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说 / 任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书版)》

任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书版)》

第十九章 汉帝国的隐患——异姓诸侯王

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二月,甲午日,刘邦于汜水正式称帝。自从陈胜起兵,天下大乱八年,至此复归统一。

当然在此之前大臣们和刘邦必先演一出双簧。

大臣们哭闹、死谏,好像刘邦不当皇帝他们就活不下去。刘邦拼命推辞,最后为拯救大家性命,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无奈登基。

无论我们多么鄙视这套把戏,在封建社会此类戏码是必演的。演过后当皇帝的青史留名,当大臣的升官发财。

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后,刘邦终于干上了皇帝这份有前途的工作。

坐在龙椅上,看着自己拥有的一切,流氓刘邦无限感慨。四年前,他只是汉中王,在韩信的建议下举兵攻楚。历朝历代的王朝建立无不荆棘遍地,对于刘邦来说这条路尤为艰难。

项羽,或许你是盖世英雄,这一点我比不上你。但我比你强的是,我是一代盛大王朝的开创者,国号我沿用你曾封给我“汉”。从今天起,华夏大地都臣服在我脚下,我要向天下人彰显我大汉龙腾的威武。

称帝后,刘邦封赏功臣。

韩信本是楚人,因义帝没有后代,就改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

封建成侯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原韩王信仍旧为韩王,建都阳翟。

改封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建都临湘。

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都封号不变。

请大家注意以上所述都是诸侯王。

在此有必要说一说汉朝政治制度。

封国制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一般都把汉朝尊为老祖宗。因为很多制度策略都是由汉延展而来。而在刘邦建立汉王朝时,他制定制度的基础却是秦制,所谓“汉承秦制”。

这种承袭,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表现,仅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变。

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

封国制,说到重点了。

这个东西是刘邦始创的,创建它的原因只有四个字——迫不得已。

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彭越、英布等为王,这在当时是实在没办法的事,这些人非刘姓,故称“异姓王”。

汉帝国除了刘邦,就是这些异姓王的权利最大,他们雄踞一方,在各自的王国里一家独大。名义上虽然就封与皇帝刘邦,但事实上,这些人和刘邦处于相对平等的位置。除了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他们有权利任命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员。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权利拥有自己的军队,有权利向国内人民增收赋税、聚敛财富。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看出来,总之——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东西。

刘邦就怕这东西怕得要死,怕到必须先除之而后安。

除了异姓王,还有一种与之级别相当的存在——同姓王。它和异姓王唯一的区别(看字面)——同姓王必须是老刘家的嫡系子孙!

当然,在本书中同姓王发挥的空间很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要到景帝时期,最出名的就是那个“七王之乱”。

说完了诸侯王(异姓王、同姓王),我们来看下一个等阶。

这个等阶叫“列侯”。

刘邦继承了秦朝的二十级爵的制度,列侯为二十级爵的最高爵位。称帝后他封功臣、亲属、外戚为列侯。一共封了多少呢?答案是,一百四十个。

列侯比诸侯王的级别低,在封国内无治民权。

最后总结:诸侯王国和郡(行政区),都直接隶属于中央,即皇帝。但是诸侯王国的地位远远高过郡。

这句话,直白地翻译下可以理解成:刘邦能调得动某郡郡守,却未必调得动诸侯王。

隐患发作的征兆

封完诸侯王后,刘邦遣散士兵,令各诸侯回归各国,留下各诸侯子弟在关中。这个是春秋战国就流传下的老传统,质子习俗。

之后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大宴群臣。

饭桌上刘邦喝得有点高,情绪非常激动。他开口问大臣们说:各位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

高起、王陵先发言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嫉贤妒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借着酒意,说出一番肺腑之言,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总参谋长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后勤部长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总司令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说完这话,刘邦就要封赏张良,他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闻言立刻推辞道: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刘邦听了这话非常满意,于是封张良为留侯,请大家注意这就是列侯了。

之后刘邦又陆续封赏了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大臣日夜争功,刘邦被吵得头疼,封赏就拖了下去。

刘邦住在洛阳南宫,经常看见将领们坐在地上,彼此交谈议论。

这样的场面屡次出现,刘邦好奇就问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

张良回了句很绝的话,他说:陛下还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造反。

刘邦闻言大吃一惊,急问: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

张良这才正色道:陛下你的家庭成分是三代贫农,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可是弟兄们可没有嫌弃你啥,鞍前马后为陛下夺得了天下。现在世道变了,猪肉也涨价了,而陛下你也做了天子。此时大家都盼着有福同享,可陛下封的都是萧何、曹参这样的老朋友、老部署,杀的都是当初跟您结过梁子的人。

这些人既怕得不到该有的封赏,又怕被抓到过错杀掉,如此一来,他们怎么能不造反?

