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说:“凡是正常人,都兼有爱人和被爱两种需求。在相爱的两个人之间,如果这两种需求不能同时在对方身上获得满足,便潜伏着危机。那惯常被爱的一方最好不要以为,你遇到了一个只想爱人而不想被人爱的纯粹父亲型男人或纯粹母亲型女人,在这茫茫宇宙间,有谁不是想要被爱的孤儿?”
从“我们都是孤儿”的角度来说,人们对“被爱”的渴求会较为明显。也恰恰是因为这种需求较为明显,以至于在被爱时容易看清被爱,认为这是自己本就应该得到的东西。
有这种理所当然心理的人,容易出现两种问题:要么他本身没有爱心,不像正常人一样既渴望被爱,也会爱人;要么他会在不珍惜被爱的过程中,渐渐丧失爱心,继而变得冷漠。
朋友小蕾说她前夫就是这样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对“被爱”的需求很重,但是却很少付出。当时他的条件比小蕾好,在尚且年轻的她看来还不错,于是就舍身为他付出,觉得只要自己付出得够多,肯定可以换来回报。
可是在她前夫看来,她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种“只想爱人而不想被爱”的纯粹母亲型女人,于是愈发不愿付出,在结婚以后甚至开始索取“被爱”,稍有让他不顺心的地方,他就对小蕾 又打又骂。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渐渐成熟的小蕾越来越受不了他,开始反抗,两个人最终一拍两散。
他们之后的人生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小蕾是个正常人,既渴望被爱,也懂得如何爱人,从之前的婚姻中吸取教训以后,不难经营好之后的婚姻。
而她前夫的人生却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就在于他丧失了“爱心”,变成了一个只求“被爱”的冷漠之人,不光对婚姻不满意,渐渐对身边所有人都不满意,最终决定独身,却不知,对于没有爱心的人而言,不管是结婚还是独身,都与幸福无缘,难怪小蕾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离婚十年再见前夫,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物是人非’,觉得他好可怜。”
诚如周国平所说:“与是否被爱相比,有无爱心是更重要的。”接下来,我们结合上面那个案例具体来讲一下“爱心”的重要性。
没有爱心的人,不懂什么是爱。
雪莱说,一个有爱心的人在不理解他的人群中无可寄托自己的爱时,便会将爱心投向花花草草、河流天空,并因此感到心灵愉悦,感到幸福快乐。这说明即便一个人因为缺少被爱而感觉孤独,只要他还有爱心,也不会缺少幸福,至少还能自娱自乐。
而对于没有爱心的人而言,他们渴望被爱,或者要求别人爱自己,就是一种没有回报的索取,而且他们渴望的“被爱”也会因此变味儿,变成占有。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是不会幸福的,因为他们幸福的源泉已经枯竭,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爱。
和这种人对“被爱的索取”相对,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或“付出”,幸福就源于这种给予。虽然说被爱时也能感受到幸福,但被爱时所感受到的幸福,是对内心需求的空洞进行填补,而给予时产生的幸福,是一种带有成就感的极大满足。
换言之,在爱情或婚姻中,你给你所爱的人带去幸福,比被爱更容易让你感到幸福,而且幸福的浓度较大。试想一下,如果一对恋人或夫妻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两个人的生活该有多幸福啊!
而反观小蕾和她前夫的婚姻,她前夫从来没有让她幸福过,所以他即便索取了很多“被爱”,也不可能感到幸福。即便是她自己,为前夫付出过很多,也不会感觉幸福,因为她前夫是个冷漠的人,是个没有爱心的人,她所给的爱,无法在他内心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她就无法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
在我们的固有认知中,会认为爱的反义词是恨,周国平认为不是,他觉得爱的反义词既不是恨,也不是孤独,而是冷漠:“心存孤独和恨的人都是会爱的,正是因为还有爱心,所以才会有孤独和恨的感受;而冷漠的人却与爱完全无缘。如果说孤独是爱心没有着落,恨是爱心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
这不难理解,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孤独,是因为想爱而不得,或者没人爱,没有遇到理解自己的人,它一直与爱并存;恨也是一样,正所谓“由爱生恨”,没有爱,何来恨?如果你能感受到这两种情感和爱的关系,就不难感受到冷漠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一个人感受不到孤独,感受不到恨,也感受不到爱,整个人失去了灵魂和温度,仿佛是一架冰冷的机器一样。
虽然说导致一个人“冷漠”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讲,会不会变得冷漠,只取决于自己,因为你可以选择不让自己冷漠,不让自己失去爱人之心。还以小蕾的前夫为例,没有人要求他只索取不付出,是他自己做了错误的选择,不仅只知道索取被爱,而且任由自己变成了一个冷漠之人,之后的人生走下坡路,是他一手造成的。
不光是小蕾和她前夫,很多夫妻的婚姻走到尽头,都是因为“冷漠”,要么是其中一个人冷漠了,要么是两个人都冷漠了。冷漠意味着夫妻缘尽,因为冷漠会使得彼此之间竖起一道墙,彼此之间再也没有互通的爱,一方的爱心再也唤不醒对方的爱心,或者双方的爱心都死灭了,婚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对这种问题心知肚明,不仅选择婚姻的时候要注意彼此之间是否冷漠,而且在经营婚姻的过程中,要时常审视彼此之间是否变得冷漠,如果能及时止损,当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