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0日,四川成都对于国民党来说已是“风雨飘摇”,刘邓大军距成都近在咫尺。此时的蒋介石深感大势已去,纵有万般不舍,却已无力回天。当天下午,蒋介石在最信任的蒋经国、毛人凤两人的陪护下,由成都机场飞往台北。此后一直到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士林官邸,蒋介石终生没有再回到大陆。
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后,一直到逝世前,余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反攻大陆。虽然他内心十分清楚,已无力回天,但却始终念念不忘。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虽然是百废待兴,但是对于毛主席和周总理来说,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始终是毕生的心愿。
对于刚刚退守台湾的蒋介石,虽然军事力量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是依旧有着60余万的军队,各种舰艇50多艘。而且空中力量有着400多架战机。实力依然不可小觑。
毛泽东与蒋介石
对于蒋介石来说,深知以这样的兵力实现他的“光复大陆”计划,无疑是痴人说梦,但内心的不甘,却始终萦绕他的余生。
此时的新中国在军事力量上对于蒋介石是完胜的,但是由于台湾海峡的存在,加之台湾的国民党军还有50多艘舰艇,虽说从数量上看并不多,但与那时候解放军刚建立的海军相比,要强大许多。
但是这依然没有阻挡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朝鲜战争的爆发,似乎让这一切搁置不前了,随后美国又派出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统一台湾。
其实对于台湾和大陆,双方都是有着和平统一的诚意。尤其是大陆方面,如果蒋介石可以回归大陆,如何安排职务,周恩来总理都是做了亲自承诺的,而且毛主席为实现祖国统一,给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写了亲笔信,可见其诚意之深。
周总理对于蒋介石的诚意
1956年11月,周总理率新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缅甸、印度、柬埔寨等东南亚七国,加强与第三世界联系合作,向世界表达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月9日晚上,印度在加尔各答为周总理举行欢迎宴会,并举行记者招待会,其间提到台湾回归问题。
周总理说,中国政府正在努力争取蒋介石,如果蒋介石有了贡献,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留在中国任何地方。
这时有一位记者问道:“如果蒋介石回到了大陆,是否考虑给他一个部长职务呢?
周总理笑着回答:“部长太低了,如果蒋介石回归祖国,绝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的职务。”
这是周总理第一次对外部宣布对蒋介石回归大陆的政策。
周恩来
这样的回答让当时的国际媒体非常吃惊,因为此时的周恩来担任着国务院总理的职务,言下之意,如果蒋介石可以回到大陆,可以让出自己的职务、或者高于自己的职位。这样大的诚意,让周总理的话传遍了全世界。
我想对于蒋介石来说也是会听到这句话的,或许对于周总理的最大诚意他心中也是万分感慨。
毛主席写给蒋介石的亲笔信
1956年10月3日,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全国人大委员章士钊,在言语间透露出对于台湾回归祖国的憧憬,章士钊听后,表示自己可以托人与蒋介石见一面。
周总理听后,便带着章士钊去见了毛主席,听到章士钊的提议后,毛主席亲笔写了一封信,让章士钊找熟人将信交到蒋介石的手中。
为表示最大的诚意,毛主席在结尾处还特别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章士钊再三斟酌,认为许孝炎最为适合。许孝炎和章士钊是发小,而许孝炎曾担任过蒋介石的秘书。
随后章士钊乘机前往香港,两位老友含蓄片刻,章士钊就向许孝炎说出自己此行的目的,希望他将毛主席的亲笔信交给蒋介石。许孝炎不敢怠慢,火速动身前往台湾。
章士钊
到了台湾,许孝炎见到蒋介石后,当听到毛主席给他写亲笔信时,大为惊讶。思量好一会,蒋介石才慢慢拆开这封信,他仔细看了起来,期间一句话也没有说。
读完信后的蒋介石一言不发。这位已经69岁的老人,呆呆坐在沙发上,半小时过后,蒋介石轻轻地对许孝炎说了句:您辛苦了!”便独自回屋了。
蒋介石
蒋介石的态度
其实就个人感情而言,蒋介石爱国,有着浓厚的思乡之情,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回到了溪口,他来到父母的墓前,伫立沉默了很久,最后流下了眼泪。
对于毛泽东这样大的诚意,蒋介石为身为感动,决定派宋宜山(宋希濂的弟弟)作为特使前往北京。
1957年4月,宋宜山秘密到达了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都说一家人!”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双方进行了深入的谈判。会谈之后,宋宜山写了一万多字的报告给蒋介石。
回到台湾后,蒋介石看后并未表明立场,反而对宋宜山很多称赞大陆的言词感到十分不满,因此进一步接触暂时中止。
毛泽东
毛主席再次突显诚意。
面对台湾方面的沉默,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曹聚仁作为特使,再次赴台。
抗日战争时期曹聚任已是知名的教授,他一生无党无派。因立场中立,加上是一位资历很老的文化人,国共双方都把曹聚任视为上宾。
毛泽东为此还亲自接待了曹聚任。一见面,毛泽东便说道:“我知道蒋介石对他的故乡非常惦念,你可以去那些地方看一看,让他安心。”
曹聚仁为此去了很多蒋介石在大陆非常留恋的地方,还专程拍摄了很多蒋介石庐山故居的照片。
就这样曹聚仁作为大陆与台湾方面的特使,用不同方式为祖国的统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当时国共双方就和谈的一些重大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
曹聚仁
1965年7月,曹聚任向蒋介石带来了毛泽东的意见,并拿出了毛泽东的亲笔诗《临江仙》。
诗中有两句:“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达了毛泽东让蒋介石回大陆安度晚年的诚意。
然而,不久之后,由于双方局势的变化,以及双方的和谈代表曹聚仁因病去世,和谈就没有再继续下去。
其实对于和谈大陆方面是非常有诚意的:台湾回归祖国后,除了至关重要的外交权外,蒋介石在台湾可以拥有自治权,任何行政任免都可以自己决定,甚至于军队都可以得以保留,还可以随时回到大陆看一看。
1975年春节,已是暮年的蒋介石通过陈立夫向中共中央发出邀请,希望毛泽东能到台湾访问。
陈立夫随后赶赴香港,并公开发表文刊,希望毛泽东或周恩来能来到台湾,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海峡两岸的人民,也希望毛泽东不计前嫌,再次开创合作的新局面。
然而,此时的国共最高领导人都已是身患重病。不久之后,1975年4月,蒋介石因病去世。1976年1月,周恩来因病与世长辞;1976年9月,毛泽东因病辞世,举国悲怆。
国共两党的领袖都没有看到双方再次合作的局面,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祖国的大一统趋势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毛主席、周总理对于祖国和平统一表现出多么大的诚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吧!曾经的国共最高领袖都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遗憾。
祖国必将统一,祖国必将强大,祖国必将立于世界,祖国必将让炎黄子孙感到自豪!