刘邦这才恍悟,立刻追问:现在该怎么办?

经典口头禅。

张良道:好办。请问陛下,您平生最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是谁?当然这个人得还活着。

刘季说:雍齿这个人与我有宿怨,我原想杀掉他,因他的功劳大,所以不忍心。

张良说:那么就立刻封赏雍齿,给群臣看!

刘季立刻摆设酒宴,请雍齿和群臣吃饭,饭桌上封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大臣们的功劳,施行封赏。

事情这才平息。

刘邦依照张良之计安抚消弭了大臣们想造反的情绪,这本来是喜事一件。可刘邦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这些人都还是无兵无地的臣子啊,他们都敢公然商量造反。那么雄踞一方的诸侯王会做些什么?

刘敬

称帝之初,刘邦将国都定在洛阳。

作出这个决定,刘邦经过了充分地考虑。洛阳这个地方曾是周朝国都。周天子势衰后经历春秋战国诸侯战乱期,之后虽被秦一统,但这个短命的王朝最后又被汉所取代。刘邦这么做的意思很明显,他自觉自己的功勋可以和古代贤王相比,周朝定都洛阳,汉朝自然也该定都洛阳。

一个叫娄敬的人最终改变了刘邦的想法。

娄敬,齐国人。刘邦建都洛阳后,他恰好去陇西戍守边塞,途中路过洛阳。历史上对娄敬的出生无记载,但通过细节我们可以得知娄先生家境贫寒,出身低微。

在进入洛阳城后,娄先生摘下拉车的横木,去找他的同乡,齐人虞将军。由此可见这位实在是穷,为了省钱自己把牲口的活都干了。

见了面后,娄敬就说:我希望你引荐我面见皇帝,我有件国家大事要和他谈。

虞将军当即答应了娄敬的请求。由此可见,娄敬这个人虽然穷,出身低微,但肯定很有本事。虞将军不傻,他敢引见一个平民去见皇帝,而这个平民要见皇帝的理由竟然是有国家大事要和皇帝谈。如无完全把握,虞将军不会做这种危险的事。

虞将军虽然答应了娄敬,但提出了一个小要求。他说:见皇帝可以,你必须先换件衣服。说完就让人送上一件新衣。

为什么要换衣服?因为娄先生穿的这一身实在是太寒碜了。他穿了件很破旧的羊皮袄,而且从娄先生自己拉车来看,估计也算不上干净。

虞将军的这个要求一点都不过分,见过国家领导人前,打理自己的仪容,这无论搁在什么年代都是说得通的。

可是娄敬却一口拒绝了,他说,穿什么衣服都是我,皇帝我必须见,衣服我坚决不换。

这只是一件极其小的生活琐事,却可以看出娄先生的性格特点,这是个性格耿直的人。他厌恶弄虚作假。

虞将军屈服了,他说好吧,不换就不换吧。

由于虞将军的引见,刘邦召见了娄敬,见面之后,皇帝先请他吃饭,过了一会儿才问道:你要谈什么国家大事?

娄敬以提问的形式,开始劝说道:我想请问陛下,您建都洛阳,是想和周朝一比高下吗?

刘邦回答是。

娄敬点头说道,既然您想和周朝一比高下,那么我们就来详细地比一比吧。

周朝先祖的发迹,是因为尧赐予封地。周朝先人在自己的封地上积累德政十几代。之后几经辗转,避居到岐山,其间封地的人民都竞相追随。

之后就是周文王,广布仁政四海归心,到武王伐纣时,整个天下都归顺。这才能灭掉殷商。

再之后,周成王即位,定都洛阳。靠着仁政德政,四方诸侯都甘愿归顺,纷纷来洛阳纳贡。这才有了洛阳帝都的繁荣昌盛。

估计这就是您想建都洛阳的原因吧,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您忘记了,您是怎么得到天下的!

沛县起兵,还定三秦,楚汉争雄,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整个战乱的过程,天下百姓受战火荼毒,横尸遍野家破人亡。

周朝以仁德立国,汉朝以刀剑建国。您自己说,这要怎么比?

