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格格
一
1949年9月30日凌晨
在北京一间普通的四合院里,林志远,开国大典电动升旗装置负责人,一身破旧的蓝色中山装,一副透明镜框眼镜,操着一口听不出是哪里的方言,还在为了确保开国大典电动升旗“万无一失”做着最后的测试……
27日才定下《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要保证升旗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并排除一切意外,时间紧迫,条件有限……
上面规定,凌晨6点验收,如果出现任何意外,立即换成人工组进行升旗。
一个又一个的障碍面前,观众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陪在林治远身边的还有一位小工程师梁昌寿和一位毕业于北大西语系的小号手。
在前来送驴打滚的林治远的妻子口中,我们得知,他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了……
就是在这间平房里,他夜以继日地连续工作了好几个月,就为了四个字,万无一失。
他在领导面前答应,“立国大事,治远必当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一词,出自《后出师表》,意为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奉献一切。
其实在管虎的电影中,不乏这样执拗的小人物,《老炮儿》里的六爷、《斗牛》里的牛二,他们总是坚持着他们的坚持,固执着自己的固执,虽然有时候,它是无效的,也是无用的……
但这种执着的劲儿,却是他们身上最难得的闪光点。
在天安门的背面,北平的一间小院里,管虎给了他们最美好的一切,给了他眼中全部的浪漫。
从小号中传出来的《义勇军进行曲》悠扬、高亢……
一根同比缩短的旗杆屹立在四合院中央,小院的正前方是一颗发着光的五角星,旁边还有一串小彩灯,慢慢飘扬起来的红色旗帜,还有这些为了升旗付出了巨大心血的“他们”眼底期待的目光和噙在眼眶中还暂时不敢落下的泪水……
这个激动人心的前夜,这个殚精竭虑的未眠之夜,对他们来说就是人生的“高光”时刻,那座小院,在镜头下似乎有了种神奇的魔力,在大典筹备如此紧张的氛围下产生了一份乌托邦式的浪漫。
谈及创作初衷,导演管虎曾提到,自己不擅长拍开国大典,也不知道怎么拍。但换个思路,如果不把机器朝着天安门正面拍伟人、拍元勋,而是把机器摆在后边,拍摄为开国大典这件大事背后的小人物,似乎也很有意思。
开国大典前夜人们的亢奋、浪漫、单纯、信仰、英雄主义,他说他深深地被那种精神感染着,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缺少的一股劲儿。
管虎的《前夜》,也正应了这几个字,当恐高症的林治远爬上旗杆顶部,当梁昌寿坐在北平的房顶上拿着大喇叭朝街坊邻居呐喊的时候,当小号手分毫不差地吹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他们身上的信仰也是导演身上最深沉的信念。
他说不知道怎么拍开国大典,也不擅长拍宏伟的场面,但是他却用他的执拗奉献给了我们一场最特别的开国大典的画面。
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
在一辆60年代的公共汽车上,一个穿着米白色风衣、白色衬衫酒红色毛背心,戴着厚厚的口罩的男人,对着一个找了自己三年的女人说,“我不认识你”。
他叫高远,是国防的一名科研人员。
这个女人叫方敏,是他三年前的女朋友。
从她的口中,我们听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始末。
三年前,他们经人介绍认识,刚刚萌芽的一段爱情却因为高远要投身于一项秘密任务——研发祖国第一颗原子弹而戛然而止。
他的身份,属于国家最高机密,他谁都不能说。
从方敏的口中我们得知,高远应该是一个有些古板、甚至有些书呆子一样有些傻、有些笨的角色。
他第一次和方敏见面只说了7句话,看了1小时书。
第二次见面为了救跳水队训练的孩子直接纵身一跃,跳入湖中,结果被罚站了1小时。
第三次见面,是为了发高烧的方敏一个人跑到郊区去买了3块过季西瓜。
不知道是不是篇幅有限的关系,这些画面都只是从演员的口中而得之,并没有加入回忆的片段,故事全部需要依托于演员的表演。
高远在这段戏中全程没有任何一句台词,但是却用眼神完成了整段表演,从初见恋人的惊讶、躲避、思念、动容到不舍,不得不说,张译的演技让这个人物活了起来。
