耗。
在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故宫,如今已经成了我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在抗战前期,日军攻占了北平。虽然他们占领了北平,但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居然没有对故宫进行毁坏,这究竟是为什么?
北平的彻底沦陷
在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就立即建立了伪满洲国,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名正言顺地侵占中国的其他地方。面对日本的不断挑衅,清政府选择了软弱的妥协。正是因为这样的妥协与退让才会让他们得寸进尺,最终日军向北平发起了进攻。虽然人民军队奋力抵抗,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按照原来的行为,日军肯定会对故宫采取毁坏措施。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故宫仍旧还是那个模样,丝毫没有被破坏。史料记载日军在一开始进入紫禁城的时候就屠杀了城内的百姓,当时的日军军官甚至还坐上了龙椅,并在全城实行了三光政策。
日军之所以没有对故宫进行毁坏,实际上是因为溥仪。溥仪当时在东北做着伪满洲国的皇帝,在他知道北平陷落之后就与日本人进行了沟通,溥仪提出如果想要自己继续做皇帝的话就不要破坏紫禁城。
紫禁城是封建王朝尊严的象征,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充满着敬畏之情。七七事变的时候,北平彻底沦陷,当时人们为了保护紫禁城内的宝物,于是把它们都偷偷带走了。其中有一个人对于保护故宫这件事立下了巨大的功劳,那就是张庭济。张庭济不断地与日本人周旋并逐渐接手了掌管故宫的权力,这才使故宫逃过了这次劫难。
有用的前车之鉴
八国联军侵华,继而火烧圆明园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在那场大火中我们损失了太多太多,贪婪的外国人无情地掠夺着我们的宝物,如今再让人回忆起来仍旧是感觉到心有愤恨。有了这样惨痛的教训,在日军进入北平之前,故宫内的大多数文物已经被悄悄转移走了。
言外之意也就是日军即使是进入了故宫,他们也不能得到什么好东西,这就是我们从前车之鉴中吸取的血的教训。当时的专家预言在东北陷落之后,日军接着必定会攻打北平。如果说北平当时没有把故宫内的宝物相继转移,那么结局可能就会大不相同,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
日军最为惨无人道的就是他们的“三光政策”,从从这个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野心与兽性已经无法遮盖。即使是日军的统治层面有着很高远的战略布局,想要下定决心保护这批文物,但是执行者们是士兵,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很难完全贯彻领导的意见。
日本人的狼子野心
攻占东北三省对于日军来说就是一个开始,中国的地域非常的辽阔,他们的野心在全中国,但是侵占全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战争对于双方的消耗都是极大的,日本人就想用其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这也是他们不毁坏故宫的原因之一。
他们表面上已经顺从了以溥仪为代表的皇亲贵族们,日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用我们的封建思想来控制民众。实际上我们也都可以看到,溥仪的行为也正顺应了日本人的计划。故宫是皇帝、皇亲贵族们的家,如果日本人大肆侵略也就意味着必然会触碰到皇亲贵族的利益。到了那个时候,如果大家都和他们对立起来那么就得不偿失了,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日本侵占全中国的。
最后一个原因是因为日本人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故宫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建筑,它更多的是代表着政治上的威严,虽然说大多数的参政者、皇亲贵族已经顺服于日本人,但是民间的力量还是非常巨大的。
一旦激起民愤则会引发整个社会的触动,真到了那个局面日本人也知道自己是非常不好收场的。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制约下,才避免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结语:
经过了战乱年代故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才得以让我们在和平年代一睹它的真容。虽然它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它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容貌,就像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时间的洗礼下越显慈祥,依旧庄重。
参考文献:《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