话说到这里,刘邦开始动容了。娄敬虽然说了一箩筐,但总结起来只要一句话。

他提出了一个时代不同,必须因时制宜的思想。并且很婉转地告诉刘邦,你的皇位是打来,或者抢来,靠暴力发的家,你不能和周朝比!

在刘邦思考的时候。娄敬又继续说道:我建议您把国都建在关中。

他紧扣汉帝国初立,国家的局势还不稳定,提出关中是秦朝故地,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有黄河有函谷关,可攻可守。建都关中可以防备汉政权最可怕的一个问题,六国再次造反。

刘邦的江山本来就靠武力争来的,最怕别人也有样学样。

到此他终于认识到建都问题的重要性。

他立刻召集群臣商量。由于大臣们大都是山东地区的人,大家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关中当官,于是纷纷申辩,都说应该效仿周朝建都洛阳。

有的大臣还摆出秦帝国建都关中,居然只到二世就灭亡的反面教材来危言耸听。

这时候刘邦也吃不准了。

下朝后他私下去问张良的意见。

对此,张良很直接地告诉他,娄敬说得很对,您应该这么做!

听了这句话后,刘邦不再疑惑,当日就乘车西行,入关中建都。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

娄敬献策有功,被赐刘敬,授予郎中官职,称奉春君。

这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刘敬了。

此人十分厉害,一生中最出名的就是提出三大策略:建都咸阳,和亲,迁徙人口兴旺西都。尤其是第二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和亲制度。后两条在下面会详细说到。

建都关中稳定了汉初政局,为日后汉初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政治上的安定。刘敬功不可没的同时也为刘氏江山种下一个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隐患。

到文帝时期,刘姓诸侯王势力膨胀,尾大不掉,成为中央政权的心腹大患;到了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的同时,北方匈奴横插一脚,建都关中反而让汉都长安成了抵抗匈奴的屏障,汉朝受匈奴和内乱的夹击,差点亡国。

赤松子遁

当日大宴群臣,皇帝当着众人的面赞誉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刘邦的话所有人听了都又艳又羡,唯独张良听后觉得一阵发寒。

他意识到,是时候该抽身事外了。

这种结果是张良早就意料到的,以前刘邦还是刘季时,形势可危朝不保夕,张良为报知遇之恩,屡次献计助他脱困保命。一路行来几多风雨,刘邦这个人的性格也展露无遗。

张良这个人贵族出生,家族世代为韩相。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教出的人,与权谋之术、为臣之术,那是耳濡目染,早就成精。

到了刘邦登基为帝,张良就知道他要为自己谋划了。

他太了解刘邦了,尽管其人身份从刘老四变成刘季,再从刘季变成刘邦,但骨子里秉性没有变。当上皇帝后,其为人更是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心怀忌惮,刻薄寡恩。

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赞同刘敬的迁都之策,是张良为刘邦出的最后一个主意。之后,刘邦入关,张良随行。

入关后,张良立即落实遁世大计,他以自己体弱多病为由闭门谢客,同时放出消息说:

我本是韩国人,家里世代为韩相。韩灭亡后,我日夜所想就是为韩国报仇,年少时曾散尽家财,求报刺客欲灭强秦,可惜我失败了。

到后来,汉王决心灭秦,我尽心辅佐。大家终极目标一致,如今,秦国灭亡汉室兴起,我不但大仇得报,也由此封万户侯,这种结果对我张良来说,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

如今我心愿已了,愿意丢弃人间之事,学赤松子学道修仙。

从今以后,大家就当从来没有我张良这个人吧,都不要来找我。

让我独自一人吧。

消息传到刘邦处,他默许了张良的请求。

事实证明,张良确是高手。刘邦点名表扬的三杰,韩信诛三族,萧何下大狱,唯独张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还是你了解我啊,子房,你知道如何让我放心,你很聪明。

这种结果对我们大家才是最好的。

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七月,燕王臧荼反汉,攻下了代地。

得到消息后,刘邦的反应异常生猛。他立刻下令亲自出征讨伐臧荼。

此战毫无悬念,两个月后,刘邦禽获了燕王臧荼。

刘邦用他的行动表明了铲除异姓王的决心。

兔死狗烹

韩信就封楚王,回到封地后不久,钟离昧来投。

钟离昧是项羽麾下五大猛将之一,他和韩信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二人私交很好。项羽死后,钟离昧易服出逃来投奔韩信。

消息传到刘邦处,刘邦当即下了道命令。

逮捕钟离昧。

这是个十分有深意的命令。

逮捕钟离昧,一是因为刘邦要报私仇。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多次被霸王打得狼狈而逃,好几次险些丧命。那些负责追杀刘邦的人里头,钟离昧很可能也在其中。