高远之所以不敢与方敏相认,是因为保密工作还未结束,而且他因长期遭受辐射所以命不久矣。
他们之间,相遇即是错过。
这段爱情,最终还是无疾而终了。
都说张一白最擅长给观众灌爱情的鸡汤,一句“因为爱情”不知道感动了多少观众。
但是,《相遇》里不止有爱情,还有信仰,科研工作者的信仰。
高远为了验证实验的另一种结果不顾辐射的危险,在全员撤离的时候又返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在病房住院的时候每天都在焦急地询问着医生街上的动向。
在他听到原子弹爆炸的时候,高远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从天空中抢下一份印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的报纸当宝贝一样揣进兜里。
他的爱情、青春,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科研事业。
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时代,造就了和当代全然不同的感情经历。
导演张一白说,他喜欢从个人感情写有意义的事,大时代背景下男女的分分合合,他们身上悄悄发生的不为人知的变化,让他很感慨。他希望能拍摄大时代背景中的爱情,只有站在情感的角度才会更有力量。
这段相遇即错过的爱情,没有刻骨铭心,没有撕心裂肺,我们甚至不知道两个人故事中的更多细枝末节,但是张一白的确准确地将「时代」的印记写在了两个普通青年男女的身上。
三
1984年8月1日
上海石库门的旧弄堂里,从高空俯瞰,纵横交错。
有人说,上海的弄堂是有肌肤之亲的,是声色各异的。
石库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典型的一个,大门进去,深深浅浅的院落,阳台和床畔,留着些窃窃私语。
开篇的几个镜头里,有操着上海话的老太太打着公用电话,有人在做饭,有人在剃头,有人在下象棋,有人在唠家常,烟火气油然而生。
在这条弄堂里,他们即将一同观看1984年奥运会女排的决赛。
那年的女排决赛,中国队对美国队,是属于全民的一段共同回忆。
这段夺冠故事,徐峥选择了用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来将观众拉进记忆里。
这台电视,是小男孩冬冬家的,而由于极其不稳定的电视信号,冬冬需要一直站在天台上徒手操纵着……
而“小美”的加入,则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条阻力线。
小美是让冬冬情窦初开的乒乓球训练班同学,她和妈妈即将乘坐晚上的航班离开上海,移民海外。
冬冬想见小美最后一面并把自己画的画像送给她,但是,当小美来找他的时候女排比赛还未结束,他还不能离开天台……
在这个重大的人生选择面前,冬冬几经挣扎过后还是成全了大“家”,放弃了小“我”。
最后他躲在爸爸怀里痛哭的时候,一句“咱家天线太烂了!”道尽了小男孩心里的委屈和未见到小美最后一面的遗憾。
此次在《夺冠》中,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激动人心的国民时刻,徐峥却选用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来表达,轻松幽默地将大事件化解开来。
原来,出生于上海的徐峥1984年的时候正好12岁,他说当时看中国女排夺冠的时候非常激动,所以才选择了这个历史段落,融入了很多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女排是全民记忆,但是电影里和我们有关的其实更多的是看女排的人,和看女排的时候我们的心情。
四
1997年7月1日
一家香港修表铺,一个左腿有些瘸的老牌钟表店师傅华哥趴在案前正修理着手表,他的老婆,一名在香港警队执勤的警察,正回来给爱人送饭。
两人温情地回忆着他们最初认识的时刻……
从他们的回忆中我们得知,华哥是从佛山漂泊到香港来的,爸爸死了,只留给了他一身修手表的手艺。
作为一个修表匠人,他也是此次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因为他前后调校的两块表,都和香港回归有关。
一只是作为香港回归执勤工作人员的老婆的表,一只是香港交接仪式英方首席执行官的表,两只手表均是为了7月1日0时0分0秒那精确的一秒钟。
除了这个身份以外,他还是一名普通的香港人,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归属感的人。