当日,我险些命丧汝手,而今我风光你落魄,该是报仇的时候了吧。

这是人一般的想法,很正常。

可问题就在于,刘邦不是普通人,他是皇帝。

大臣们席地讨论造反,这对初登皇位的刘邦来说不亚于当头棒喝。他猛然意识到,皇帝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高高在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句话只不过用来说说。汉初,全国共划分行政区十五个(皇帝直辖),而秦朝却有三十六郡县,为什么忽然少了这么多?答案是被异姓王们分走了。汉初异姓王占有全国一半的土地。

这是多么可怕的比率!和占有土地相对应的是异姓王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有权利征税征兵。这些人如此嚣张,那老子算什么?老子自造反以来,身经大小七百余战,轻重伤四十多处,为的就是当这么一个皇帝吗?

答案是绝不!

刘邦的这道命令最深刻的含义就是试探韩信。至于如何试探,试探些什么?下面钟离昧会为我们给出答案。

刘邦的这道命令最终没能实现,钟离昧照旧在韩信家吃香喝辣。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下命令的过程,而非结果。

其间,刘邦又收到个重要情报。楚王韩信每天带着军队在封地巡查,兵不离身!

史书上记载的理由是:韩信初到楚国,怕楚民们造反。

但事实上,韩信这么做的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汉六年,有人说书告发韩信谋反。

告发楚王韩信造反,这是多么大的事。按说韩信位高权重,想打此类人物的小报告,必须得有完全把握,否则很可能引火自焚。为了有把握,事先搞点市场调研,搜集或直接制造些谋反凭证,这样才算是打有把握仗。

可事实说,上书的这个人从头到尾都像个隐形人。这位仁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出现过。

这些也不用管了,反正皇帝说了韩信造反,你们大家看应该怎么办?

将领们都说:出兵,活埋姓韩的!

对此刘邦沉默不语。

他私下找到陈平,问:韩信谋反,这件事你怎么看?

陈平一反常态,他拼命推辞,想置身事外。

在皇帝的一再追问下,陈平真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学张良,早遁早万全。

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开口,他没有正面回答刘邦的问题,而是先问道:“将领们的意见如何?”

刘邦把将领们集体要求活埋韩信的事告诉陈平。

陈平点头,又问: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除了陛下和将领们还有谁知道?

刘邦说:没有。

陈平点头,问了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韩信本人知道吗?

刘邦说:不知道。

这时候陈平已经知道该怎么办了。

“陛下的精锐部队跟楚国比哪个强?”

“楚国。”

“陛下的将领中有哪个比韩信更能打仗?”

“没有。”

“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臣认为这是自取灭亡。”

刘邦说出了经典口头禅:那该怎么办(为之奈何)?

好办。

陈平出了个瓮中捉鳖计。

他说:天子常常在全国公费旅游,同时跟诸侯进行友好会晤联络感情。南方有个地方叫云梦泽。您装作去云梦泽看风景,顺便在陈县会见各路诸侯。陈县是韩信的地盘,他不能不来谒见。到时候要抓他,只要一个大力士就可以了。

瓮中捉鳖计定下了,韩信果然不知道。

但韩信是什么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是个超一流的军事统帅。我们知道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具有敏锐的直觉,尤其是预知危险的能力。

兵书是死的,兵法是死的,战争却是活的。

一百次战争,就有一百副面孔,从古至今,我们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场战争。在这个体性极强的战争面前,拥有敏锐的直觉,或者说预知危险的本能才是保障一场战斗胜利的根本。

尽管刘邦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皇帝公费旅游的队伍快到楚国时,韩信还是感觉到了危险。善战者对危险的第一反应就是先发制人。韩信不是白痴,早在蒯通给他进言时,他就用沉默表示了他的直觉。他似乎能预见自己的下场,可他不能确定。

反还是不反?这个问题韩信最终坚持了当日的选择。

他决定和命运作一次豪赌。输了,身首异处;赢了,也不过保持现状,封妻荫子。

唯一的筹码就是:我没有罪。

怎么看,这都不能算是个公平的赌局。但韩信还是赌了。

皇帝的旅游队伍到达陈县,给韩信送信,要求他来谒见。

这时候刘邦的保密措施再完善,也露出了些风言风语。没办法,陈县距离韩信的所在地实在是太近了。

去谒见还是不去?韩信再次陷入挣扎。

这时候有人给韩信出主意说:杀了钟离昧,皇帝一定高兴,您就会平安无事。

韩信听从了这个馊主意。他当即去找钟离昧,并做了件很绝的事,他将自己的处境和有人对他提的建议,原原本本说给钟离昧听。

之后,他问钟离昧:“你说,我该怎么办?”

这根本就是废话,人都是自私的。事实告诉我们,贤人们相为刎颈的友谊都靠不住,是时候大家要撕破脸皮了。

面对韩信的问题,钟离昧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说:汉王不敢发兵,那是因为我在你这里。你想逮捕我取悦他,我今天若死,你明日必亡。

这句话非常深奥,钟离昧拐了太多弯,也不知道韩信听明白没有。按下面情节看,韩某人应该没听懂。

钟离昧此言道出了刘邦的心声,看来只有敌人才能真正互相了解,那种秋毫必现的清晰度,朋友们永远及不上。

钟离昧是什么人?项羽麾下五大猛将之一,此人跟随霸王多年,忠心耿耿。项羽死,他逃逸,此刻说到刘邦,还是称他为汉王不肯称皇帝。由此可见,钟离昧恨刘邦。

韩信拥兵自重,早晚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一点大家都明白。所以,钟离昧很有可能会当一个策反者,仗着他和韩信的交情,做个意志力坚强的策反者。更甚至作个大胆的假设,钟离昧没有殉主,为的就是留着有用之躯为霸王报仇。

钟离昧一天留在韩信身边就会一天在他耳边说:造反吧,造刘老四的反吧。

而后者也确实有造反的本钱,陈平也说了,真打起来,刘邦吃瘪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只要钟离昧在韩信身边,韩信就是一座活火山,有随时造反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刘邦怎么敢先出手自取灭亡。

蒯通进言时,韩信有过反意;旅游队快到楚国时,韩信亦有过反意。这是两次证据确凿的,再加上没有证据的那些,甚至只是偶然间脑子里闪过一星半星残影。

可即便这样,韩信到现在依然没反!

刘邦考证后得出结论:这是个喜欢犹豫的人。

刘邦看穿了韩信,钟离昧看穿了刘邦。

他言辞恳切地将这道理分析给韩信听。可惜韩信不听。

没办法了。

钟离昧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韩信,你不厚道!”说完,拔剑自刎。

韩信割下钟离昧的头,用礼盒包装好,去陈县朝拜皇帝。

看都不看礼物,才见面,刘邦就命人将他捆了。

造型如同粽子的韩信这时候才大彻大悟,他大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面对韩信的放声疾呼,刘邦只回了四个字:人告公反!

有人告你谋反!

行了,什么都不必说了。

一路带着刑具,韩信随刘邦回到洛阳,之后谋反的罪名被赦,为了表示皇帝爱护功臣不计前嫌,刘邦改封韩信为淮阴侯。

封什么都无所谓了,只要把你放在我的势力范围内困死,你再厉害又如何?

韩信空挂了个封号,被刘邦滞留在长安。这段日子是韩信生涯中最痛苦郁闷的日子,相比之下当初的胯下之辱实在不算什么。

他知道皇帝忌惮他的才能,就开始和光同尘,常常请病假闭门不出。但相比寂寞,切身的羞耻感更让人不堪忍受。因为刘邦总是要找他聊天。

韩信很郁闷,他真的没什么话和刘邦说。无奈皇帝兴致很好,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常常找韩信来议论将军们的高下。

有一次,刘邦说到兴处就问韩信:你说像我这样的人能统帅多少兵马?

韩信答:不多过十万。

刘邦又问:你呢?

韩信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刘邦口出讥讽: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还被我俘虏?

这句话是相当气人的,刘邦的流氓本色再次暴露。

对此韩信只是平静回答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所以被俘的原因。

言下之意就是说:打仗你不行,政治我不行,大家不过是各有所长,你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又如何?