记得片中的一个镜头,华哥坐着电车看向窗外的香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行人匆匆,那种都市中的游离感和漂泊感在早些年许多香港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一个没有家、没有国也没有根的人,那份心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所以,华哥在香港回归的那一刻,一个人坐在屋顶,眼含泪水,听到国歌奏起,他缓缓将右手抬起放在胸口,对着国旗行了一个注目礼……
那虽然是属于香港人的记忆,但是从演员惠英红的口中,我们也感同身受。
她回忆起香港回归的那一刻时,说:“当时,我的眼泪流下来,很荣幸自己是中国人。当天国旗在空中飘扬的时候,我就大声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有国家了。”
而另一方面,《回归》采用多线叙事将视角聚焦在了谈判桌上为了祖国主权分秒必争的外交官安文彬身上,面对难搞的英国代表,安文彬既需要守住我们的底线,也要尊重英方的权利。
还有为了升旗仪式练习了上千次的升旗手朱涛。为了形成肌肉记忆,他可以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准确地在四十五秒内将国旗升至旗杆顶端。
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
薛晓路对此动情地表示:“当我了解到香港回归升旗分秒不差的真人故事时,我个人非常感动。如此有意义的历史时刻却很少有人知道,所以选择拍摄这个故事。”
1997年香港回归,那是洗雪中华民族屈辱史的一年,香港会展中心旁建立起了巨大的金色紫荆花铜像,《东方之珠》的旋律响彻了整片维多利亚港……
但是通过《回归》,我们看到了香港回归的背后,还有外交官上千次的谈判,旗手紧张到失眠的情绪,钟表师傅的家国情怀……这些也同样值得被我们记住。
五
2008年8月8日 北京 天气晴
北京首都的快速路上,一位穿着黄色衬衫的出租车司机摇下车窗,手里拿着一只对讲机,到处在显摆自己赢得了一张奥运会门票。
张北京,出租车司机,平日里被前妻抱怨,被儿子瞧不起,爱吹牛,没正形,吊儿郎当的样子像极了市井里的小人物。
故事的开始就源于一次撞在他身上的好运。
张北京在一次抽签中意外抽中了一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于是他逢人就到处吹嘘,有意无意地和乘客提起此事。
于是,果不其然,就在开幕式的前一晚,他又掉链子了,再一次展现不靠谱本性……
这是他收工前拉的最后一位客人,一个来自四川的小男孩,他把张北京的票掉了包。
为了这张好不容易拿到手的门票,张北京一头冲进车里追了出去。
一路追追赶赶,最后他和小男孩都负了伤,两人被送进了医院。
这时候,他才得知小男孩来北京是为了想亲手摸一摸已经在汶川地震中丧生的爸爸修的栏杆。
好不容易到手的票,心一软,又飞了。
张北京好面子,也算不上是个多么无私高尚的人,缺点一箩筐,但是他很真实,有属于他的善良和可爱。
不过,这一切还要感谢葛优幽默的表演和宁浩自然的喜剧包袱,两者在《北京,你好》中融合得刚刚好。
葛大爷几声有些尬的“北京,加油!”,也不知道为什么,你就是很想笑。
在宁浩的影片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两个大事件都只是故事的背景而已。
奥运、地震,他们只是故事的调味料,没有刻意献礼,没有刻意宣扬某个人,只是平实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宁浩在映后评价葛优的表演是最轻松的表演,很准确地抓住了普通出租车司机的气质。他说葛大爷是那种“好学生”,自己补习不让人看到的那种,就是假装很简单,其实是学霸。
其实,宁浩又何尝不是这种学生呢?他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拍了一部《北京,你好》,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处处用心。
六
2016年11月18日
内蒙古中部,一片贫困的边陲土地,两个迷途中流浪的少年。
还有一位扶贫办的主任,在他的教导和引领下,两个少年在不断被感化、被改变。
他们三个人不断地向观众展示着“希望”两个字。
在那片土地上,流传着一个寓言,如果看见“白昼流星”,这片土地就会风调雨顺。
在陈凯歌的故事里,白昼流星,是返航的宇航员带来的。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宛若白昼中的流星,震撼了戈壁和守候在屏幕前的每个人。