大家听听,这实在不像是帝王和臣子之间的谈话。

这种日子韩信过了一段时间,寂寞怨愤,还有刘邦偶有兴致时的羞辱。

终于,韩信在煎熬中等到了机会。

陈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即将赴任。临行前陈特别来向韩信辞别。

此举颇具深意。

韩信拉着陈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中漫步。陈见状知道下面的谈话必定非常重要,他知道自己来对了。

韩信仰天叹息道:您可以听听我的心里话吗?有些话,我只能和您说。

陈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这才坦告之,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之所;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正因如此,陛下才放心将巨鹿交给您。可一旦有人密报说您造反,你说陛下会怎样呢?第一次,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第二次,陛下就会怀疑;到了第三次,陛下必然深信不疑,亲自率兵前来围剿。

说到这里,韩信停顿了下,接着他说出了句貌似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可得。

这番话别人说出来,陈可能会心疑、惊恐。

可说这段反动言论的恰恰是韩信。韩某人的脸上深深烙印着四个大字:兔死狗烹,他说出的话不由人不信不从。

有句话叫物伤其类,大家同为刘邦的臣子,韩信这样的功臣都落得如此下场,他陈就算现在受宠,谁又能保证皇帝下一刻不会翻脸。陈赴任前专门来找韩信,为的就是未雨绸缪。

陈慎重答复道:受教了!

前197年,汉高祖十年,陈果然起兵造反。

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去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他留下来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韩信先让人快马加鞭,绝对要赶在刘邦之前到太原,给陈送了一封信,书信很短只有几个字:放心造反,一切有我!

接着韩信立刻展开部署,刘邦亲征,这样的机会不多,如若抓不住,他将是一辈子的淮阴侯,这个一辈子可能很短,短到朝不保夕。

韩信的造反计划是: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罪犯和奴隶,再发动这些人闯宫,杀吕后和太子刘盈。这招不可谓不狠,釜底抽薪,用最少的投入,给对手最致命的打击,端刘邦的老巢。

一切部署完毕后,韩信开始等。他必须等到陈的造反成功的消息,这样才能里应外合。

等待消息的日子向来不好过,每一天都担惊受怕,却又翘首以盼,心怀希冀。大概是这种等待的日子太难过了,就在这时候,他犯了个错误。

韩信处置了一位家臣。该家臣因不知明原因得罪了韩信(只是得罪),韩信将他囚禁,准备杀掉。

韩信此生犯过无数次错,有心的无心的,唯独这一次,是他所有错误中最愚蠢、造成后果最严重,而且也是最冤枉的。

有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他现在在忙什么,忙造反大事呢,这种非常时刻行事作风都应该格外低调谨慎,特别要杜绝节外生枝的突变。

乱世之中人命如蝼蚁,这件事放在任何时候都无伤大雅,可偏偏现在就不行。因为这个要送命的家臣,有个要人命的弟弟。

家臣的弟弟将韩信的计划报告给了吕后。

一般女人听到有人要造反,而且是造自己的反,估计都会方寸大乱,甚至痛哭流涕。可吕雉不是一般女人。

接到密报,吕后立刻想召韩信进宫,这个女人竟然不知道怕字怎么写。召韩信进宫目的无非有二,一是询问是否确有其事,以示警告;二,先下手为强,召进来就宰。

最终吕后打消了召韩信进宫的念头,转而找来丞相萧何商量对策。

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的就是这里。

当日韩信发迹多仰仗萧何执意力荐,现在韩信落幕也是萧何一手导演。

萧何给吕后出主意说,先派人放出假消息说皇帝平叛成功,陈兵败已经被俘处死。之后大家集体按剧本演戏,要做出迎接圣驾还朝,大肆庆贺的样子。传令列侯大臣们都进宫祝贺。

吕后按部就班,一切就绪后给大臣们传信。当然,尤其不能忘的就是去传韩信。

消息传到韩信处,韩信大惊,这时候传信召他入朝的使者也到了。韩信以本人身体不好为由拒不入宫。

这时候萧何亲自跑来,对韩信说:这样的大事,即使有病也要打起精神入宫。一切等去了再说吧,事情没有侯爷想的那么糟糕。

对于萧何,韩信向来是信任又心存感激的。

他听从了萧何的话,入宫进谏。

入了宫才发现,什么庆贺典礼根本连影子都没有。迎接他的是武士、绳索,韩信又一次被捆成了粽子。这回没有那么幸运了,吕后在长乐宫钟室砍下了他的脑袋,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临斩前,韩信悔不当初,他喊道:悔不纳蒯通之言,今死妇人女子手,天意!

总结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

其出生平民,少时声名不佳,乞食漂母、胯下之辱。投身造反洪流后,际遇坎坷,先侍项梁后侍项羽,屡不得志,及转投刘邦后中年发迹,登坛拜将。

先还定三秦之战、再破代、攻赵、降燕、伐齐,开辟楚汉之争北方战场,最后在垓下全歼楚军。

其中三秦之战暗度陈仓;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拔帜易帜;潍水之战以水冲敌、半渡而击;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为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典故的同时,亦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为历代兵家所推敬借荐。

他兔死狗烹的下场,既是汉初统治的需要,又是其性格特点、人格缺憾的必然。

韩信,无论你为人如何。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将永远被人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回来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就问吕后,他有什么遗言?

吕后就将韩信遗言中提到悔不听蒯通之言的话转述给刘邦。

刘邦听后诏令齐国逮捕蒯通。

蒯通被带到,皇帝说:是你唆使韩信造反吗?

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自取灭亡。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今天倒霉的就是陛下。

刘邦听后大怒,立刻下令要煮了蒯通。

这时候蒯通先生十分聪明地高喊: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

蒯通给刘邦打了个比方,关于狗的比方。

他说,有一条狗向着上古贤君舜帝狂吠,并不是因为舜是小偷。

而是这条狗的主人不是舜。

我给韩信出主意的时候,我的主人是韩信而不是您。

所以说,我冤枉,我不该死!

蒯通先生果然厉害,甘心被比作狗是其次,他这个比喻向刘邦灌输了一个重要的观念:

我是忠臣,我忠于我的主人韩信,却间接悖逆了你,大家立场不同,却更能说明我是忠诚的。

你应该放了我,借此向天下人表彰忠诚这种美德,因为这是你身为皇帝最需要的,你需要天下人都忠诚于你。

刘邦听懂了蒯通的话外音,他赦免蒯通。聪明的蒯先生最终全身而退,人才啊。

韩信虽死,留下余波万顷,即便刘邦故作大方赦免蒯通,想借此安抚其他异姓诸王,其余波亦不能平。

韩信被俘,降为淮阴侯后,刘邦曾大赦天下。

这种时候大赦天下说明什么?皇帝大赦天下,一般在登基、立太子,或者皇族重要成员,比如太后、皇帝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才会下诏大赦天下,以示皇帝今天大喜,罪犯们也跟着沾光,全国上下只要是个人都得同庆。

刘邦大概是高兴过了头,此举无疑告诉天下人:刘某人必灭异姓王!

铲除异姓王只是第一步,刘邦的终极目标另有其他。

这时候,有个叫田肯的大臣,十分体贴地向皇帝进言,他废话连篇地向皇帝阐明了齐地的战略位置及其重要性,就在刘邦快不耐烦的时候,这位终于说出重点,他说:这么重要的地方,臣建议,非刘姓嫡亲子弟,不能做齐王!

皇帝答复:好!

田肯抓住把握时机,代刘邦表达心中所愿,得赏金五百斤。

刘邦将韩信的封地,分为两个侯国。封将军刘贾(堂兄)为荆王,统治淮水以东。封刘交(弟弟)为楚王统治淮水以西。封刘肥(儿子)为齐王,统辖七十多座城。

这下,连原先心存犹豫,不想造反的异姓王们都赫然惊醒。

刘邦的心理大白天下。

这就是亲疏之别。甭管你战功多大,为臣多忠,对我老刘家来说也只是个外人。我刘家的江山,怎么能便宜了外人。

皇帝要将“国之天下”变为“刘家天下”的决心,最终坚定了异姓王们造反的决心。

面对终将被取代的命运,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韩王信造反

分封三刘后,刘邦借机评定功绩,进行封赏。同时,让韩王信迁徙都太原郡。

刘邦登基后,韩王信就封韩王,封地颍川。

颍川这个地方,北面靠近巩县、洛阳,南面逼近宛县、叶县,东面则是军事重镇淮阳。这个地方和天下的战略要地如此靠近,这让刘邦很不放心。

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以匈奴扰边为由,让韩王信迁往太原以北地区,建都晋阳,以抵抗匈奴。

韩王信十分郁闷地从颍川迁徙到太原郡。到了以后他才发现,麻烦才刚刚开始。太原郡紧靠地盘,基本上就是匈奴嘴边的一块肥肉,匈奴多次入侵,杀人抢劫。而韩王信的都城晋阳又远离边境,往往消息传到韩王信处,匈奴已经吃干抹尽打道回府了。

消息的延迟性,极其不利于抗击匈奴。

韩王信就给皇帝上书,陈述理由,希望皇帝答应他迁都马邑。

马邑这个地方是连接汉与匈奴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后的汉武帝时期,马邑之谋就在此处。