陈凯歌将宇航员返航这个历史大事件和两个屡次要逃离家乡的少年联系在了一起。他通过李书记的嘴告诉少年们,“那些宇航员和你们一样,都是回乡的人。”
在导演陈凯歌的理解中,“白昼流星”是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
他说,“一个人如果能遇到一个历史时机被改变的话,产生的力量是不得了的。神舟十一号的降落改变了两个少年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真实的神舟十一的降落地,孩子人人都会画返回舱,每一个孩子都深深地被改变了。
通过“白昼流星”,通过扶贫办李书记在边陲地区身体力行的践行扶贫政策,通过他对孩子的爱和宽容,叛逆少年的内心得到了升华,对生活有了憧憬和希冀。
不得不说,《白昼流星》这个故事处处体现了导演心中的理想主义和诗情画意。
七
2015年9月3日
一架空军的战斗机歼击机—10,坐在里面的是空军中技术最娴熟却被选为备飞的女飞行员——吕潇然。
这个故事是关于护航的。
2015年,中国建军90周年,参加阅兵仪式对于“蓝天仪仗队”中的每一个飞行员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由于吕潇然技术太好,有能力处理各种紧急的情况,所以此次被安排执行备飞任务,没有意外的话,她将护送所有队员到达基准点后,独自返航。
在她为此而掉眼泪的时候,领导严厉地告诉她,“把眼泪憋回去,平时看着跟个假小子一样,这时候怎么了?”
假小子这三个字,是从小伴随着吕潇然的成长的。
导演在这里特别安插了另一条地面上的线,回顾了她小时候的成长历程。
原来,吕潇然从小就有个蓝天梦,淘气的她爬到高塔上把父母吓个半死;上学的时候,把班里的男孩子打了个遍;谈场恋爱被男朋友吐槽只知道开飞机,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
但是这些表达,其实都是来自于文牧野导演的真实观察。
他说,那些女兵又飒又帅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练习和对感情的克制和隐忍。
他们不像普通女孩子一样娇羞、可爱,把感情宣之于口,但是在他看来,她们特别厉害,特别酷。
吕潇然就是这样,她对战友的感情也是如此,在她有机会加入飞机编队的时候,她并没有急于表现自己,反而是主动地帮助队友解除危机,一句“少废话,集中注意力”让我们看到了女兵美丽之外的硬气。
作为队长,吕萧然在返航的途中完成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空中飞行表演。
这样的吕萧然,又怎么能不让人爱呢?
不矫情,废话不多,又爽又真实。
文牧野在做田野调查时曾深入空军基地,他说,一切都太帅了,再往下接触,他开始越来越深的理解“帅”的表象之下那些更深的根基,她们是怎么积累出来的,她们的精英状态,无畏状态,他们面对问题的时候冷静的状态,已经是一种骨子里的气质了。
他还说,军队虽然是一支队伍,但也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阅兵仪式上每一个整齐的方阵、天空中飞行的战斗机队列,都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他们每一个人都又帅又美。
作为备受瞩目的新导演,文牧野在戏剧张力可发挥余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回到了人物本身,为我们讲好了一位普通飞行员为队友、为祖国保驾护航的故事。
八
7个故事,7个导演,几千名工作人员,表现了大时代下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个体,是他们,组成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
导演的礼,是在命题作文下做好自己能做的,讲好故事。
而演员的礼,是将大时代下那些平凡又不凡的人物演成活生生的人。
他们没有刻意去歌颂谁,感动谁,可是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无形之中已经完成了他们自己的使命和义务,就像片中的每一个人物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看完电影,你会发现《我和我的祖国》或许是所有献礼片中最不像献礼片的,但却也是最好的一份礼。
来源: 四味毒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