刘邦同意了韩王信的请求。

迁都马邑后,果然对匈奴稍起遏制效用,但是好景不长。

前201年,汉高祖七年秋,匈奴单于冒顿,率四十万大军突袭马邑,把韩王信团团包围。

匈奴的问题历来是老生常谈,他们居住塞外,生产力极度匮乏,以游牧为主生,以滋扰边界打秋风为副业。当日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帝国,击败匈奴后,大费周章修筑长城就是为了抵抗这群强盗。

之后秦末诸侯混战,守长城的王离军都被抽调去镇压反秦军,到此匈奴的气焰再次嚣张。秦帝国内打得火热他们也没闲着,这个单于冒顿就是那时崛起的一代雄主。

此人的发迹极其彪悍。他依靠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弟弟,登上单于的位置后,向东击败了当时最强盛的东胡,向西打败了月氏,向南吞掉了楼烦和白羊河南王,纵兵尽取秦将蒙恬曾经夺取的河套一带。以汉原河南塞为界,到达朝那、肤施,进而侵入燕、代两地。

总之农民起义多少年,他就趁机白抢了多少年。

现在你刘邦登基为帝了,就说不让匈奴抢?这不可能。

当抢劫已成习惯,就会变得天经地义,当白吃已成传统,就无法更改。

韩王信迁都马邑后,扼断匈奴和汉的通道,口中食被夺,匈奴岂肯善罢甘休。

到了被围困,韩王信才后悔自己捅了马蜂窝,之前他实在想不到这班抢了就跑、习惯小打小闹的强盗,这次竟然玩大的。

马邑被围,匈奴人多势众,打是打不赢,韩王信没办法只好多次派人去求和,同时给刘邦送信求救。

汉援军到达后,打听到韩王信多次派人向匈奴求和,于是密报给皇帝。刘邦派人指责韩王信。

这下韩王信害怕了,他怕自己成为下一个韩信。

朝中传言皇帝要铲除异姓王改立刘姓王的风闻,最终坚定了韩王信的决心。

他又派出了使者,只不过这次不是去求和了。双方很快谈妥条件,相约去造反。

条件:韩王信将马邑献给匈奴,匈奴派兵帮忙韩王信攻打太原。

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冬,刘邦亲自率军平叛,攻打韩王信。

双方在铜这个地方交战,韩王信败走,其部将王喜被斩杀。

战败的韩王信逃跑去投奔匈奴。与此同时,他的部将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赵王的后代赵利为王,收集残兵重新拉起支队伍。三方碰头后开始商议联兵攻打汉朝。这是个相当疯狂的决定。

匈奴派左右贤王各领一万精骑和王黄等人驻扎在广武以南地区,双方准备开打。

刘邦率军赶到晋阳时,消息走漏,刘邦大怒。双方就在晋阳开打。

此战,匈奴大败,汉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离石这个地方追上匈奴逃军,双方再次开打。匈奴二次大败。

之后匈奴纠集败军,在楼烦西部地区再次和汉军开战。刘邦命战车部队和骑兵将其击败。

此后,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匈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到此,我们很有理由怀疑这里边有问题。否则,匈奴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哪来这么多败军可以纠集,纠集完还能投入下一次战斗,且每败走必顺利逃脱,之后再纠集,再打,再逃……这是个诡异的循环。

刘邦也意识到这一点。当时他驻军晋阳,冒顿驻军代谷。刘邦当即派出侦查人员去探听对方虚实。这么做原因有二:一是刘邦怀疑匈奴有问题;二就是这么多次小打小闹的战斗过后,刘邦的耐心快消磨光了,他迫切的需要给予对手致命一击,以求一劳永逸。

很快侦查人员回来报告说:可以出击!

真是这样?刘邦不相信,他第二次派出密探再去查探,结果依旧是:可以出击。

刘邦还是不信,他第三次又派出了密探,答案还是一样。

事不过三,换作一般人可能就信了。可刘邦还是不信,一直到他派人密探了十次,得到的答案都完全相同后,他还是只肯半信半疑。

不得不佩服皇帝这种生物的疑心病。

在下达进攻冒顿命令前,刘邦必须先过自己这关,得让自己心里有底。既然十次密探的结果都一样,那么这次就换个调查方式吧。

他找来了一个人,让他以使者的身份,光明正大出使冒顿大营。

这个人就是刘敬。献策迁都成功后,刘敬被赐国姓任郎中官职,那时开始刘邦就记住了这个人,他知道这个人可堪一用。

自此,刘敬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刘邦很快就知道,此人不是可堪一用,而是可堪重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255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